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薩迦寺印象一:薩迦南寺
2011/07/31 17:52:58瀏覽2222|回應0|推薦25

薩迦寺印象一:薩迦南寺

從珠峰基地營回日喀則的路上,剛過了5200多公尺高的加措拉山口,及其下方莊稼豐美的小城鎮拉孜,就看到了「薩迦古寺歡迎你」的入口招牌。那是條沿著仲曲河走的小路,據說進去還要20餘公里才能到抵薩迦。我有點猶豫要不要在路口下車,然後攔車前往。但最後還是決定先回到日喀則,從那裡覓車前往。

第二天,班車再回到仲曲河畔,時已近中午。相較於剛沿著雅魯藏布江谷地前行的318公路,這條沿著仲曲河走的小土路,雖然仍可見些小聚落及開墾田地,但卻更顯黃土漫天的荒涼本色,尤其是小巴顛簸過土灰的搓板小路、後面又揚起一天塵土時,更是。

繁華落盡餘蒼涼

看著滿是塵土的窗外,我不只一次納悶,「這樣的地方,如何能一度成為西藏政教的中心呢?它未免藏得太深、也太貧瘠些了吧!」即便是拉孜也比這裡好太多了,不但位在傳統中尼(尼泊爾)交通線的邊上,而且地勢廣闊、水靈蒼綠,一看即十分富庶,怎麼也比這段仲曲河畔的黃土地好。

但穿過歷史的塵埃想去,構成薩迦派主體的昆氏家族,最早先也是為了避開仇家,才走進這片黃土地裡來。大約在吐藩晚期(西元800~900年),他們的一支從較熱鬧的拉堆年孜一帶(今昂仁縣、謝通門縣附近),避禍走進了這片沈寂的谷地,不想,卻意外在此開闢出一處清靜的宗教聖地。

中午時分,陽光寂寂,小巴士停止了搖動,在全村土黃的札西崗鄉暫停了下來,這是個靠近薩迦的小村鎮。所有的乘客魚貫的下車,排成一長列安靜的往一條窄巷走去,巷底有一小房子,但見人龍被小房子次第吃了進去,隨後,又一點一滴地吐了出來。這過程沒有一點聲音,直到所有乘客默默坐上車、又坐回了座位。沒有約定,也沒有異議,有的只是我一臉的莫名。原來多是來此朝聖的信眾,後來經歷了幾次這種經驗,我也學會加入人龍,和大夥兒一樣進廟禮拜,順便也替遠方的父母祈福。

午後一時,顛散了骨頭,終於到了薩迦。早上八點半從日喀則出發,一百六、七十公里的路,竟走了四個多小時才到。薩迦縣城由兩、三條「文明一條街」構成,路兩旁是帶些藏式風格的鋼筋水泥建築,並有些小商店、小菜館的俗豔的市招點綴其間。街角處,幾檯破爛的撞球桌,以及一些閒坐玩耍的小孩及閒人……,景象和內地的小村鎮無異,只是在中午帶金屬光澤的陽光蒸騰下,增添了幾分懶散頹喪的氣息。

昏沈地走盡文明一條街,才轉過街角,突然,七、八百年前的繁華又宛然目前,乍見薩迦南寺,讓人驚詑不已。

漢地的城池

薩迦南寺到了。這是西元1268年,已是整個衛藏地區軍政首領的「薩迦本欽」,受當時已是元帝國國師的「薩迦五祖(薩迦派第五代祖師)」八思巴的命令,在仲曲河南岸新建的薩迦派宗寺。在此之前的24年前(1244年),八思巴的伯父「薩迦四祖」薩迦班智達,受成吉思汗的孫子闊端召請前往涼州,協助闊端規勸西藏各大教派領袖和平歸附蒙古。從那時起,薩迦就已取得領袖西藏的地位。

到了八思巴出掌薩迦教派時期(1351~1380),他更與蒙古的雄主忽必烈建立起上師門徒般的深厚情誼。此後,一直到1354年帕木竹巴的噶瑪噶舉政權打進薩迦以前,近90年的時間,在元帝國的託付下,薩迦一直都是西藏的政治宗教經濟文化中心,地位彷彿今天的拉薩。

