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14 16:44:45瀏覽229|回應0|推薦1 | |
第六,探索中國哲學的內涵與特色,確立起中國哲學的主體性。近年來海內外中國哲學專家特別關心中國哲學的真實內涵與自我形式或方式,注重研究中國哲學的宇宙論與形上學,研究中國人的思維、情感、行為方式與語言方式中的哲學問題與學說特色。 對此,我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中國哲學史》一書中,曾綜合海內外專家們的見解,總結出中國哲學的某些特色:中國哲學沒有西方哲學中的上帝與塵世、超越與內在、本體與現象等絕對二分的構架,而是堅信人與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天人、物我、主客、身心之間不是彼此隔礙的,而是彼此包涵、相互依存、相成相濟的,人在天地之中可深切體認宇宙自然蓬勃生機、創進不息的精神,進而產生了一種個人價值的美與善。 粗略言之:①「中國哲學的氣論是自然生機主義的」;②「中國哲學把宇宙看成是創進不息、常生常化的」;③「中國哲學有天、地、人、物、我之間的相互感通、整體和諧、動態圓融的觀念和智慧」;④「中國哲學重視存在的體驗、生命的意義、人生的價值,著力於理想境界的追求與實踐功夫的達成」;⑤「中國哲學實踐性強」;⑥「中國哲學有自身獨特的概念、邏輯、理性」;⑦「中國哲學中,道、誠、仁、性、理等本體既是外在的又是內在的,因而在中國哲學中,天人之間、形上形下之間、價值理想和現實人生之間是沒有鴻溝的」等。 中國哲學或中國哲學之思的這些本原特徵,都說明應該「在與西方哲學的比照、對話中,超越西方哲學的範疇、框架與體系的束縛,確立起我們中華民族的哲學傳統、哲學智慧與哲學思維的自主性或主體性」。學界提出中國哲學的「主體性」或「自主性」這個問題,當然不是去排斥西方哲學或非中國哲學,猶如提出飲食的個體健康、個體選擇問題不等於排斥飲食或反對飲食,不畫地為牢、作繭自縛是常識,我們當然不能陷入因噎廢食和中西對立與隔絕的陷阱。 古人說「讀書在於會意」。人類的哲學思考,包括中、西、印三大哲學傳統,都有可通約、可比較的精神內涵,相互溝通與會通總比抓住某些差異而借題發揮地批判中國歷史、中國現實與西方歷史、西方現實更富有建設性。中國古代哲人在與印度佛學的融會貫通中不但促進了佛學的中國化,而且創造了宋明理學的繁榮,這是一個成功的範例。因此,我主張:「中國哲學學科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保持世界性與本土化之間必要的張力。」 以上只是簡略概括了一下當前所謂的「熱點問題」,不是很全面,難免掛一漏萬。 轉貼來源:國學網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