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色拉寺的辯經
2010/06/30 21:54:09瀏覽2538|回應1|推薦24

色拉寺的辯經

色拉寺,是拉薩三大寺之一(哲蚌、甘丹、色拉)。西元1419年,由宗喀巴大師的弟子絳欽卻杰.釋迦益西所創立。寺名「色拉」,一說是建寺前當地長滿了野薔薇樹,色拉,即「薔薇園」的意思;另一種說法是建寺奠基時曾下了一場冰雹,因此色拉意即「冰雹寺」。

色拉寺位在拉薩市北郊約5公里處的色拉烏孜山下。相較於哲蚌及甘丹,色拉的建寺年代最晚,卻距市區最近。從大昭寺附近搭公車,可以直坐到寺門口下車。色拉寺給人的第一印象,即是寺周圍可見不少的人家及商店,炯異於隱僻山上的哲蚌、甘丹的清寂,色拉門前的熱鬧,使他更像個隱於市的大隱。

也不同於哲蚌、甘丹依著山勢肇建,建物的簷角大都隨著山形上下起落著。色拉寺則根本建築在山坡下的平地上,措欽大殿、麥、阿巴、吉三大札倉,以及三十餘個僧侶住居的康村,全密集挨擠在山下這一片平坦地上。走在色拉寺中,常讓人有種走進大學校園裡的錯覺,一樣是中央筆直的林蔭長道,兩旁隨意散布的大禮堂(措欽大殿)、學院(札倉)及學員宿舍(康村)。論其空間配置,和一些較老舊、較缺乏空間規劃的大學似如出一轍。

但色拉終究還是宗教的場域,而且甚至還曾是全藏規模僅次於哲蚌的大寺院,所以他的建築終究也不同於一般的校舍,仍是極為的莊嚴壯觀。其中規模最壯盛者莫過於措欽大殿了,這裡是全寺僧侶集中學習及舉行集會的地方,色拉寺過往規定的僧侶上限為5500人,但據說全盛時期有八、九千人之多,重大慶典時,這許多的僧侶全都要進入這大殿裡集會,可以想見其殿室規模的宏大。

除了措欽大殿外,一些札倉、康村的建築也甚為古樸有致,午後隨意在寺裡散步,在一些少人跡的地方,甚至可以在陽光裡嗅聞到一些千百年前的遠古氣息。這些角落,在勇於迎向現代,逐漸喪失古意的拉薩城中,算是已難覓難尋的吧。

宗教的場域,自然不少宗教的壁畫。色拉寺複雜的路徑中,只要道旁有塊立面完整的拳石,大抵就不少信眾們彩繪的佛像畫。像這個位在阿巴札倉附近,行路要衝上的大石立面就彩繪有文殊觀音、金剛手菩薩、三依怙主,以及綠度母的畫像,用色鮮豔,形象莊嚴,體現出這裡深厚的宗教積澱。

但最古老的積澱並不在山下這片平坦地上,更還在殿室上方的色拉烏孜山上。這一片土黃的山坡,從底下遠遠看,依稀還可見到些小型的廟室及岩洞的遺跡。據說,在這裡還是野薔薇園的時代裡,山上頭便是許多高僧長期閉關修行的所在,其中,也包含了宗喀巴大師,這裡也有他生前修行傳法的岩室。而那時,山下這片龐大的色拉寺,仍未見蹤影,直要到他圓寂後才建設完成。如今,我們來到色拉寺,也只能在山下遙望大師當年修行的處所,就像仰望他仰之彌高,高不可及的境界一般。

※※※※※※※※※※※※※※※※※※※※※※※※※※※※※※※※※※※※※※※※※※※

色拉寺的辯經院,在中央長道盡頭,靠近「吉札倉」的地方。每天下午三點左右,喇嘛們便會來這裡進行辯經活動。

兩點半多一點,許多來色拉寺參觀的旅客便緩緩向辯經院聚攏,一些搭遊覽車的外國遊客,也正好選在此時進到色拉寺。隨著人群,我也來到了辯經院裡,在圍牆邊預先找好位置,等待辯經的喇嘛們前來。

所謂的辯經院,並沒有個院落的樣子,只由四邊低矮的圍牆圍就,中間不大的空地上,植以許多蒼勁的古柏,而古柏下,則是灰色小碎石舖就的平坦石礫地,而林下的這片隙地,就是待會兒喇嘛們辯經的場所了。因為來得稍早,林下只有三兩個早到的小喇嘛,在滿是林蔭的碎石地上隨坐隨聊,絲毫感受不到一絲即將展開激辯的緊張氣息,

