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8/20 13:03:52瀏覽100|回應0|推薦0 | |
2021-04-29 胡君梅 執行長 近幾年正念越來越流行,但關於正念是什麼,很多網路資訊其實是錯誤的。在這篇文章中,身為台灣唯一經認證的正念減壓老師暨師資培訓師,我將用最簡潔精準的方式,一次告訴你所需要知道的重點! 正念(Mindfulness)是一套系統性的練習方法,訓練自己人在心在,也就是讓注意力與每一個當下同在,大幅減少心不在焉、胡思亂想或編小劇場的習慣。正念練習有助於更全面深層地認識自己,更妥善地照顧好自己,幫助自己在最艱困時仍能有所倚靠,在最無助的時候仍能為自己做些什麼。 正念的定義 當代最著名的正念訓練莫過於「正念減壓(MBSR,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該課程的創始人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博士,為正念下了一個操作型定義:「正念是時時刻刻非評價的覺察,需要刻意練習(moment-to-moment non-judging awareness, practice on purpose)」。由此定義可以看到,正念練習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不需要在特殊環境、心境或誰的指導下才可以進行,因此正念才可以大量運用於生活日常。但正念練習確實需要時間,不是知道就立刻能做到,因此在養成正念覺察的習慣之前,刻意練習是很重要的。 覺察是什麼? 覺是學習看見,察是調查明辨。正念覺察的對象大部分是在自己,包括身體感受、情緒、想法、信念等,對自己會有更多的新認識。自我覺察穩定後,也會自動提升對他人或外界與環境的覺察。 正念最易混淆的3個概念 1.非評價不等於不評價 正念定義裡最容易被誤解的,就是非評價(non-judgement),很多人誤解為不評價或不評判(no-judgement)。這其實是嚴重的錯誤,讓正念顯得不食人間煙火,甚至很難落實。因為日常生活中評價到處都是,舉凡學校打成績、父母嘉獎小孩、臉書按讚、google評論、品味生活、績效考核等等都是評價。評價不是問題,被評價控制才是。非評價,是指清楚知道自己的評價,但盡可能不被其全然控制,例如:可以重視臉書或IG的按讚數量,但不全被這數字給控制。 2.正念不是卡巴金博士創發的 雖然在講正念的定義時,是引用卡巴金博士所下的定義,但正念並不是卡巴金先生所創發。正念的創發者是2500年前的悉達多•喬達摩先生,後世稱為佛陀。正念來自佛陀的教導,但非專屬於佛教;就像「博愛」在基督宗教裡發揮得淋漓盡致,但博愛並不專屬於基督教般。卡巴金先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將隱身於寺院裡的傳統正念,在語言邏輯、傳遞方式與核心目標上,將其精純化、世俗化與可驗證化,讓正念變得容易親近與學習。 3.正念不是心理治療 許多人誤以為正念是一種心理治療,教科書甚至寫道正念是認知行為治療(CBT)的第三波,這其實是個誤解。而這誤解起源於對當代正念最有興趣的一群人,恰恰就是維護人們心理健康的助人工作者或研究者。1979年卡巴金先生在醫院開始正念減壓(MBSR)訓練時,是在內科部而非精神科部。正念重視身體與心理,因此在西方醫學界,正念是隸屬心身醫學(mind-body medicine)的一環。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