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黃土高原上的歷史瑰寶
2009/07/17 20:52:20瀏覽1071|回應0|推薦49

  夜車載著我們緩緩駛入山西大同市,在抵達車站後,我們直奔大同賓館,夜色中大同市的街景並不真切,而對大同這個古老城市的印象,全緣於地理課本上的介紹,只知大同盛產煤礦,不過我則是直到隔日的清晨,才得以一窺這個「北方煤海」的真實面貌,而煤鎮果然名不虛傳,灰黑的天空和灰黑的城市所交織成的景色,只有霧裡看花足以形容。

 輕叩山西大同市的門,一般遊客只有兩個目的地,雲崗石窟是其一,懸空寺是其二,而我們則選定了位於恆山懸空寺為我們首要的去處,所以未在大同市區多所逗留,我們隨即驅車往恆山。

當我們離開市區後不久,開始轉入山區,景色也為之丕變,縱目四望,只見滿眼的黃土景象,景色由遠而近出現層次分明的黃土坡、坡上所散佈的土窯屋以及黃泥路,而時值農曆年,休耕的梯田也是一片枯黃景象,難道我已駐足在黃土高原上了?所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而這裡的地名是山西東屹駝鋪村,一個和遠古氣息相通的地方。

也許是學歷史的關係,所以對於黃土高原這塊孕育中華文化的土地,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嗅著空氣中濃濃的黃土味,有種不知此身是何處的感覺。在山西土生土長的地陪小侯娓娓道出,附近這些窯屋的居民均是世代守著黃土高原這塊家園,他們安土重遷,絕不會輕易離開家鄉遠赴城市中去求發展,所以影響所及此地根本繁榮不起來。

在黃土高原沿途還存有一項重要的文化遺產-烽火台,當這些古代英雄的蒼勁身影不斷和我們的座車擦身而過之際,還是經過小侯的告知,我才知道那一座座挺立在黃沙滾滾的風中、千古以來堅守著崗位的當地產物,就是教科書中註解為古代用來發放戰爭警報的烽火台。

當我和這些老烽火台面對面時,彷彿見到熊熊的烽火逐漸衝向天際,眼見一場驚天動地的戰火即將展開,又將有一批批年少的戰士準備投向沙場,而無數的生命也將在這場家園的保衛戰中喪失,到處均上演著一幕幕妻離子散、生離死別的的故事,杜甫的詩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就是刻劃戰爭中顛沛流離的那份悲哀和無奈。

在歌舞昇平的歲月裡,這些烽火是不具任何作用的,只有當外敵入侵,這些烽火台才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不過這個定律曾經在遠古的周朝被打破,史籍上所記載那位為了博得美人褒娰一笑,不惜無故燃放烽火,使得眾諸侯倉皇來救,以此取樂,終因此失信於諸侯,導致亡國的昏君周幽王,最後也落得自食惡果的下場。

經過大約一個多鐘頭車程後,我們終於抵達了山西恆山的懸空寺,懸空寺的奇妙之處在於其依著崖壁興建,只由一根根細細的木柱支撐所有的廟堂樓宇,卻能維持千年不墜的建築,在大陸這樣的建築共有三座,其中又以這座位於山西省渾源縣恆山的懸空寺最為著名,慕名而來的遊客不在少數。

鑲嵌在翠屏山的山壁上,南北走向的一系列殿閣樓台,展現在恆山天峰嶺的面前,腳下則踩著金龍峽,這就是恆山的懸空寺。

從北魏後期奠基以來,已經經歷了一千四百年的歷史,全寺皆是木質結構,有大小殿閣近四十處,而各種塑像則有八十幾尊,是古今中外罕見的高空古建築,由低而高合成三個院落的建築,各院落均以小院為通道,或是飛建棧道相通,再加上重簷樓閣,使廊欄左右互通,建築佈局之緊湊巧妙,在陡崖有限的空間上鑿洞插樑,向外懸空,卻能製造出無限的空間,其奇、巧、險,令人嘆為觀止。

小侯說,懸空寺的由來是因為當初渾河河水由寺前的金龍峽流過,常常引發暴雨成災、河水氾濫,當地居民以為有金龍作祟,因此有人想到以建浮屠來鎮壓,於是就在百丈懸崖上修建了寺院,希望從此保佑洪水不再犯,另外此地位居南去五台、北往大同的交通要道,因此懸空寺建在此地,也可以方便來往的信徒進香。

不過懸空寺是如何在峭壁上成功興建,則相當令人好奇,根據寺內石碑上的記載,當初建造此寺時,工匠一看到要在絕地千尺的半山崖上修樓造閣,均不敢承攬,直到有一位姓李的匠人帶領著一群巧匠,大膽地承接了此項工程,並且先將所需的建築材料放在山下加工,然後才用繩索連人帶料吊下半崖,一鍾一斧,凌空施工了好幾個年頭,才終於完成這座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傑作。

立於已有千年歷史的懸空寺中,我為先人的成就感到驕傲,只是當我走在吱吱作響的走道上,撫著漸朽的廟柱,以及仰望著高不見頂的恆山時,我不免感嘆,曾經有多少渾源縣附近的居民,帶著虔敬的心靈,耗盡百年的心力,才將懸空寺築成,只希望它能夠鎮住金龍,讓河水不再氾濫,不過洪水依舊,至於懸空寺,已成為一個觀光勝地。

也是抱著朝聖的心情,我們再度走進歷史的軌跡中,「雲崗石窟」這個中華文化的瑰寶,又是個令人讚嘆的所在,只是當我逐漸意識到雲崗石窟有許多佛像已被盜走,徒留下滿目瘡痍的空窟時,驚喜的心情隨即被痛心所取代。

就在我逐一走過目前所開放的第五窟到第二十四窟,發現有些原先應該是小佛環伺的石窟中,卻祗剩大佛的孤獨身影,而有幸仍能坐鎮石窟的大佛,也許是人為的破壞,也許是受到歲月的摧殘,所以破了頭、少了支胳臂、或是身體殘缺的佛比比皆是,佛祖原本應該是庇護眾生的,不過如今卻是自身難保,果真是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苦難連佛祖都無法化解?

雲崗石窟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項奇蹟,石窟是座落在大同西郊的武周山麓,也是興建於北魏時期,據說當初在雲崗石窟的所在是一座山,當匠人開鑿時,是由山頂敲個洞,然後再從大佛的頭、身體逐一開鑿下來,等大佛完成後,才依續進行環洞四周的大小佛,其中最高的大佛高達十七點五公尺,另外石窟現存較為完整的壁畫則是釋迦牟尼出生及得道的過程,以及上百位樂官帶著他們的樂器,準備在音樂會上大展身手的畫面,雕工相當傳神。

帶著半是沈重半是讚嘆的心情步出雲崗石窟,已是太陽西下的時刻,只見夕陽餘暉映照在石窟,妝點出整個石窟更加地肅穆莊嚴,而沐浴在餘暉中的大佛有如置身在金光中,就在回望大佛的那一剎那,我突然湧起一股感動,大佛看盡了神州的人事變遷、戰火交替,卻仍能守著石窟、守著所有中國人的夢,讓歷盡苦難的中華民族得以在此暫時得到心靈的撫慰,誠所謂先人的藝術成就了大佛的光采,大佛則成就了中華子孫的夢土。1996/3/今天月刊】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umei2008&aid=314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