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轉貼文章】以詩賦取士並非始於唐代  (二)
2007/09/20 09:55:55瀏覽551|回應0|推薦1

  應該說,直接以試賦取士,大概起於隋代。明徐師曾說:「三國兩晉以及六朝,再變而為俳,唐人又再變而為律,……至於律賦,其變愈下,始于沈約四聲八病之構,中于徐、庾隔句作對之陋,終於隋、唐、宋取士限韻之制。……」[9]高光復先生說:「隋開皇十五年(595)選官開始試賦,唐代取士,大體沿襲隋制,開設科目中,以進士科最有吸引力,而進士科試詩賦,逐漸成為決定去取的關鍵。……」[10]他又說:「然自隋代取士試賦,而唐代又對這種形式加以鞏固和發展。」[11]李調元《賦話》引:「賦用八字韻腳原始,見於《能改齋漫錄》云:『賦家者流,由漢、晉,歷隋、唐之初,專以取士,止命以題,初無定韻。……』」許結先生也說,以賦取士淵源久遠,「魏晉迄隋『據茲擢士』、『以此選材』不乏其例,故隋開皇三年左監門參事參軍劉秩上疏即謂『晉宋齊梁遞相祖習,謂善賦者,廊廟之人;雕蟲者,台鼎之器;下以此自負,上以此選材』」[12] 

  當然,這些說法都是有史可稽的。《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六〈元稹、白居易列傳〉載:「舉才選士之法尚矣。自漢策賢良,隋加詩賦,罷中正之法,委銓舉之司,由是爭務雕蟲……國初開文館,高宗禮茂才,虞、許擅價於前,蘇、李馳聲於後。」又,《隋書》卷六十六〈李諤列傳〉李諤上書說:「其有上書獻賦,制誄鐫銘……魏之三祖,更尚文詞,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蟲之小藝。……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據茲擢士。祿利之路既開,愛尚之情愈篤。……用詞賦為君子。……開皇四年,普詔天下……外州遠縣,仍踵敝風,選吏舉人,未遵典則。……其學不稽古,逐俗隨時,作輕薄之篇章……」《全唐文》卷二百八十一載薛登〈論選舉疏〉亦記此事云:「……有梁薦士,雅好屬詞;陳氏簡賢,特珍賦詠……逮至隋室,餘風尚存,開皇中,李諤論之于文帝曰:『魏之三祖,更好文詞,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蟲之小藝。連篇累牘,不出月露之形;積案盈箱,惟是風雲之狀。代俗以此相高,朝廷以茲擇士,故文筆日繁,其政日亂。』帝納李諤之策,……煬帝嗣興,又變前法,置進士等科,於是後生之徒,復相仿效,因陋就寡,赴速邀時,緝綴小文,名之策學」。儘管李諤所論亦包括當時駢文,但當時所謂「文詞」、「詞賦」、「雕蟲」者,顯然指詩賦無疑。朝廷「以茲擇士」正是以詩賦取士。特別是煬帝繼位,又變李諤所倡的改革,「置進士等科」,後生「復相仿效」。所謂「複」者,大概是又置進士科,重新以詩賦取士,所以「後生之徒,復相仿效」,「緝綴小文」。 

  另外,《隋書》卷七十六〈文學.杜正玄列傳〉記杜正玄云:「自曼至正玄,世以文學相授。……開皇末,舉秀才,……會林邑獻白鸚鵡,素促召正玄,使者相望。及至,即令作賦。正玄倉卒之際,援筆立成。素見文不加點,始異之。因令更擬諸雜文筆十餘條,又皆立成,而辭理華贍。素乃歎曰:『此真秀才,吾不及也!』授晉王行參軍,轉豫章王記室。」可見,隋世確有試賦的先例。而且,《隋書》卷三〈煬帝紀〉記大業三年(607)夏四月甲午詔曰:「爰及一藝可取,亦宜採錄,眾善畢舉,與時無棄。以此求治,庶幾非遠。文武有職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令十科舉人。有一於此,不必求備。朕當待以不次,隨才升擢。其見任九品已上官者,不在舉送之限。」魏晉以後人所謂「筆」就是散文,「文」則專指韻文,包括詞賦詩歌。「善文」是絕對具才學的表現,可見「詩賦之優」亦應屬「畢舉」或「隨才升擢」之列。隋大業取士並非僅著眼於「學識」,而是兼包甚至側重於「才藝」。「才藝」即是「文章」、「文藝」或「文學」。它在儒者的眼中是「學者立身之本,文者經國之資」。由此可見,在唐宋及以前的一些文學家眼中,典麗的「雕蟲」與經世的「章學」並不矛盾。在隋唐選舉的實例中,多既重經國「學識」,又重文章「典麗」。其「文章」正是「雕蟲」之藝,是典麗文才的見證。雕蟲之文與經國之學的結合,使試詩賦逐漸走向律賦經學化。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wimming1978&aid=124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