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楔子:遇見台灣真實的感動
2010/12/23 14:29:01瀏覽1348|回應1|推薦13

楔子:遇見台灣真實的感動

「遇見台灣真實的感動」出版了。

這幾年做了一些書,卻從不曾出席新書發表會,但前兩日「遇見台灣真實的感動」新書發表會,卻讓我破例了。是經不起睿彬誠心的邀請?還是因為珍視書裡有五分之一我的報導?嗯~更可能,還是我擔心場子太冷清了吧?!

會場出乎意料的熱鬧,參與的人,也全都興高采烈,大家到底在樂什麼呢?!我想這熱鬧,除了節目設計用心外,更可能還和「農村」這個主題有關。「遇見台灣真實的感動」,對我而言,其實更近似於「遇見台灣真實的農村」,而「農村」,也確實是這書的主要風景。

遇見農村,不少人都會浮泛起極美好的印象。遠見天下的創辦人高希均教授,一下子就把時空背景拉回到農復會的時代,還是個「楞頭青」的他,到東部農村做調查的久遠回憶裡;

農委會的陳武雄主委,也開始將想像馳騁到田野間,高興的談起宜蘭大進的「阿祿仔」、台南林子內的「李老先生」,彷彿和他們「交陪」,是他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我們的主編溫怡玲也說,相較於在台北做商業報導的採訪,往往是按時「打完收工」、「謝謝再連絡」,而農村裡的採訪,卻常以農民抱著滿懷的農產品,追著要送妳做結。

這就是農村。這個案子雖然和水保局合作,但過程中,水保局的基層人員卻常常「願無伐善、無施勞」地不張揚自己的功蹟,反而更希望我們將農村最真實、最美好的那面報導出來,以吸引更多人走入農村。在第一線的他們,最清楚農民的辛苦及努力,所以他們更願意以「君子有成人之美」的心,將農民擺在畫面的中央,並不斷提醒我們該如何為他們取景(農村有哪些可愛的地方)。在這點上,我們有相同的共識及目標,更像是併肩作戰的夥伴。

(圖為水保局台南分局的劉姐,以及高雄統嶺社區的王姐)

而我自己,在半個月內造訪了十個農村。開著車,在台東、屏東一帶跑了2400公里。在都蘭,早上十點就和部落居民喝起米酒,暢談他們小時放牛、耕田的故事;而在美農,也和吳村長、阿富哥聊他們對社區的願景及擔憂,直到半夜兩點。日夜匆忙,以致於最後一站到屏東高士訪談美惠姐時,我已經累得不知所云。在蘇花公路崩坍的那天上午,好險,我選擇了從西部逃回來,兩眼惺忪滿是疲憊,但內心卻是無比的滿足。

遇見台灣真實的農村,我更確定農業是未來的選項。我並非沒有看到農村的困境,所有努力「掙扎求生」的農村,其實都有著相類似的發展軌跡:從環境綠美化開始、然後漸進入文化面,努力找回村落失去的歷史及生活面貌、到最後,都不可避免地進入產業面,也就是要發展地方產業,讓當地人生活得更好。我這次拜訪的農村,無一倖免地全面臨了產業問題,更慘的是,這些遠離北部經濟核心區的台東、屏東農村,無論是要發展休閒觀光產業、或是跳過中間商做地產地銷、甚至是自創品牌打進以台北為中心的市場,都因為距離遙遠讓他們備嘗苦辛。苦不苦,當然苦,但可有人灰心喪志,沒有,一個都沒有。有時你會懷疑他們哪來的韌性?又怎會如此的樂觀?但,就是。

比起城裡的喧嘩及擾嚷,寧靜的農村,卻反而保有更多積極向上的夢想及能量。而且,已經有許多人在那裡默默地在做著,一如這本書中所介紹的許多人,許多事。農村,正在改變。如果還不曾遇見,真的要來看看。

(這是試作的一款封面。拍攝地點在台東池上萬安)

遇見真實的「農村」,其實也就是遇見真實的「台灣」。台灣從蓽路藍縷,一路走來的精神及元氣,其實都還潛藏在那裡。

如果更多人走進農村,用各自的創意開展出農村的新貌,相信,遇見真實的「農村」,也能變成遇見真實的「未來」。

農業,可以成為你的選項,特別是那些想過簡單生活的人。簡單生活,不存在於文化園區的嘉年華會裡,它更可能存在於農村,關乎你勇決的心。

感動的農村,真實的未來。這是我做完這書的感想。

同時,也是願景。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onejung&aid=4725229

 回應文章

QQqq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確實令人感動!
2010/12/25 01:52
「遇見真實的「農村」,其實也就是遇見真實的「台灣」。
台灣從蓽路藍縷,一路走來 的精神及元氣,其實都還潛藏在那裡。」

「比起城裡的喧嘩及擾嚷,寧靜的農村,
卻反而保有更多積極向上的夢想及能量。


你的觀察很真確,感謝你們的報導,確實令人感動!
阿棟(stonejung) 於 2010-12-25 09:52 回覆:
也謝謝你的回應和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