從初建的1268年算起,眼前這座薩迦南寺已經歷了七百多個年頭了,如今它「外城堡、內殿寺」的獨特寺容還依然巍立,而且從其取形於漢地城池,迥異於一般藏式佛殿的外觀,也可以一窺當年倡議建廟的八思巴,其長年隨忽必烈留居於漢地、處身漢藏文化間的時空背景。

走近城根子底下看,原來做護城河的地方正在做考古的挖掘,現場狼籍一片。據初步的挖掘報告說,「護城河河道遺址並非常見的一條直線,而是由方折的迴旋線條組成。河道橫截面呈倒梯形,上寬下窄,上底寬6公尺,下底寬3.3公尺,深8.8公尺。護城河與城墻之間距離17公尺,兩者之間有羊馬墻。」顯然是條十分寬廣、且易守難攻的護城河,更特別的是它是由「方折的迴旋線條組成」,有學者稱之為「雷文型的護城河」,這是整個漢地、甚至中亞、羅馬都不曾有的型制,是薩迦這裡獨特的發明。

信步走去,我特別喜歡停留在高大的角樓下,這樣的角樓在四個城角邊上都有,灰黑的牆向蒼藍的天空聳插上去,獨立角樓下,更顯得自身的寂寥渺小,而這種天地空闊的莽蒼感,是藏地旅行常有、且常讓人陷溺的感懷。

灰黑的城牆,緣飾以紅、白、藍三色飾條的配色,這是後藏常見的民居塗彩,尤其在去珠峰基地營的路上,幾乎所有的民居都做這樣的塗抹,而薩迦就是這一切的源頭答案。在薩迦教派裡,紅色象徵文殊菩薩、白色象徵觀音菩薩、藍色象徵金剛手菩薩,他們用這些色系象徵來裝飾院寺外牆,因此薩迦也被稱為「花教」。而那些也做如是塗飾的民居,則是薩迦信徒們的居所。由此看,在後藏,尤其是愈遠離日喀則的偏遠地方,薩迦仍有極廣大的信仰勢力。

走近薩迦南寺的正門(四邊城牆也只有這裡有門),只見一極窄的門洞,完全是防禦性的設計。可以想見當敵人攻破寬大的護城河,還要從此窄門打進寺裡去,有多麼的不易。到進窄門洞裡,門洞上方還有墜洞數處,可以從上拋擲下木石等物,以襲擊敵人。進門洞後再轉一直角,方能初睹城裡頭的殿寺景象。這個「丁」字型的門洞,半丁點的大方也無,而這樣的設計,或許也反映了西藏早期各教派彼此爭競的慘酷與激烈。

藏地的殿寺

走出門洞,內裡有藏式的殿堂,殿堂前的小廣場還有座掛滿五彩經幡,信眾們用以焚燒桑煙的香爐,漢式的城堡內,藏的是全然藏式的殿室。但這也僅只是內城牆上的門洞而已,原來薩迦的城牆不只一重,這裡面還有一重,當年的人穿過了謢城河、窄門洞,行到此,還是未能真正一窺薩迦的堂奧。

走進內城的窄門洞裡,依然窄,但已有了宗教的氛圍。轉經筒、不知是元明清那朝代的班駁壁畫、藏式廟宇的雕梁畫棟,還有三兩頑童在這裡玩耍嬉鬧……,在這裡,已沒有了為防衛設計的肅殺氣氛,反而多了幾分宗教藝術的寧靜祥和。

走出了門洞,迎來的是薩迦南寺的大經堂「拉康大殿」,這裡是薩迦僧人主要的修行集會場所,據說大可以容納至上萬名僧侶。除了是宗教的場域,這裡也以「第二敦煌」著稱,因為內裡收藏有元代以來的珍貴佛經典籍、精美的壁畫唐卡、數以千計的供奉佛像,甚至是宋以來的各色美瓷,以及元明清歷代朝廷的饋贈及文書。不同於許多西藏的廟宇在文革時受到嚴重的破壞,這裡的文物似乎受到了較完善的保存,大劫之後,更顯得彌足珍貴。

