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悲情的誕生與超越 (下)
2006/07/05 11:19:38瀏覽851|回應1|推薦10

以巴長期的衝突是歷史的難局和悲情;如果雙方都要堅持那歷史的、宗教的理由,勢必要面對永無休止的戰鬥和流血。以色列前總理拉賓和巴解領袖阿拉法突破了歷史和宗教的迷思,超越了恐懼與被迫害的悲情,而把人的安全、幸福放在第一位;他們在1993年簽署了和平協議,以色列同意逐步退出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簽約當天,十幾萬人聚集在以色列國會山莊的坡地高喊拉賓為“猶太人的叛徒"!面對這樣的指控,這位在以阿六日戰爭中被稱為“前線最兇悍指揮官"的拉賓回答:“幾萬個示威者的叫喊,還不如一個母親為陣亡兒子哭泣的眼淚所帶給我的震撼。”

有人形容猶太人具有“大屠殺恐懼症”,充滿過去的悲情。拉賓于1992年競選時告訴選民,以色列必須揚棄被迫害者的心態。面對著數目龐大不肯讓步的以色列人,拉賓以他的生命,選擇了強者的風範---退讓。

從悲情中來,真正飽經風霜的人,往往也較有足夠的道德勇氣和恢宏的胸襟,帶領族人走出悲情。強悍如拉賓,一生戎馬於染紅鮮血的戰場上,參加過無數被殺親友和部屬的葬禮,卻不敢正視他們父母的眼睛;將來人們紀念他的是他的退讓和犧牲,而不是他的赫赫戰績。

半生與軍人獨裁周旋並長期被壓迫的金大中,甫當選即宣佈大赦兩位前總統全鬥煥和盧泰愚。有“臺灣曼德拉”之稱的前民進党主席施明德,當了半輩子的政治犯;卻在民進黨聲勢逼近國民黨之際,提出“大和解”;並于最近倡議“大中華國協”;兩項主張都引起黨內不同派系的非議;但真正歷經滄桑的人有能力超越悲情;施明德以他崇高的地位,為當時緊張的族群關係和停滯不前的兩岸關係,開拓了一個寬廣而包容的視野。

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是崎嶇而坎坷的;它們大多曾經歷過被列強侵略、殖民的歷史傷痛;並且須遵守以美國等西方工業強國為主導的世界秩序;否則就有遭“妖魔化”、圍堵、制裁,甚至攻打的危險。因此第三世界本身的覺醒特別重要;它們必須學會解決彼此的矛盾和衝突,自行團結;否則就只有任工業強國合縱連橫,操縱於股掌中。

一個曾經受傷害的民族理應從受害的經驗中昇華出某些獨特的民族品質;例如對本身之所以落後有更多覺悟與謙虛;對列強的施壓應有更理性成熟的對策。沙旦胡先藉阿拉伯民族對西方的仇恨和悲情,就和以美國為首的聯軍蠻幹,除了贏個生靈塗炭的悲壯外,就只讓我們想起慈禧太后和義和團。 更令人遺憾的是以美國為首的各大工業國,不以其責任和泱泱大國的風度,去協助、引導各後進國;以便集中力量去解決更影響人類生存的各種環球性問題,如生態環保和醫療疾病問題;而汲汲於與小國爭利,能不悲乎!拉賓的遺言:“強者有能力選擇退讓",以美國為首的各大工業國應引以為訓。

要將歷史上的恐怖、屈辱,昇華為哀矜與警惕;族群的仇恨、悲情才能被釋放出來。過去的冤屈得不到昭白,公理得不到伸張;人的感情就會受到壓抑,創造力也就不能發揮。

在我國,此刻正面臨史無前例的經濟困境;在我們大事檢討、調整各項政策和金融體系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謙虛、誠實的面對我們的過去。如果我們能公開、公平的調查、檢討過去剿共及種族緊張時期給人民所帶來的各種痛苦;以及後來在各領域所實施的頗影響生產性的固打制;給予過去在慘澹歲月中蒙冤受難的人或其家屬平反、賠償,安撫他們長期受創壓抑的心靈;甚至立碑、建館, 為不忘切而紀念,以收永久哀矜、警惕之效。如果真有這一天,那將是我國族群大融合,國力完全解放、躍升的開始。

(原載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星洲廣塲“筆匯”,1998年)


Time to Say Goodbye (影音版)

( 時事評論國際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iasekhock&aid=339149

 回應文章

Bowarch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悲情
2006/07/30 1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