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7/30 17:10:18瀏覽3128|回應2|推薦20 | |
小時候,家門前的馬路做下水道,有幾天,回填的土方像條小山丘似地橫亙在路中間,我和幾個玩伴趴在「山丘」上用黏土舖出道路,將土洞加上柵欄做成動物園,然後將家裡的塑膠小玩具,「勇士們」、小汽車、小熊、小象、大蟒蛇……都拿出來放在這片「新世界」上。忙了一天要回家吃飯時,我們這些全身泥土的「格列佛」看著自己整得小人國無不滿意異常。雖然那晚下了場大雨,小人國只存在了一天的光景,甚至多年後我再問起玩伴們是否記得這事,他們都表示不記得了,…… 一切的一切,都讓這個曾經的世界虛幻得如同一場夢。可是,當我在鐵板時,不但記起了這夢,而且驚訝地發現,原來還真有人這麼幹啊!相較於近日吵得沸沸揚揚的馬祖博奕大夢,我反而覺得鐵板人的夢,更接近真實。 繁華落盡餘蒼涼 鐵板,又名仁愛村,位在馬祖最大島南竿島的西南邊,背倚著全島最高峰的雲台山,為其遮擋了冬季北方來的酷勁寒風;而村落南方的「澳口」(福州話「海灣」的意思),正對著閩江口一帶的福建連江、長樂等地,優越的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讓它成為早期馬祖移民的重要聚點。
1949年國共分治後,鐵板從漁村變成了軍事要塞。由於位置正對著對岸,而且又擁有南、北兩處澳口的天然形勢(鐵板的南澳口為傳統漁村,北澳口後來多做為軍事用途),讓鐵板成為當時馬祖駐軍最密集的地方。不但是連江縣政府的所在地,司令部、野戰醫院、蛙人部隊、聯保廠、陸軍工兵……等許多軍種,也都駐紮在村落附近。一時間,駐軍反而成了鐵板的主要居民。 為了供應軍隊所需,村落也逐漸設有書店、澡堂、雜貨、撞球、洗衣、漫畫、冰果室等店舖。不僅如此,整個南竿島西部,包含津沙、清水、珠螺、四維等地的菜販、漁販,每天清晨也挑著魚貨菜蔬來鐵板舊市場販售。據鐵板居民回憶,當時的鐵板街上,「早上滿滿都是人,人多到都擠不進去,」小小的山城,宛若一個熱鬧的大集市。 但在1970年代後,開始由盛轉衰。首先是漁業的沒落,1970年初期馬祖漁業資源開始耗竭,漁民收穫減少,生活日益困苦。而那時台灣的紡織業又正好起飛,需要大量的人工,於是許多漁民離開家鄉,前往台灣工作。鐵板靠近海灘的「下街」上,許多美麗的閩東式民居漸漸人去樓空,成了一片蒼涼破敗的景象。 接著是商業的衰退。從1978年連江縣政府遷往山隴(介壽村)開始,派駐在鐵板的公務員及軍隊開始減少。隨著1990年代馬祖戰地任務解除及國軍精實案的推行,馬祖的駐軍更由顛峰時的五萬餘人,裁減到現在不足一萬人。鐵板周遭的駐軍亦大幅減少,靠近縣政府及駐軍的「上街」失去了熙來攘往的客人,市況也逐漸蕭條。 去年盛夏,當我初走進鐵板的上街時,上街給我的感覺很「九份」,但不是現在熱鬧的九份,而是悲情城市未放映前沒有觀光客的九份。一樣是順著山勢往下修的窄街道,兩旁雜亂的老房子也同樣作勢要撲向街心,就連階上玩耍的孩子那覻著人瞧的眸子裡,也有相類似的探詢及好奇。