隨後不久,喇嘛們陸續進場,但或許是時候未到,仍是三三兩兩的隨意閒聊,那情境,就好像是大夥兒剛做完午課,或是剛下了工,沒有約定即聚往這處陰涼的地面休憩,林下滿是一片閒適的氣息,

不多久,人漸多,也漸塞滿了空地,也沒有個儀式,或是誰喊開始,喇嘛們便各自尋找對手,逕自開始辯經的活動。所謂的辯經,是藏傳佛教僧侶學習中一門很重要的功課。每天,在措欽大殿及札倉裡跟著堪布、師父們進行完佛經典籍的修習後,在下午,他們便會來到辯經院裡進行辯經。辯經除了是日常的學習課程外,還是喇嘛們取得升等、學位的唯一考試方式,唯有通過辯經的測驗,喇嘛們才能被認可並獲取學位。

辯經時,通常採取一問一答的型式(有時也會多問一答)。負責提問的「挑戰者」站立著,不斷地就佛經上的問題向坐在地上的「答辯者」提出詰難。對於挑戰者的問題,答辯者僅能以「是」或「否」來表達自己的認同或反對立場。當答辯者表達立場後,挑戰者會針對其立場反覆再三的提出質疑,在往來覆去的辯證下,彼此將日常學習的佛經義理更加條理清楚。

在辯經的規則中,「答辯者」像是個遭受審訊質疑的「人犯」,回答一定要簡潔有力,態度也要從容大方;而進行質問的「挑戰者」,就像是個咄咄逼人的「檢察官」,不但要連珠炮似的闡述自己的看法,質疑對方的觀點,而且為了增加攻擊的氣勢,往往也會加上誇張的肢體動作。兩造雙方,一站一坐,一問一答,一動一靜,反覆的辯難,情境上,極富戲劇的效果,雖然不明白他們在辯些什麼,但光看,就讓人感到十分有趣,無怪乎會成為色拉寺觀光上的一景。

我繞著圍牆,找著一對正激烈辯經的喇嘛,饒富興味的看著他們的辯經。這對辯經喇嘛的攻擊方十分的投入,正熱烈地向答辯的守衛方闡述他的義理,

有時,肢體動作尚嫌不夠,他也會揮動他手上的念珠,作勢劈向對方,據說,這樣的動作(念珠)能更增加其說理的威能,

好容易,這位挑戰的喇嘛裝模做樣地說完他的長篇道理了,他會稍停下來,伸手請對方表達他的看法,

這位相對溫文的答辯者支頤思考了一下子,簡單的說出他的看法,這時,我們看到挑戰者可半分沒有受教的意思,他正蓄積著聲勢,樣子像是個等待撲人的惡虎,

答辯者才剛說完,滿臉不服的挑戰者又針對他剛才的意見猛烈的加以批評,而答辯者又只能靜靜的聽話,並想著該如何提綱挈領的抓中挑戰者的要害,

而這一次,答辯者的回答顯然讓挑戰者十分地不服,所以他更加大肢體的動作,不斷的身體前傾,而且兩手向對方不斷的擊掌,彷彿對方只要再不受教,他就要君子動手不動口了,

就這樣,這兩個喇嘛的辯經持續了近半個小時,答辯者還好,我十分擔心挑戰者會體力不支,因為,這實在是種好激烈的「表演」啊!

說辯經是種「表演」,純粹就其熱鬧活潑的型式而言,絕沒有任何絲毫的不敬,究竟這傳統由來已有千百年之久,所有的大喇嘛,甚至包含歷代的達賴喇嘛在內,在學經的過程中,無不是經歷這樣反覆的辯證,以證得無上的佛理。

但在色拉寺看辯經的過程中,我確實感受到這是種有益身心的活動。在有些枯燥的日常學經課程中,午後,這兩位小喇嘛,出來在林蔭下辯辯經,不但能活動筋骨,銳利思考,而且活動中也不乏有遊戲的心態,像兩隻嘻鬧的小老虎,在看似遊戲中,不斷完善他們的學習。

我這樣的印象或許看平面的照片還不夠明晰,下面有兩段當時錄影的短片,有興趣的人不妨點進去看看。我想,或許你也會認同我的看法吧。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tonejung&aid=4181624

 回應文章

竹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辯經
2010/07/01 10:16

好奇怪的辯經活動,

還那麼多肢體動作,會不會打起來啊?

這是他們必學的嗎?

阿棟(stonejung) 於 2010-07-02 07:43 回覆:
竹子,辯經的確是(習經)喇嘛們必學的功課。會不會打起來?據我所知是沒有,但,看那激烈的情況,天知道呢。(但實際上,我還是相信沒有,因為辯經裡的肢體動作,我覺得遊戲的成分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