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探索自己要趁早
2022/03/07 11:52:59瀏覽2767|回應0|推薦9

【探索自己要趁早】


人的一生都在尋找自己,而年少階段最為關鍵。一個人能夠看清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的主人,在人生的旅程裡篤定而踏實地往前邁進。


我已邁入中年,對自己有了一些了解,如今回想起來,好多特質在少年時代就已顯現。我從小愛看報紙,有陣子報上一直說:「大地震周期到來了,大家做好防震準備!」念小三的我,抬起頭看看家中老舊透天厝的牆壁,上頭橫亙著一條好長的裂縫,馬上感覺「如果天搖地動,這堵牆垮掉,我一定被壓扁!」


後來,大地震真的來了。


十多年後發生了九二一地震,我從睡夢中被搖醒,倉皇奪門而出。驚魂甫定以後,我想起兒時的報紙報導,也隨即意識到,雖然地震真的來了,但我安然無恙—我實在擔心過頭了。


從小我就知道自己不是一個膽大的人,我怕黑、怕高、怕快、怕旋轉,同學們在兒童樂園裡玩得高興,我卻對多數遊樂器材望之卻步。難免有人笑我:「怎麼那麼膽小?」但我不以為忤,因為我知道,每個人有不同體質。到了高一暑假,要升學分組,我因為從小家境不好,想給家人一個穩定的生活,決定讀醫,然而只要一想到必須幫人抽血、打針與開刀,我就有些害怕。


怎麼辦?這時,我沒有裹足不前,而是鼓起勇氣,打定主意要當醫生,因為我知道這是生涯抉擇的大事,不能退卻!


雖然生性膽小,但必要時,我可以勇敢。年少的我便有這層體會,於是上了大學,出了社會,每遇到職場上或社會上有不公不義的事情,我不會明哲保身,而是鼓勵自己,勇敢發聲。高中老師給我的評語之一是「嫉惡如仇」,也同時提醒我,理直雖可氣壯,但很多時候一件事情「橫看成嶺側成峰」,應該多多了解別人的看法與處境,養成同理與包容的心,三思而後行。


我從小成績不錯,考試都能拿到高分,或許因此養成了好勝與求完美的性格,而這樣的特質未必有利於團體生活與人際關係。我記得國中放學後,幾位同學在籃球場打球,就只是好玩而已,我卻在意輸贏,頻頻對表現不佳的隊友皺眉與抱怨,弄得場面相當尷尬。同學們並沒有因此排斥我,但長大後回想,仍對那位同學有些不好意思。後來與人共事,我知道不能只在意個人利害,而是必須處處為人著想,才能左右逢源。


雖然各科學習都能應付,到了高中我逐漸看清,自己擅長語文,很多時候大家考得不好,我卻能拿到高分,而生物與化學也沒有太大問題,倒是數學與物理表現平平。那時沒有生涯輔導的機制,但我知道,以自己的智能傾向,適合就讀生物科學。除了課本,我也在圖書館裡看到了好多中外思想典籍,當下眼睛一亮,馬上知道這是值得我鑽研的寶庫!於是保持自修的習慣,在功課做好以後,大量閱讀課外讀物,滿足求知慾。就因從中學時代養成自我教育的習慣,中年以後想要提筆投稿,多年來從書本累積的知識與資料,便成為書寫的重要材料來源。


「看見自己」的能力,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就是多元智能理論裡的內省智能。我不知道自己的內省智能如何,但我從小就是一個腦中有好多想法與感受的人,這使我在性格上偏向容易緊張與擔心,而在交友上顯得謹慎與羞怯。假日的時候我習慣一個人在家看書、聽音樂,生活上遇到了困難大都自己處理,很少向別人透露。這樣獨來獨往的特質,平常給人一種難以親近,甚至有些高傲的印象,而遇到重大壓力,則會孤立無援,或者自己勉強承受。長大以後,我變得開朗許多,有時拿出年少的照片一看,才發現怎麼都是一副「苦瓜臉」?如果當時能夠早點看清自己這樣的特質,或許就能早點學習用放鬆的心情來面對自己與他人。


回顧成長歷程,我在年少階段仔細體會內在情緒,了解自己的特質,並探索自己的強項與弱點、潛能與才華。除了自我反省,我也閱讀典籍,汲取古聖先賢的經驗,並在遇到瓶頸的時候,向周遭的人學習與求助。走過慘綠少年,因為累積了對自己的認識,我找到了人生方向,並堅定往前邁進。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hegloberover&aid=171917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