自己動手做公園 在「生活館」前的「一加六公園」,是鐵板人自己動手整理的第一個公園。這裡原本是一處主人已搬到台灣的頹圯老房子,裡面還不少居民們隨意丟棄的垃圾。這類的老房子在蕭條後的鐵板絕不少見,2002年初有心做事的村民將這些髒亂的角落列舉編號,生活館前這塊空地被編為第一及第六號,因此整理後便名之為「一加六公園」。 攝影/李東陽 在「一加六公園」對面,我們暫歇等人的「生活館」亦然。原來是一棟廢棄的老房子,在徵得已搬到台灣的房屋主人同意後實施改建。現在這棟有著木造中式立面、閩東式干欄的二層樓建築,權充著類似社區活動中心的角色,有供村民們上課的會議室及簡單的閱讀書報空間。和一加六不同的是,這個建築有公家的預算,不全然是村民們的奉獻;但相同的是,近十年後的現在看來,這兩處都少了些「溫度」。 攝影/李東陽 「台灣很多地方居民都有像『一加六』這樣自發性的整理家園行動,但是很多地方都不能堅持下去,……」在生活館裡,我向同行的沛雯表達了這樣的看法,那時,我確實擔憂大老遠跑來馬祖,卻沒有值得報導的題材, ※※※※※※※※※※※※※※※※※※※※※※※※※※※※※※※※※※ 鐵板社區發展協會的朱金寶理事長帶了我們逛了大半天,讓我對鐵板開始有所改觀。我們從上街的「一加六」走到下街的「許願公園」,聽說這裡原來是塊種地瓜的小隙地,但因為村裡缺了塊可以放電影給老人家看的空地,於是特別情商種地的老人家捐出來。但是地瓜田裡有座堆滿雜物的防空洞,光是清洞裡的圾圾就花了大夥兒好大的力氣。 攝影/李東陽 攝影/李東陽
官帽山夢公園 最能體現鐵板人經久不衰熱情的,應屬官帽山公園。實際上做完了「一加六」之後,居民們便將目光投向了村落東南方的官帽山,那是靠近海邊的一處小山丘,面積廣袤,遠非「一加六」可比。但大家覺得需要一處「離社區近,假日可以帶孩子散步運動的地方,」於是從2002年11月起,他們便開始動手整理官帽山,而這一做,就做了整整三年。 官帽山早期是漁民晒漁網、砍薪材的地方。軍隊來了以後成了軍事管制區,將近四、五十年居民都不能進入。因為長期軍管,剛開始整理時,「山上全是藤蔓及芒草,沒有任何可以上山的路徑,完全要自己開路,」村長劉香蓮回憶起當時,語氣中還滿是驚怪, 但環境的艱難並沒有阻擾大夥兒的熱情,三年間他們開闢了四條步道。而且這些步道都秉持了鐵板不向政府要錢、就地取材的傳統,如通往海邊的步道階石,用的就是海邊取來的花崗石塊,「你可以看見靠近海岸的石塊較大,上面的較小,因為實在搬不動了,」「許多人搬到手都受傷了,」「劉理事長的父親,那時高齡75歲,也親自動手幫忙,」那樣鬧?鬨的熱氣,即使隔了近十年,仍能在語氣中感受到, 步道開闢時,同時也進行官帽山的環境整理。如山頂原本是一處軍方廢棄的砲陣地,但已撤守的陣地上留有埋藏了幾十年的垃圾,「越挖越多,清了幾百袋還清不完,挖到最後,甚至還挖出廢炮彈來,」劉村長說。但依舊靠著大夥兒的熱情,不但用廢棄的炮彈舖成了全國獨一無二的炮彈步道,而且官帽山頂也多了一處可登高眺遠的觀景台。 攝影/李東陽 兩三年整理下來,官帽山裡開始有了登山的步道、也有了幾處可以觀景的小公園,但他們的野心還不僅於此,在整理的過程中他們也發現了山上保有的豐富生態,於是想將官帽山打造成一處生態的休閒公園。村裡有人家的老榕樹要砍除,他們將老榕扛上山頂,重新種植起來;也將一些馬祖原生種植物如豆梨、流蘇等移植過來,並製作解說牌說明。「可以說在馬祖的原生種植物,在官帽山幾乎都有,」喜好生態的張大哥在官帽山頂的觀景台上豪氣地說著,在他的背後,是鐵板極絢爛的夕陽。 此張照片為鐵板後方雲台山的夕照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