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8/04 14:34:24瀏覽2031|回應3|推薦29 | |
牛角的故事 牛角位於南竿島的東北方,冬季東北季風正對著聚落北方的澳口直吹進來,氣溫較鄰近位於背風坡的山隴要冷,因此有「山隴到牛角,衣服差一件」的俗諺。
上世紀三○、四○年代是牛角漁業、商業的黃金時期,那時牛角人開始有財力從對岸進口花崗岩、杉木等建材,並聘請福建的匠師來翻修他們以茅草做頂的簡陋屋舍。漸漸地,依著山勢矗立起一棟棟紅瓦黃牆的閩東式花崗岩住宅,牛角也成了兼具漁業與商業的迷人山城。 牛角的繁華在1950年代達於頂峰。那時馬祖的最高行政機關「馬祖行政公署」設在村裡,聚落的人口多達千餘人,是當時馬祖人口最多的村落。可是也從那時開始,隨著兩岸分治商業遭受打擊、60年代軍政機關相繼遷移,以及70年代後馬祖漁業資源的耗竭,牛角開始步入衰退,到1990年代馬祖駐軍減少,整座牛角山城愈加顯得荒涼。 大約在1990年代中期,這座荒涼多時的花崗岩老聚落又再受到重視。當時的縣議員曹以雄受到了夏鑄九編著的「長住台灣──聚落保存與社區發展」一書的啟發,提出了「長住馬祖與聚落保存」的觀念,他的想法獲得了許多人的認同與響應,在牛角形成了一股保存聚落的運動。一些無人照看的衰敗老房子經由整建、加以活化利用後開始有了新的生命,如2001年間開設的「牛角漁寮書齋咖啡屋」、「依嬤的店」、「海角民宿」等都獲得了極好的回響。 老屋活化利用的成功,輔之以藝文活動的推廣,大家開始驚覺原來這些老房子能創造出更高的價值,老聚落特有的美感也逐漸為居民發現且認同。這股從牛角吹起的保存舊聚落的風,後來還吹向北竿的芹壁、南竿的鐵板、津沙,以及東莒的大埔……今天,到馬祖看閩東式舊聚落蔚為一股風潮,論其始源,就在牛角。 牛角的舊聚落
為了防風,窗子多開得極小。細看石牆的堆砌,有用大塊平整石塊堆疊的「平砌法」及「丁字砌」,也有用相近大小石塊左右傾斜堆疊的「斜砌法」或「人字砌」,如果經濟狀況不允許,也有用大小不等石塊隨意堆疊的「亂石砌」。仔細看,可以觀察到各種石牆不同堆疊的趣味。 爾章小築,是牛角老屋活化的例子之一。這座小巧的石屋原是個理髮店,經整理後成為村落裡的休憩空間。現在小屋裡置有整面的書籍,儼然似雅緻的書屋。小書屋中還置有可泡茶的桌几座椅,又疑似像村落裡的客室藝文中心。午後沒有主人的小室窗戶亮敞,讓我想到得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風雅。 不只是石頭的巷道及房舍,一些歷史痕跡在老聚落裡也隨處可見。如這處水泥牆上嵌著的黨徽,一下子就將我們帶入昔日黨國一體的歲月裡。 雖然有許多花崗石屋展現出老聚落的風情,可是也不少新建的水泥、鐵皮屋錯雜其間,對於地方未來發展的不同想像,也在這新舊參雜間具體呈現。從遠處看牛角,我們可以發現老聚落保存的不易,即使在牛角亦然。
無論新舊廟正面山牆都採朱紅色的閩東式廟宇風格,這樣的廟宇立面在台灣本島絕難見到,似乎只有馬祖這裡才有。更特別的是廟宇側面的「防火山牆」,廟宇前半部的門樓側面採「水型的防火山牆」,後方主殿的側面則採「火型的防火山牆」,前後不同的山牆取其剛柔相濟、水火同源的寓意。從遠方看,也可以發現彼此所具有的不同造型及美感。 我特別感興趣的是造型張揚的「火型防火山牆」,特別站在高處拍了舊廟的防火山牆,如同火焰般的造型給予了屋頂極特出的美感,極具地方特色。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