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3/04 05:00:47瀏覽8086|回應23|推薦83 | |
姑蘇城 虎丘 話說蘇州地處長江下游流域,本為魚米之鄉,確為吃米的國度,但北宋靖康之亂後,南遷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在此同時北方吃麵的習慣在江南一帶給遺留了下來,除豆漿油條飯糰之外,蘇州人早餐吃麵仍是佔主要大宗,也就是所謂的早麵,台灣習慣吃所謂的美式早餐,或是豆漿油條與飯糰(粢飯),在上海稱為四大金剛,但得再加一樣大餅。
後起之秀 吳越人家 蝦爆鱔背麵 蘇州除了精細雅致蘇幫菜外,蘇式麵館也在上海搞出個名堂,其中如老半齋,朱鴻興,德興館等其中不乏百年中華老字號等不勝枚舉,後起之秀有滄浪亭,吳越人家等......。 蘇式麵令人為之著迷之處在於湯頭與澆頭的精緻與多樣,有言北人重麵,南人重湯,道地蘇州麵其湯頭一般以雞胸骨與豬肘子下去細火慢熬,吊湯要用雞肉、豬肉、大骨頭、講究點的還加入鱔骨,螺螄做增鮮原料,加水煮透,然後過濾吊出清湯,每家各有手法,多為不外傳百年秘方,其中還有清湯與紅湯之分加的澆頭略有不同。用來氽爆魚、脆鱔的油,稱為“紅油”,既是重油又提鮮味,這也就是紅湯的來源之一。 德興館 燜肉麵 麵澆頭,澆頭二字對台灣人來說較為陌生,澆頭的地位就猶如滷肉飯上面淋的滷肉,排骨飯雞腿飯上的排骨或是雞腿,這樣解釋應該清楚多了吧?。 蘇州麵的澆頭有葷素之分,葷的有爆魚、燜肉、蝦仁、爆鱔、鱔糊等等,素的有麵筋、香菇、扁尖等等,也有半葷半素的,用醬炒了肉丁、豆腐乾塊來做澆頭。 關於澆頭詳情參閱 囝囝仔家的 續談Topping 一文 :
蔥開拌麵 為蘇州麵之部分 還有鹹菜肉絲麵。老饕們覺得一種澆頭不過癮,就要個雙澆頭,又稱“雙澆”,比如“魚肉雙澆”,就是在爆魚之外,再加上塊燜肉,其中燜肉與爆魚(就是炸魚)可是蘇州麵裡招牌中的招牌商品,他們管叫拳頭商品。
蘇州朱鴻興麵館爆魚燜肉雙澆麵 ( 近年蘇州的朱鴻興已經承包給了安徽人) 至於什麼澆頭也沒有,就是光面,但有個雅名,叫“陽春麵”,這對五六年級台灣人來說可就再熟悉也不過了吧? 只不過蘇州的陽春麵湯頭較為講究。 : 老半齋 肴肉雪菜麵 在江南活動日子久了,連我這個台灣人吃麵也吃出個癮頭來了,想說之前在上海福州路邊有間百年老字號老半齋,店內有賣一般時下小吃麵點以及淮揚菜,一個人點了一碗肴肉雪菜麵,麵端來約略端詳,捲成觀音頭般再擺在碗裡呈鯽魚背之勢的麵糰,邊上擱著兩塊肴,肉煞是好看。喝了口湯吃口麵順勢來上一口肴肉,吃時湯頭清而不淡,麵條軟而不爛,更覺得肴肉入口軟棉化渣,脂肪部分是香醇濃郁也入口即化,瞬時臺北的什麼郁X小館的肴肉根本??.....豈可混為一談?
