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七月天,俗氣沖天
2006/11/03 18:06:37瀏覽1172|回應3|推薦11

農曆七月,俗稱鬼月;就道教說法,乃地府大開,即從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孤魂野鬼出柵,徘徊人間。七月十五為慶祝祭祀的主日,道教稱“中元節”,佛教稱“盂蘭節”;“盂蘭節”是“盂蘭盆”節的簡稱,乃印度梵文Ullambana的音譯,意思是“救倒懸之苦”。在古印度,這是修行的季節,一般人則要准備食品供養眾僧;相傳這種風俗源于“目蓮救母”的故事。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元節或盂蘭節的意義就在于“祭祖祈福、安魂慰靈”。

然而,今日各地慶祝中元節,除大燒巨香、冥錢及手機、洋樓、房車、信用卡等現代日用品的紙扎外,大擺歌舞台、酒筵等排場也已蔚然成風。因此每年農曆七月,難免有神廟舉辦野台戲兼歌舞表演;流風所至,現在,凡有華人聚居的社區,許多都自組慶祝中元節(或盂蘭節)工委會之類,由地方上的腳頭出面領導,選出一大群爐主、頭家、及各種名目的委員等,再把地方上名人如國州議員的名字擺在名譽顧問上面,就可以光明正大的運作起來。

然而長久來,許多神廟或類似中元節之類的慶祝活動和黑社會撇不清的關係總免不了為人所垢病。這些什麼神誕、中元節之類的慶典,主要的目的就是籌錢,而籌錢又須有些漂亮的名堂,諸如:發揚傳統文化、提倡祭祖孝道、為地方祈福及捐助慈善之類。

一般黨團政要也樂得充當這些中元慶典或什麼神誕之類活動的顧問或座上賓,并為這些藉傳統宗教節慶大搞“傷風敗俗”,甚至有藉機揩油之嫌的活動捧場、護行。你看現在的中元節或神誕之類的慶典,演大戲(地方戲)也只是跑個場點綴而已,主菜就是歌舞台,許多歌星穿著暴露在台上伊唔嘶喊,連續幾個晚上,把社區上那些需要安寧,孩子需要讀書做功課的人家給吵得心神不寧,書也讀不下,覺也睡不著。

我不知道在這樣極盡浪費的觥籌交錯與杯盤狼藉之間,如何發揚祭祖孝道,在這麼震天價響地瞎鬧喧囂中,如何為地方祈福求安。黨團政要本有帶頭改善民風、啟迪民智的責任,現在不但沒有盡這份責任,反倒和這些如雨后春筍般的“傷風敗俗”活動護行、瞎搞。

我每次听到這些震耳欲聾的神誕或中元節慶典的歌舞台,在生氣之餘,總是惶恐不安;我擔心的是,什麼時候,只要有一個或一群受不了這種喧鬧的友族,為此而做出一些非理性的反擊,那就“大件事”了。

我常想,從地府跑出來的孤魂野鬼恐怕沒幾個人真正遇過;倒是現實中那些“好兄弟”假借鬼名,在黨團政要的推波助瀾下,民脂民膏,瞎捐濫籌,把一個具有文化意涵的節慶搞成艷舞俗歌、觥籌狼藉,吵死人又煩死人的“人間七月天”。
這個國家的人民確實都能忍啊!清晨的禱聲不擾我的美夢,農曆七月的夜夜笙歌也不驚你安眠。他們說,這就是宗教自由;我說:“胡扯!”

(原載馬來西亞《東方日報》專欄"人性基本面",11-8-2003)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iasekhock&aid=522446

 回應文章

Bostonian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說得好
2006/12/26 23:06
的確是俗不可耐, 拯救倒懸, 祈福慰靈的原意蕩然無存, 可悲之至!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忍者
2006/11/04 01:51
个个都是忍者,而且忍功一流!悲哀~~

【任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走調
2006/11/03 18:58

走調的宗教信仰只是流俗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