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4/11 21:58:28瀏覽902|回應0|推薦3 | |
楊倞其人,兩《唐書》皆無傳。據其〈荀子注序〉所記之年,知為唐憲宗時代人。楊倞據所傳《孫卿子》十二卷,改易篇次,詳加校注,析為二十卷,定名為《荀子》。此乃今傳《荀子》最古之本。楊倞校注《荀子》不僅有首創之功,且校勘、注釋謹嚴詳審。今通檢楊倞注本,計出校釋之文三千四百八十八條,校注文字八萬一千七百餘字,超出《荀》書本文六千餘字。(六)(其中〈君道〉、〈樂論〉二篇及〈王制〉篇「具具而王」以下不見注文,疑傳寫或手民奪漏。)其中有十一篇篇目下撰有簡要說明,實開後世注《荀》篇目題解之先河。其校釋雖未盡善,時有引書冗煩之病(七),然「多明古義,亦異於無稽之言」(八)。今人李中生曾專文評議楊倞注《荀子》成績有五條: 一、 訓詁與義理的統一; 二、 注解確切靈活; 三、 結合《荀》書詞例以注《荀》; 四、 結合語法分析以明訓詁; 五、 校勘精審。(九) 這些評議基本上是符合實際的。總之,楊倞對《荀子》的校勘注釋大體不誤,用力至勤,為後世《荀》書整理者提供了借鑒和範例,其首創之功實不可沒。 楊倞所注《荀子》,在北宋熙寧元年(1086年),有王子韶同校、呂夏卿重校,由國子監刊刻之本,通稱監本或呂本。然此本原刻今已不存。南宋淳熙八年(1181年),唐仲友於台州公使庫翻刻此本,通稱宋台州本。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此本重修,後流入朝鮮、日本,國內久以不見此本原刻。清光緒十年(1884年),黎庶昌使日時,據日本島田篁村所藏影摹全本影刻此書,收入《古逸叢書》中,方存其宋台本之舊貌。此本雖係清刻,然因唐仲友刊時「悉視熙寧之故」,且刻工精美,字跡清晰,首尾完整,存北宋熙寧監本之風,實為《荀子》舊刻諸本中首善之本。宋台本刊刻同年,錢佃以二浙、西蜀四本與元豐國子監刻本相校(顧廣圻云:「按熙寧、元豐相接,當無異本。」(十)),是正一百五十四字,考異文一百二十六條,刻之江西計臺,通稱漕司本或錢本。此本原刻今已不見,國家圖書館藏有清士禮居摹抄錢本,存其概貌。此本當為楊倞注本最早之合校本。北宋熙寧監本在南宋尚有浙北翻刻之本,通稱宋浙本。此本刊刻之年未詳,今人高正稱「考其諱字及刻工之時代、地域,似可定為南宋寧宗時浙北刻本」。此本現藏於國家圖書館,後附清人顧廣圻跋文。此本或是現存《荀子》諸本中時代最早之刻本。然「詳考之,其所據底本似有缺葉,而以纂圖互注系統本之文補之」(十一)。此本共抄補十二葉半,尚缺二葉未補,亦有多處因書葉殘破而微描字畫者,故其校勘價值已遜於《古逸叢書》影刻宋台本。此本於1974年由文物出版社影印出版。 南宋時尚有數種纂圖互注本《荀子》刊刻行世,而所據底本則不同於北宋熙寧監本系統。元刻明修之本、明《六子書》本,多出於此系統傳本,故與宋台本、宋浙本等文字頗異。(高正以《古逸叢書》影刻宋台本為底本,與浙北本、南宋刊刪纂圖互注巾箱本、南宋坊刻纂圖互注分門類題注本、南宋坊刻元明遞修本相參校,共校得異文一千三百九十六條(十二))。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世德堂刊顧春輯《六子書》本《荀子》最為通行。此本即以元刻《纂圖互注六子》為底本,刪去「纂圖互注重言重意」,僅存楊倞注文,又據錢佃刊本略加校改而成。此本今存國家圖書館。清乾隆時主修《四庫全書》,其文淵閣《荀子》寫本亦以明世德堂本為據,並校以少量誤字。 (六)此亦據《古逸叢書》影刻宋台本統計。 (七)《荀子.性惡篇》楊倞注引韓愈〈原性〉之文長達五百八十八字。 (八)見《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九)見李中生《荀子校詁叢稿》中〈楊倞荀子注評議〉。 (十)見顧廣圻《思適齋叢書跋》卷三〈子部〉。 (十一)上所引高正語,皆見其所著《荀子版本源流考》。 (十二)此據高正《荀子版本源流考》所附〈異文校勘記〉統計。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