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荀子校釋.前言 (三)
2006/04/15 09:14:56瀏覽729|回應0|推薦1

宋代理學興盛,宋儒多揚孟抑荀。《荀子》刻本雖有數種,但全面校釋《荀》書者竟無一人。洪邁在《容齋續筆》卷十一中提及楊倞注《荀子》,僅對〈臣道篇〉、〈致士篇〉注引《尚書》有過批評。王應麟在《困學紀聞》卷十中涉及《荀子》校釋者亦只有十四條。此外劉辰翁亦有批注之文,今散見於明末傅山的《荀子評注》手稿中。元、明兩代以翻刻南宋纂圖互注本《荀子》為主,更未見其有價值之校注本。今人嚴靈峰《荀子集成》雖收明刊十二種,然除世德堂本之外,幾無可取。明末清初傅山的《荀子評注》尚有一定價值,然其手稿本遲至1990年方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刊行,故清儒治《荀》者似未能見。傅山此本仍以明刊世德堂本為底本,共摘《荀子》三十二篇詞句並楊倞相關注文五百零六條,其下用號標示傅山案語者一百五十六條。正如他自己在書前小序所言「取其詞義雋永者,略記一半句或數字」,可見此書體例為讀書札記。傅山《評注》之內容約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直接評論荀子之思想理論、文章風格等,借以抒發自己的意見和思想;二是批駁舊注,主要是楊倞之注;三是考訂文字、音韻、訓話,校正其義訓音讀;四是指示典故詞語之本源等等。(十三)其中精到之言隨手可擷。書之末傅山評述認為:《荀子》三十二篇不全為儒家言,而近於法家、刑名家,非墨而又近於墨家言。此乃司馬遷之後,最早指出荀子兼采百家之說。

清代是《荀》書校勘、整理、訓釋成績卓著的時期。清人校釋《荀子》,首推王懋竑之《荀子存校》。王氏生於康熙七年(1668年),乾隆六年卒(1741年),其書至少早於盧校謝刻《荀子箋釋》四十五年。當然,最突出的表現仍是盧謝本的《荀子箋釋》、王念孫的《荀子雜志》八卷及《補遺》一卷、王先謙的《荀子集解》。

盧校謝刻本最早刊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其所據之本實以摹抄南宋浙北本與元科纂圖互注本為主,故凡稱「宋本」之處,並不全與今存宋本,顯為抄本所誤。楊守敬以影刻宋台本對照,「其遺漏不少於數百字」。(十四)盧謝本全錄楊倞注文,並在原注基礎上有所補充和發明。其參校本尚有明虞氏、王氏合校刻本、明世德堂本、明鍾人傑本;其所參訂者有趙曦明、段玉裁、吳騫、朱奐、汪中、盧文弨、謝墉七家。據統計,此本共出校語五百九十二條(十五),各家校說未一一標示。校語以校訂原文原注為主,兼及訓釋,大多要言而不繁,簡潔而意明。故此本一出,清人多用之。如王念孫、王先謙、吳汝綸諸人。此本不久即東渡日本,為日人治《荀》者據為底本。如朝川鼎、村崗良弼等。

(十三)見上海古籍出版社《傅山荀子淮南子評注手稿》之〈出版說明〉。

(十四)見《古逸叢書》影刻宋台本楊守敬〈跋〉。

(十五)據浙江書局彙刻《二十二子》本影《荀子箋釋》統計。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wimming1978&aid=23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