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1/20 16:35:10瀏覽3533|回應0|推薦15 | |
屏東高樹新豐:大水後重生的樂活養生村 新豐社區位在荖濃溪和觸口溪的匯流口處,隔著荖濃溪和美濃鎮對望,是屏東最北邊的一個村莊。社區一邊傍著荖濃溪,一邊靠著尾寮山,像支突出的牛角伸入山水之間,風景十分秀麗優美。居民以務農為主,八八風災前本來配合政府農村轉型的政策,致力轉作健康休閒的農業養生村,風災後社區受創嚴重,但居民們並不氣餒,新豐的故事仍在撰寫。 走近新豐社區近荖濃溪的溪岸邊,放眼望去盡是一片荒涼,誰能想見過往這裡有河堤公園、溪堤步道、菸樓、舊水圳,以及幾十甲的田園和幾處人家,但大水一來全讓沖走了。如今河岸邊的堤防正在趕工,田園因大量泥沙淤積水圳還有待重新開墾,而當年為了發展休閒農業區所做的設施及努力,更是連影子都見不著了。 (新豐村荖濃溪岸旁正在搶修的堤坊。2010年10月攝。攝影:黃可喻) (大津橋附近,荖濃溪、觸口溪會流口的情景。左側有一被沖毀的道路;後側遠方則是新威大橋。) (新豐休閒農業區的導覽地圖。紅色字是被八八風災沖毀的景區。) 「原來想結合農村生活體驗、自然環境生態發展作養生村,風災後全退回去了,現在大家只能先忙著恢復生產,等生產恢復了,我們再繼續做。」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永富先生大聲的說著,個性豪爽的他是新豐社區的中心,為了社區發展他引進了水保局的培根課程,「每次上課只要有人不到,他就會打電話催促。」村民們取笑地說著。在他的努力下,雖然還在「恢復生產」,但新豐發展養生村的底蘊,卻仍在蓄積著。 (陳永富先生。攝影:黃可喻) 陶淵明筆下的農村生活 「甲仙的芋頭冰用的芋頭,幾乎都是我們新豐產的。」陳理事長有點不平的抗議著。其實新豐除了芋頭外,還生產黑金剛蓮霧、玉荷包荔枝、芒果、木瓜、楊桃 (原本是荖濃溪舊河道的水芋田。攝影:黃可喻) 張龍助先生是陳理事長的姨丈,他在村裡有一甲多的地,種有蓮霧、芒果、玉荷包等水果。結廬在果園裡的他,最讓大家羨慕的是其住家上方有條極漂亮的瀑布,在照顧果園時抬頭看看朝暉夕陰裡瀑布水量的變化,成為他獨有的雅興。而瀑布沖下來的甘冽流水,正好成為他灌溉的水源,水好再加上他辛勤的照顧,使得他的水果常未上市,就被熟人搶購一空。 張龍助先生和他栽種的蓮霧。下圖是其結廬在瀑布下的住家。(攝影:黃可喻) 沈榮福先生是社區的解說員,他在自己家裡經營的「棗蔬福農場」,種有印度棗、芋頭、番茄、南瓜等水果,喜愛生態的他致力於無毒有機的耕作方式,他很歡迎訪客前來拜訪,他會讓大家體驗棗子接枝整枝的技術,也會為大家講解網室栽培的祕訣,還可以觀察農場裡青蛙、鬥魚等生態。所有農事的體驗,以及新豐的掌故及生態,沈榮福都願意和朋友們分享。 (沈榮福先生在他的棗舒福農場裡。攝影:黃可喻。) 走進新豐的田園裡,阡陌小徑中盡是寧淡的靜謐。水芋田裡映照的雲影天光、珍珠苦瓜網室裡忙著授粉的蜜蜂,入夜了,還有不少農民拿著手電筒幫稜角絲瓜做「交配」(授粉)。遠處有浮著雲白的水墨山巒,近處則是水流叮咚潺湲的縱橫圳溝,而人就走在古樸的四合院農舍間,不時還有老農頷首打著招呼。這是新豐的農村風貌,一如陶淵明採菊東籬下的悠然。 (網室裡將成熟的珍珠苦瓜。攝影:黃可喻) (傍晚,新豐的農民正忙著為稜角絲瓜授粉。攝影:黃可喻) (豐收的稜角絲瓜。攝影:黃可喻) 尾寮山下的自然生態 已在新豐國小服務二十年的王佳祺校長,夜晚時常去溪邊觀察夜鷺的生態,對他和新豐國小的小朋友而言,新豐的田園山水就像是座自然大教室。王校長說,「就在今天一早,他們才剛野放了一隻受傷的白腹秧雞,也順便向小朋友做教育。」 (新豐國小的王佳祺校長。攝影:黃可喻。) 新豐是灰面鷲過境必經的地方。每年十月灰面鷲南遷,或是三、四月間北上,都會在地方上引起騷動,也吸引了許多賞鳥人士前來。尤其是三、四月間的北上,灰面鷲常伴隨著荖濃溪谷特殊的上升氣流,在村子上空盤旋逗留,那景象更是吸睛。 除了灰面鷲外,每年十至三月間,還有往南越境過冬的紫斑蝶經過,大津瀑布沿岸一帶甚至聚集成了蝴蝶谷。據熟悉社區生態的沈福榮先生說,新豐兼具山林、 陳理事長說,「因為風災,原本所要做的蝴蝶生態區、原生種苗區、尾寮山步道、大津瀑布觀光等,都不得不停下來。」但即使這些都沒做,新豐還仍是生物的快樂天堂。 百年石牆堆疊起的濃厚人情 其實新豐最美的,還在於它濃厚的農村人情。 新豐的開發歷史最早溯源到清領時期,那時靠山的這裡還要防備著原住民的侵襲。為了防備攻擊,早期居民用溪裡的大小石塊,在住家、聚落周遭堆疊起寬約1公尺,高約1.5 公尺的石牆,石牆上還遍植瓊麻。令人好奇的是這些大小石塊堆疊有序,所以石牆即使不用黏著也能依然穩立,這需要特殊的技術,還需依憑居民們的群策群力。大家一起動手做,向來是新豐的慣例,鄉民們引以為傲的新豐國小,就是這麼創立的。 (新豐村裡的百年石牆,早年村裡重要的防禦工事。) (攝影:黃可喻) 在八八風災前,新豐設有五處接待家庭,現在僅剩社區發展協會祕書林美發先生家一處。林先生家是典型的農家四合院落,家旁邊正是百年石牆所在,由於瓊麻台語俗稱「絲仔」,所以他們的聚落也叫做「絲園」。在絲園鄉間靠著石牆欣賞月色,或是在四合院裡和村民們聊天抬摃,你會感受到台灣農村傳統的美好價值,其實就保留在這片鄉間月色,以及村民們的樸實微笑上。 大水帶不走新豐的自然田園以及美好人情,只要再蓄積一下力量,相信新豐「樂活養生村」的願景,必將能實現。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