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東東河都蘭:彩繪阿嬤的水牛 重拾社區的記憶
2010/12/30 20:45:12瀏覽2548|回應0|推薦17

台東東河都蘭:彩繪阿嬤的水牛 重拾社區的記憶

台東都蘭糖廠的對面,相隔著台11線的一處空地邊上,有個不顯眼的都蘭社區入口意象。意象的主題是個造型樸拙的彩繪水牛,那是郭彩玉阿嬤的兒時記趣,也是許多都蘭社區居民小時候共有的回憶。更重要的是「水牛」有許多生養它的爸爸媽媽,它是社區裡那些熱情參與培根課程學員們的共同創作。

(攝影:黃可喻)

從富岡漁港北邊的伽路蘭海岸望向都蘭山,這座附近最高的山頭就像它曾出產的藍寶石一樣的美麗,從遼闊無垠的太平洋上看過來,想必然也同樣出色。無怪乎傳說中阿美族的祖先會選擇從這裡的都蘭鼻上岸,可能他們就是從海上,朝著山直划過來的吧。

(美麗的都蘭灣,後方山脈最高處是都蘭山。)

至今,從都蘭鼻上岸的阿美族人雖然已開枝散葉地廣布於花東海岸各地,但在都蘭山下仍留有不少阿美的子民。傳統上,他們在都蘭山腰上以堆石疊壘出梯田,以種植水稻、芋頭等作物營生。日治時期,由於新東(都蘭)糖廠在此設廠,種植甘蔗,以及在糖廠做雇工,也成為居民的謀生方式。可是隨著台灣糖業的衰微,民國80年糖廠停產,蔗田因此消失了,山間許多水稻田也休耕了,而糖廠也不再雇工,許多居民頓失生計,村裡的年輕人也因此多赴外地發展。

剩下老人孩子的都蘭熱鬧不再,社區有些清寂。為了提振社區活力,並將社區傳統產業、文化予以再生活化,都蘭社區發展協會積極參與了水保局的農村再生計畫,並且藉由培根課程,讓社區居民一起上課,共同勞作,社區的凝聚力也因此加強了。在99年1月的一堂關於「探索社區的自然人文資源」的課程裡,社區學員有了以下熱烈有趣的討論。

十歲時的回憶

這堂課的講師是和都蘭社區有著很深淵源的黃福魁老師,他首先從部落本身的自然環境談起,從馬拉道山神話中兩兄弟鬥法的故事,到上、下都蘭、郡界、五線、新蘭、舊部..等都蘭聚落的由來及地名解說,以及傳統都蘭的生活範圍、產業發展、民族遷徙,和新東糖廠,都蘭公學校的歷史等。希望藉由這些部落地理歷史的說明,讓學員更深刻了解部落文化,也增加他們將來做社區營造時的想像。

由於課程內容都和都蘭相關,且黃老師不時還請學員們起來發表感想及意見,因此課堂上的氣氛十分熱烈。由於一系列關於社區環境美化的課程已近尾聲,為了總結學員們過去幾堂課的心得,在課堂最後,黃老師提了個功課:他請學員們想想自己十歲時在做什麼?當時有什麼記憶最深刻?請他們將這些童年回憶說出來分享,並將那些深植在腦中的童年回憶畫出來,做為下次社區環境美化實作課程的藍圖。

許多學員們提到糖廠過去彌漫在空氣中的甜甜糖香,那股香味兒常勾引得他們偷爬過圍牆,去糖廠偷糖吃。許多人偷著偷著,後來長大就到糖廠做糖去。

社區的營造員阿麗,最難忘小時媽媽總是會倚門叫她回家吃飯,「阿麗喔!吃飯喔!」媽媽叫喊的情景,讓她永生難忘。幽默的她也不忘自嘲,現在的她身材有些abulawan(胖),不是沒原因的。

更多學員則是懷念小時候家裡種田的情景。都蘭的稻田幾乎都在山上,離部落有數十分鐘的路程,往返那些「阿都蘭」(A'tolan ,石頭很多的地方,也是「都蘭」地名的由來)田地很辛苦,所以田地裡都會有「達麓岸」(工寮)。在達麓岸裡吃點心,睡午覺,或是蹺課躲到那裡,成為許多人共有的回憶。

(都蘭山下的梯田。梯田皆由大石塊壘成,此地景正符合當地「阿都蘭(A'tolan )」的地理特色。)

討論很熱烈,每個分享都喚起了大家曾有的美好回憶,但很難說誰的回憶更好一些。直到害羞的郭彩玉阿嬤起身分享她幼年時放牛的回憶,熱烈的討論才寧靜下來。都蘭的老人家小時幾乎都放過牛,他們帶著牛到荒地吃草,到溪邊喝水、洗澡,常常幾個孩子十幾頭牛,就在溪裡玩一晌午,小孩和牛的感情親密的不得了。而郭阿嬤更甚,身為家中長女的她,很小就幫忙家裡放牛,一直到為人婦了,她還是喜歡放牛。部落裡的阿嬤都笑說:「她對老公很兇,對牛還比較好。」

阿嬤的回憶引起了最大的共鳴,於是大家決定用郭阿嬤的水牛,做為都蘭社區入口意象的設計主題。

傳統生活 重返都蘭

2月初,十幾個都蘭社區「工班」的成員聚集在糖廠對面的空地上。郭阿嬤拿出她連夜趕繪出的水牛圖樣,幾個阿嬤湊近一看,都直呼:「實在太不像啦!」讓郭阿嬤深感不好意思。於是大家七手八腳幫忙阿嬤修改她的水牛草樣。

(照片取自水保局網站)

那天天氣很好,所有工班成員拿著鋤頭、鏟子,配合著小怪手,大家拔草的拔草,清石頭的清石清,揮著汗將原本雜亂的空地整理乾淨,他們的熱情吸引著一些孩子也來幫忙。幾個成員開始帶頭引唱,「bo-bo-bo,hodo,bobo……」,其他成員也跟著應和著。歌詞都是亂編的,像是「好吃的花生,我吃不給你吃,要吃,只給你花生殼……」之類的搞笑歌詞,歡喜唱歌的他們,似乎永遠有唱不完的歌,尤其在快樂做勞動的時候。

(照片取自水保局網站)

幾個成員拿著油漆,幫忙阿嬤在石頭上彩繪她的水牛,大家都不專業,畫著畫著,有人還取笑說:「怎麼那.麼像泥鰍啊!」是啊,純然的兒童畫風格,就像是這群返老還童的老人家一樣。彷彿怕別人看不懂,最後他們還在水牛鼻子上加上鼻環,並且拉了根繩子,請郭阿嬤拉著取笑。

(攝影:黃可喻)

阿嬤的水牛回來了。這意象因為是社區居民共同發想,合力完成,而顯得有趣珍貴。但其背後的意涵也切合著都蘭社區的發展主軸:找回社區傳統生活及文化,並運用行銷方法加以產業化,以促使都蘭再生。

(攝影:黃可喻)

近年都蘭居民重新栽植咖啡、釋迦,讓這些傳統作物重返都蘭的土地;部落耆老沈太木自行摸索製作樹皮衣,找回傳統的服飾工藝;社區發展協會成立工作室,讓社區婦女學習用月桃編織傳統提籃、背籃等手工藝品;以及達麓岸部落屋的致力推廣原住民風味餐,找回傳統飲食文化等。都像是郭阿嬤找回她的水牛一樣,無不在重拾過去部落的生活味。而都蘭的居民相信,這些傳統的生活意味,必然能凝聚部落,並且打動所有訪客們的心。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onejung&aid=4748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