可惜去的時候不對,拉康大殿並未開放。我只能順時針方向,繞著大殿周圍走看。那日陽光甚好,首先吸引我的是殿首正上方的蓮花銅幡,在天青下,金黃的銅幡顯得特別的亮眼,我相信這些藏式的建築飾件,和這裡的天地顏色,必然有著色彩配搭的深刻用心。

同樣的配色用心,也見於寺體建築上的藏紅,這樣的藏紅在西藏象徵著權勢,尋常人家不可隨意使用,一般也只用在宗教建築上。朗朗的青天、閒閒的白雲,再配搭上深凝的藏紅,像是將油彩厚重地敷彩在畫布上,抹了再抹還不夠,顏色飽和,十足的高更,完全的圖畫。

轉過殿南側的永巷,天青、藏紅、雲白在這裡各據一方,切割得更分明好看。而午後的熏風,這時也正作弄著邊瑪草牆下的一長排鐵馬,惹得鐵馬叮咚作響,分外地好聽。好聽好看,散步於拉康殿下,總是不乏視覺聽覺的愉悅享受。

彷彿這樣還不夠看,殿頂上還疏落有致地點綴了銅製的金黃經幢,以及布製的五彩寶幢,將色彩添加的更加鮮豔飽和。藏式建築的色彩美學,完全體現了藏人活潑熱情的那一面,而這樣的熱情及明豔,我想也和這裡四季常有的朗日青天,完全的配搭,也完全的相關。

再一轉彎,走到殿室後方,這裡有一長排的轉經筒,實際上,這樣的轉經筒圍繞著殿室,幾乎一路都有。如果是虔誠的信徒,應該會一個個細心的撥滑過去,然後嘩啦拉的經筒轉動聲,伴隨著「唵嘛呢叭咪吽」的咒語,會輕聲悠然地低響起……

魔女的傳說

在拉康大殿的南側,有一過往八思巴回藏辦公,現名「拉康拉讓」的佛殿。佛殿前方的一對瓷獅子,據說仍保留著元代時的舊家樣,

但更引起我好奇的是殿邊廂的一個側門,這似乎是一處和護法神有關的房間,深鎖的門扉上繪有猙獰的護法神像,

而且門廊上還掛了些狼、鷹的毛皮,雖然不明白這些掛在門上方的的毛皮有何意義,但牠們讓我想到了薩迦的魔女傳說。在西藏,薩迦以魔女知名,傳說中薩迦法王有自己使喚的一批魔女,在寺裡的某個房間裡,甚至用鐵鎖鍊住不少魔女的面具,有時鐵鍊鬆了,會被視為魔女偷跑了,甚至還會驚動拉薩那裡,發起全國性的大搜索。

而這些魔女的來源,據說是在某個慶典時會焚燒羊油,若有婦女聞到羊油味發狂,就會被指定為魔女,並且受到族人的歧視。這和雲貴一帶的女巫近似,類似原始宗教的孓遺。在薩迦、或是較遠離拉薩格魯派統轄的地方,似乎較能看到較多古代笨教信仰的影子(如康區、後藏)。而薩迦魔女,我也是這樣看待的。

城牆上的遠眺

轉過拉康大殿,在西北的角樓處,我發現了一處可以上城樓的階梯,

上了城樓,視野豁然開朗,從上而下往裡看,首先可以看清楚拉康大殿的全貌,


它的南側邊則是八思巴辦公的拉康拉讓的佛殿,

再走側邊一點看,拉康大殿(右)和拉康拉讓(左),兩大建築群並列的形勢,在這裡能看得更清楚,

大殿後方僧侶們的住居區,於此也可一目瞭然,

而從前本有女兒牆、箭垛的牆頭,也在上世紀的整修中,被換成了平簷式的藏式夯土型制,

從城牆上眺望薩迦城區,仍可以看到寺附近仍保留了一些老式民居,和薩迦寺這裡,連繫成一片蒼老有味的地界。尤其是三兩行人走過去,彷彿坐了時光機,重新見著了藏地的古老街景,

午後的山風漸起,厚重的白雲從山那頭漸壓過來,一個小僧侶頂著山風,快步地疾走過城牆,山風揚起他藏紅色的僧袍,那一刻,我深深的為這天地人間的和諧顏色,感動不已。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onejung&aid=5487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