自家製 水晶肴蹄 後來上網查了一下才知該店除了刀魚汁麵外聞名上海灘,他家的肴肉亦堪稱申滬一絕。自個一向貪吃,亦喜歡武刀弄鏟,所以動手做吃食,是我對吃之類民生之大事,為其熱愛的延伸。 因為嘴饞想起肴肉雪菜麵,雖然他不是典型麵澆頭,但著實符合我的口味。 索性到市場買了豬肘子做起肴肉了,打準備到完成前後歷時數十小時,要不真的好吃,這麼耗時還真不是尋常人願意投資這許些時間呢,正所謂饞到高點無怨尤啊~
鎮江 水晶肴蹄 一般來說蘇州麵用的為掛麵,龍鬚麵或是陽春麵條,我呢? 這次破例用了最簡單的揪片,省事方便順便把麵粉消耗掉一些,而那些觀音頭鯽魚背那為美食家的作派,今兒個暫且拋到腦後。 這自製湯頭除雞骨與豬肘子,也添了點肴肉的滷汁為湯頭,意旨更添加許些香氣。 一般來說吃蘇州麵都會來點佐點薑絲,有言道“早吃薑來夜吃蔔,郎中見了卟卟哭。”意思是說,人人早上吃薑,晚上吃蘿蔔的話,就能常保健康,使得郎中都沒有生意做了。 當然吃肴肉沾浙醋與姜絲可是經典吃法,此規矩可不能免。 你要問我為什麼? 我回答道:您試了就知道~
湯味鮮美,肴肉滋味絕妙再搭上揪片,濃淡適中,吃著一碗好吃的湯麵真是人生一大快事啊~ 有一點要注意,直至現今雖然菜單上面還是以肴肉書寫,但口語一般還是以硝肉稱呼,所以下次看到肴肉可要記得要說成硝肉而不是肴肉喔~ 還依字面念? 當沒人聽懂你要點什麼的時候? 相信我 會很糗的!! : 【鎮江肴肉傳說】 相傳三百多年前,鎮江酒海街有一家尋常酒店。一天店主買回四隻豬蹄,準備改天食用,因怕變質便用鹽醃制。不料妻子會誤把為父做鞭炮所買的一包硝誤以為是精鹽。直到次日妻子找硝準備做鞭炮時才發覺,連忙掀開醃缸一瞧,只見蹄肉不但肉質未變,反而色澤紅潤,蹄皮呈白色。急中生智妻子用清水浸泡了多次,並以開水至入鍋中焯水漂洗。 接著入鍋加蔥薑、花椒、桂皮、茴香、清水燜煮。 店主夫婦本想用高溫煮熟解其毒味,沒想到一個多鐘頭後鍋中卻散發出一股極為誘人的香味。“八仙”之一的張果老恰巧路過此地,也被香味吸引. 於是他變成一個白髮老翁來到酒店門口敲門。店門一開,香味立刻飄到街上,眾人紛紛前來詢問,店主妻子一邊撈出豬蹄,一邊坦承對大家說:“這蹄膀錯放了硝,不能吃。”但那位元白髮老人把四隻豬蹄全部買下,並當即在店?吃了起來。由於滋味極佳,越吃越香,結果一連吃了三隻半才甘休。等這老翁羽化升天,人們才知道他是張果老。 店主和在場的人把剩下的半隻蹄膀一嘗,都覺得滋味異常鮮美。此後,該店就用此法制做“硝肉”,不久就遠近聞名。後來店主考慮到“硝肉”二字不雅,方才改為“肴肉”。從此,“肴肉”一直名揚中外。
後語: 對的! 我又要來碎碎念兼發發牢騷,曾幾何時吃成了一門顯學,偶見有些人仗著財大氣粗,自認為吃的奢華,吃的夠多,就覺高人一等? 說話從鼻孔出氣? 但說實了,吃得奢華不算什麼,要吃得雅致、精微那就不是單有錢就可以的了。蘇州昆曲顧大師,曾說過這樣一段話:“真正的蘇州美食,非在酒樓菜肆,卻在縉紳之家。”縉紳指蘇州大戶人家,其生活相當優越,有著專職家廚,變著法兒地講究吃,講究到了精微的程度,這樣的要求,便是小館子也做不到,有時縉紳彼此還相互交流鬥起菜肴來。尋常人家請不起家廚,多自己下廚琢磨之下偶有獨到之作,要吃真的美食唯有在自己家製作, 稱為家宴。 這方面在台灣要舉已故張大千為例,論美論吃論家宴,他都可做為箇中翹處。 反之到飯店到餐館,固然可以吃到還不錯的佳餚,只要你老出的起錢,但離美食還是有段距離。 美食不在於餔張,而在於那個精微與雅緻,即使在一碗蘇州陽春面裡依然可見。 而至於那些少數闊主子,捨得出錢點餐館菜單上的高檔菜,卻不知如何尋求美食真諦,對於飲食這門藝術的美感付之闕如,終日據案大啖,舉觴牛飲,到過哪兒,吃過什麼, 花錢受到業者特權等等...猶如收集公仔或是收集完玩偶圖卡等小兒之舉,此等市井之徒享樂,豈非“木樨花當牛料”?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