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東池上萬安、富興:慢漫197 濃農人情味(下)
2010/12/24 17:03:45瀏覽2517|回應0|推薦9

台東池上萬安、富興:慢漫197 濃農人情味(下)

回到父母的蘋果樹下

同樣在197 公路的3.5km 處,有一幢美麗的大房子喚做「莊稼熟了」,房子的主人即是一位返鄉的年輕農夫,他曾寫下這樣的故事:

「年輕的孩子,在玩耍的蘋果樹下輕快的揮別父母、出發尋找傳說中幸福的寶藏。多年後,孩子向世界走了一圈,白髮蒼蒼,回到家鄉,才驚覺寶藏就在揮別父母的那棵蘋果樹下……。」

寫下這故事的是現任萬安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的魏文軒,和大部分池上的孩子一樣,魏文軒在15 歲時即揮別了家鄉。本來學資訊工程的他,扭不過父親遺傳給他的藝術家血液,後來轉行,在妻子從事的室內設計領域尋到了出口,夫妻倆合作在台中開設的設計工作室,營運得十分順利。但他心底仍止不住一股深層的悸動:他渴望「回池上」,「回到那很靜、很美的家鄉去。」

921 地震,他感受到人生難測,「想回家,就回家吧,趁年輕,」心底的呢喃漸轉變成堅定的念頭。民國92 年他回到了家鄉,返鄉後第一件事就是開始學種田,家中已荒蕪多年的田地,成為他學習有機稻作的最好試驗場,在鄉親們的協助下,從除草開始,學習當個和土地和諧共生的農夫。起初只是耕自己的田,慢慢的親戚們也將田地交給他代耕,到最後家門前一整片綠油油的稻田,全成為
他私人的有機莊園。

「剛回來時,我和幾個剛回鄉種田的年輕人,晚上常聚在『4.5 公里咖啡』烤火、聊種田、談理想,也說說社區的發展。」魏文軒回憶起剛返鄉時的情景,言談間仍可依稀捕捉到一些當時的迷惘。

為了破除迷惘,魏文軒選擇將自己的根更札深在家鄉的土地裡。天性裡帶著的美感及創作的欲望,讓他興起想整修阿公老房子,蓋自己家園的念頭。起初他僅想整理出屬於自己的工作室,但沒想到一整整了六年,用了鄉間有的漂流木、紅磚、磁磚、刺竹、電線桿,甚至是阿嬤的灶爐等素材,打造出一間田園裡的夢幻小屋。原本只想供自己和家人住,但沒想到後來參觀的人多了,反而成為人們來萬安體驗農村生活時借住的民宿。「算是巧合吧。」很能順其自然的魏文軒笑笑的說。

(門口窗前四季盛開的大鄧伯花)

現在魏文軒除了忙自家農事外,也還肩負起社區發展的重責。除了配合水保局的培根計畫帶領村民參與各項課程,並推動社區事務外,平日他也為其他社區上課,分享萬安社區的發展經驗,因此他常自嘲自己是個不務正業的農夫。

憑著一股思鄉的意緒,魏文軒返鄉也已7年了,現在的他「站在屋前的草地上,呼吸著極度乾淨的空氣,往右是兒子12 人1班的學校,往左是祈禱的教堂,前面是自己種的有機稻田,後面有..山坡上有..。」如此的滿足與自適,誰說傳說中的寶藏,不存在父母的蘋果樹下呢。

萬安的移動城堡

除了「莊稼熟了」,萬安還有幢「移動城堡」。這座以紅櫸木做主結構,以黏土做牆面的古厝起於1905 年,距今已有105 年的歷史了。古厝原本位於花蓮富里鄉的永豐村,屬一平埔族番王所有,後來張家的先祖以4000 斤稻穀買下它,因為主結構是以卡榫接合,可以完整拆下搬移,於是張家先祖請師傅們先拆下了木結構,再以牛車運至同鄉的石牌村重新組建起來。後來張家在萬安買下了土地,又將古厝搬至現址。所以古厝已隨著張家人搬遷了兩次,稱之為「移動城堡」實不為過。

如今,張家主人又賦予古厝新的生命,將之整理成「清河堂休閒農業體驗區」。問起女主人賴秀有為何會想將古厝闢為農業體驗區?她回憶起幾年前的一個晚上,那時剛回鄉的魏文軒偕同妻子前來拜訪,夫妻倆說想為社區做點事,但也慨然歎道:「村子裡有一些東西跟感覺不見了。」她問說:「是什麼?」文軒答說:「是人情味,記得小時候都是一碗飯菜端著到處串門子,鄰居家有喜事,
全村都會來幫忙,如有剩菜的人家,都會用大水桶裝著,一家一家的,你一瓢我一碗,那種味道至今難忘。」

