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31 16:03:43瀏覽2590|回應4|推薦35 | |
老梅石槽印象 在翻閱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10年10月號海洋中國專刊時,突然看見一張讓人驚豔的照片,墨綠的海岸,淡藍的海水,在清晨偏冷的光影下,配上慢快門,給人十分靜謐的感覺。這是哪裡的海岸啊?美得像首詩。查看圖說,才發現原來不遠,就只在「台北縣石門鄉老梅村」的邊上。 照片:翻拍自中國國家地理雜誌2010年10月號。攝影吳志學先生。 挑了個豔陽天,在中午退潮時前往。從淡水走淡金公路,剛繞過富貴角,即看見「老梅社區」的指示牌。進入聚落,聚落裡也有「老梅石槽」的路標,順著路標走條傍著老梅溪的小路,行不遠,到海邊,六、七輛車已停在那裡,雖非假日,可是來這裡看海的人已然不少。 走下岸邊,現場見到這片海岸,陽光的質感不同,照片中的詩意已然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更為遼闊、更為自然,有著金黃陽光,並帶著輕涼海風的舒暢感受。而腳下的這片石階海岸,見面更勝聞名,實際見著了,更覺不可思議及好奇。 台灣最北邊的這段淡金海岸,是由火成岩所構成。約莫從280萬年前開始,離這裡不遠的大屯山火山群即斷續爆發,火山熔岩順著山勢往北邊這裡流下來,除了形成麟山鼻及富貴角二岬角外,這附近的低山及海岸,也都可說是當時遺留下的火山裙。 老梅這段海岸亦然,由熔岩構成的火成岩原本沉在海底,但隨著台灣所屬板塊的抬升,漸露出海面,又經過千百萬年海浪及海風的淘蝕,洗去那些柔軟易受侵蝕的,僅留下最堅硬的。慢慢地,一條條像石槽般的古怪海岸,漸在這裡形成。 一直到現在,我們也仍能感受到那股海浪刻蝕海岸的龐大力量。走近岩岸邊,即便是退潮時分,仍可見到一股股波擊正持續拍打著岸邊巉岩,而且海浪從廣闊的海洋瞬間進入狹窄的石槽裡,似乎更增添了威勢,但見岸上不時湧起一撥撥興奮過了頭的浪花。蹦,一大聲,在岩隙間,跳起一串串無垠的雪白。 有時,這些高揚起的浪花,看著就像一把把雪白的水刀刃,直往堅硬的岩石上直切進來。 除了石槽外,這時節的老梅海岸還有一項偉觀,即石槽上無邊的蒼綠,但這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原來,這是一種叫石蓴的植物,每年的冬末春初(約三四月間),他們會藉助之前附著在此的各種藻類,以及前輩們的殘骸,靠著殘骸的養分在岩石上著根生長,在此一年復一年的新生翠綠。但在每年四月過後,也就是還來不及和這裡夏天盛放的天人菊見面打聲招呼,這些「綠地氈」便會自己收起來,要見他們,就只能等待來年了。 走進石槽中,看著銀白的海水順著槽溝流入, 有時它會形成一條兩邊綠藻夾岸歡呼的清亮水道, 或許如刃的海浪殺氣過盛了,有時石槽裡會留下些銀亮的小魚, 或者是小河豚的屍體,尤其是小河豚,短短不長的海岸,竟然被拋上來百餘隻, 有時,清柔的水體也會在岩石上打磨下各種優美的弧線,從上往下看,狀似一個個壯觀的峽谷, 還有時,細小的水漕,又會像條被兩山夾峙的山谷河流,正彎彎曲曲地朝大海奔流而去, 在岸深處,那些未有石蓴生長的石槽也好看,深茶色的火成岩岩體上,千百年來的浪擊,在他們身上劃下一道道清晰的水紋, 有些甚切深刻成線條,橫切著石槽,劃出條條分明,且展延不盡的長線, 有時,更斷成成某種類似斧鑿的痕跡,像是發怒的老天,不經意地憤然一砍, 望向富貴角那邊的海岸,一條條齊整的石槽,像一隻隻在海灘上晒著日光浴的大海牛,依序排列延長過去,彷彿沒有個盡頭。這段長約一公里的石槽海岸,終點,大約就在那邊富貴角的岬角下。 往富貴角那邊走去,但見石槽的刻紋越來越淺,這或許和這一帶的火成岩體較薄有關。可是石蓴所溝成的綠草原,以及海水的各種蝕刻遊戲,在這裡卻依然半點不少, 在這靠近台灣最北角的海岸邊上,海浪、海風、石蓴、火成岩、大屯山,或許再加上那位童心不減的老天爺吧,他們儘情的在這裡遊戲,在這海隅一角,偷偷的留下了條美麗海岸,偶來走走,會特別的感覺, 有時來看看海,真好。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