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2/12 15:39:27瀏覽2898|回應1|推薦8 | |
台灣史上第一次的機師罷工在春節期間發生,由桃園機師工會領導的數百名華航機師,在大年初四早上罷飛,消息傳出以後引爆台灣社會討論熱潮。 為什麼會發生華航機師罷工? 一、2016年華航空服員罷工取得7:0的完勝(7項訴求全被華航公司接受),而給了機師們信心。 二、長榮與華航機師們於是分別向航空公司提出訴求,最後勞資決議從2018年8月起展開為期一年的協商。 三、後來因為桃園機師工會有感受到長榮公司的誠意,但認為華航公司都在敷衍,於是在協商期限還沒結束前就展開了罷工。 為什麼挑大年初四罷工?去年中秋節本來要罷工,後來緩了下來,顯見原本就要挑民俗節日。那為什麼不挑大年初一?可能是因為,一、臨時起意;二、看了農民曆而決定;三、不敢挑大年初一。其實如果真的如某些人所說,「造成傷害才叫罷工」,那麼就該挑大年初一,讓接下來的年假班機都受影響,而非只影響初四到初六。 相對於2016年那次空服員罷工,為什麼這次華航公司不願馬上投降?顯然是因為蔡政府沒有下達停戰的指令。 2016年那次空服員罷工,蔡英文總統說「不讓空服員孤單」,然後罷工就勝利了,因為那時民意明顯支持罷工,而且蔡總統剛上任,希望塑造「挺勞工」的印象。 然而這次的機師罷工,因為採用突襲方式,讓旅客措手不及,於是也引來不少負評。就因此次民意對機師罷工的支持與反對聲音都有,風向不明,蔡政府寧可坐觀自然演變,暫時不要押寶,而是讓勞資雙方自行去承擔罷工的社會代價。當然如果罷工拖太久,屆時蔡政府還是會被怪罪,因此也讓交通部出來促成勞資重新回到談判桌協商。 回到談判桌以後,當然就要把罷工訴求攤開來談。華航機師罷工的最重要訴求是「長程航班8小時以上須派遣3名機師;12小時以上須派遣4名機師」,但所謂「長程航班」這幾個字,在航空界有更精確的術語,一個叫「飛行時間」,也就是實際開飛機的時間,另一個叫「飛航執勤時間」,也就是開飛機前後的準備與善後工作也加進去,通常後者會多前者2.5小時左右。 重點來了。到底工會的訴求是「飛行時間」,還是「飛航執勤時間」?顯然,在前幾月的勞資談判裡,根本沒讓彼此清楚認知各自的訴求,結果到了罷工後的協商桌上,才發生「原來你講的是飛行時間,但我一直以為是飛航執勤時間」這樣的烏龍。 如果是「飛航執勤時間8小時」就要派遣3名機師,等於「飛行時間5.5小時」就要派遣3名機師,而華航現狀是飛行時間超過10小時才要派遣3名機師,等於要華航公司腰斬飛行時間上限,根本不可能達成訴求。以全世界最嚴格的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的標準來看,飛行時間不超過8小時,只要配置2名機師便可。 後來罷工代表果然主動退讓,改成了「飛航執勤時間9.5小時、飛行時間7小時以上派遣3名機師」,但這難免給了華航代表一個「原來你是可以退讓」的印象。 桃園市長鄭文燦說,「如果華航董事長當初聽我的建議,罷工就可以避免」,不曉得鄭文燦的方法為何,但如果在幾個月前的勞資協商裡,把「飛行時間」與「飛航執勤時間」彼此都弄清楚,讓雙方的交集增加,或許真的有可能阻止罷工的發生。 有人說這次的罷工是「勞資與消費者三方皆輸」,短期內是如此,但從歐美經驗來看,航空人員罷工對於航空產業的透明化、航空從業人員的勞動權益,以及飛行安全,都會有所助益。 -------------------------------------------- 這次的華航機師罷工事件,是台灣勞工運動的重要里程碑,很榮幸我也參與其中。 三十年前,我就在做這樣的事了。 整起事件從大年初四早上七點,一直到現在,我持續了解相關訊息,也整理與發表了一些資料與建議。 但底下這篇文章是以一個時事評論家的觀點來撰寫,俯瞰整起事件的得失輸贏。 為什麼蔡政府此次的態度,與2016華航空服員罷工那次差很多? 資方與勞方的攻防,有什麼可以檢討之處? 罷工至今還沒結束,但應該快了。 這次的罷工最值得深究之處是,到底當初能不能避免此次罷工的發生?鄭文燦說他有辦法?是有什麼辦法? 鄭文燦真的了解「FDP大於8小時須派遣3名機師」這樣的訴求,在勞動條件、飛行安全、與經營成本上的意義嗎?亦或只是身段更柔軟、更有耐性而已? 如果不能充分了解「FDP大於8小時須派遣3名機師」的相關意涵,恐怕難以掌握整起事件的發展脈絡。 全文連結如下: |
|
( 在地生活|大台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