(體驗園區裡的生態池)

(體驗園區前的水車及水稻田)

魏文軒的話引起了賴秀有的共鳴,於是她有了在自家古厝回復昔日農村生活的想法,希望可以藉此讓許多已失去了,或未曾體驗過舊日農村生活的人,都能在這裡覓到農村特有的人情味。

曾在村裡「稻米原鄉館」任職主廚,專精於客家菜的賴秀有,首先想要讓大家回味的是農家傳統的「割稻飯」及「碗公菜」。所謂的割稻飯、碗公菜,是指昔日農家常以鄰居間互相幫忙的「換工」,來解決農忙時的人力需求,當鄰居來幫忙時主人須供應飯菜,而這些飯菜就是割稻飯和碗公菜。

賴姐的碗公菜有放山雞、醃薑、蘿蔔絲、五花肉、龍鬚菜、佛手瓜、湯圓、米粉..等,從前客家媽媽常做的菜色,食材全取自當地。而在眾多菜色中,她一定不會忘了在中間擺上一個白煮蛋,她說,「過去農村要吃到白煮蛋並不容易,將蛋擺在中間,是要提醒現代人當時生活有多麼不易。」

除了割稻飯和碗公菜,從前主人家還須在上、下午時分,於田間為來幫忙的鄰居各提供一次「點心」。坐在田埂上吃的「米苔目」,可說是昔日農村的招牌點心。為了重現吃米苔目的農村體驗,賴姐問遍了村裡的婆婆媽媽,並上網查遍了資料,才終於弄明白米苔目的製作方法。如今,她在晒穀場的一角,以草寮搭起了一座「阿嬤的廚房」,裡頭有土灶,來訪的朋友除了能在那裡體驗米苔目的製作外,同時還可享用到自己親手製作的米苔目餐點,饒富趣味。

除了農家的吃食外,賴姐對社區及體驗園也有整套的想法。她認為社區居民較缺少互動,所以應該多設計些讓社區居民可以一起做的活動。所以配合著培根課程,她和社區裡的人一起學習製作手工皂,因為使用手工皂可以減少水源的汙染,而好水,是這裡好環境的根由;另外,她也配合課程推動學習編織,但她希望將來能用稻草來編織,因為稻草是最符合當地環境的素材;還有村裡已荒廢的磚窯明年將修復,捏陶的課程也正在進行,她希望將來窯裡能燒出裝「碗公菜」的碗盤食具。

(萬安社區裡的捏陶課程

(在4.5咖啡發現稻草編織作品)

賴姐的想法也和萬安社區的發展主軸相符,她說,「我們要做的是農村生活體驗,希望來此的朋友都能坐下來,甚至是long stay 住下來,慢慢體驗,這樣才能真正感受到這裡農家濃濃的人情味。」

在慢漫的197 公路中,你還可以經常發現一些眼睛大、輪廓深的美麗面孔,他們多是阿美族的住民,在富興村,他們的比例更高達1/3 。客家的、閩南的,及阿美的住民和諧在小小的富興村裡,客家的羅菊妹村長帶著大部分是阿美阿嬤的學員學習原住民的傳統編織,她的得力助教則是來自越南的新住民。族群的融合及交流,在富興村裡寫下了最好的註腳。

(富興社區4.5公里咖啡的女主人彭媽媽,是台東阿美族人)

(富興社區的媽媽們正在學習用月桃編織提籃,左一為羅菊妹村長,她對面則是越南來的新住民。)

(富興的社區媽媽,用塑膠包裝帶編織的提袋)

(用月桃葉編織的手提袋)

近年來在水保局雇工購料計畫的協助下,村民們又捐地、又出力,漸把村裡一些雜亂的空地整理成村民們可遊戲的槌球場、可俯瞰田野的觀景平台,以及可休憩的農村涼亭。而近來,他們正忙著用竹子搭建部落廚房,配合著原住民風味餐的課程,明年富興的部落廚房將可和萬安爭一爭誰更有味。

(富興社區的幹部正在準備竹材,預備蓋部落廚房)

慢漫走進197 ,你將會發現池上有的不僅只是稻米,以及田園的景觀。富興和萬安相連著的濃農人情味,可能更是這條公路上最美,也最讓人回味的一道風景。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onejung&aid=4728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