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6/22 14:22:22瀏覽705|回應3|推薦5 | |
(點擊合唱欣賞: 當晚霞滿天 )
寫這篇文章,正值中加里曼丹達雅人對馬都拉人大開殺戒以及阿富汗塔利班極端回教政權欲摧毀位於巴米揚山壁兩座上千年大型佛像之際,作為一名教師,在驚愕與隱痛之餘,不禁黯然沉思,古今中外無數極端的排他暴行,否是人性無法超越的劣根性?教育,在紓解排他行為方面,能有甚麼作為嗎? 自私是人類的本性,它是一把雙面刃,在為己創造利益的同時,也使群體均沾了利益;然而在競逐利益或為保護既得利益而產生的排他性,卻也是人類自毀的惡源;盡管現代工商業社會也開始講究“雙贏”策略,但人心不足,“策略”也者,還是想贏更多而已。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潛在於人類社會各領域的“我正你邪、我活你死”的森林法則,實在是滋長各種排他性罪惡的溫床;競爭於焉,恐懼於焉,暴力於焉,毀佛於焉,…… 一位成績非常優異的小三學生沒考上PTS(小三升小五評估考試),在唸四年級時,做媽媽的即一再叮囑他:“妳去年考第三名,現在前兩名已跳上五年級,所以今年妳應該考第一名了。”有一天,做媽媽的發現孩子的國文作文得85分,落後於另一位獲最高分的同學兩分,當下即拿了兩篇作文作比較,並向有關老師理論,認為孩子的作文應比另一篇更好才對。 填鴨式、應試教育中的排名、分班及繁重的作業、考試壓力,外加許多不合理的條規和懲罰方式,使整個學校教育充斥著功利的、優勝劣敗的、不健康的競爭意識;我們不知道,那些在達爾文式思想籠罩的教育環境下被長期忽略、落後、壓制、處罰,乃至淘汰的學生,會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製造仇恨和罪惡。人類社會發展的因果關系有時也很合理,播什麼種,就結什麼果,行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就收反噬文明的惡果。 網上傳來一則故事,美國的海關裡,正拍賣一批沒收的腳車,每次叫價時,總有一個十歲出頭的男孩以“五塊錢”開始出價,然後眼睜睜地看著腳車被別人用三十、四十元買去。後來眾人開始注意到這個總是首先出價的窮小孩,直到最後,只剩一輛車身光亮如新,有各種先進裝置的腳車。拍賣員問:“有誰出價呢?”只見站在最前面,幾乎已經放棄希望的那個小男孩輕聲地再說一次:“五塊錢。”這時,全場的人全部盯住這位小男孩,沒有人舉手,也沒有人喊價。直到拍賣員唱價三次後,全場鼓掌。那小男孩拿出握在手中僅有的五塊錢鈔票,買了那最後一輛最棒的腳車。 一個在美國貧民區長大的白人﹔因為小時候父親被兩個黑人所射殺而無法去除仇視黑人的心態。但有一天在自己的家中﹐他阻止一位朋友說反黑人的笑話﹐因為他的孩子就在旁邊﹔他說他不要孩子長大後恨任何人。 電影“甘地傳”其中一幕,當回印教徒發生嚴重流血衝突時,甘地絕食,一位印度教徒滿懷羞憤地跪到甘地跟前尋求告解:“我將下地獄,我殺了一名回教徒的小孩,…因為他們殺了我的孩子。”甘地深摯地告訴他恕罪之道:“去找一個父母被殺的回教徒孤兒,然後把他當自己的孩子一樣,用回教徒的方式來養育他。” 在我們的生命中,除了“勝過別人”、“壓過別人”之外,是不是還可以有點別的什麼,比如欣賞、贊美、包容、退讓、成人之美、以身作則等之類。排他暴行的幽靈絕不會只存在於中加里曼丹的達雅人和阿富汗的塔利班,它實際存在於我們周遭每一個人身上。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能漫天作雪飛。”在暮春時節,楊花榆莢長得並不起眼,看起來也沒什麼才華本領,無法和大自然中的奇花異草爭奇鬥艷,但卻能乘風而起,像雪花般漫天飛舞,構成一幅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觀。從教育的角度看,再差的孩子一定也有他值得欣賞的一面,只有當我們都能盡可能地去欣賞每一個孩子,讓他們有機會、有信心地去開發自己的潛能和興趣,只有當大家都有被包容、肯定和欣賞的時候,恐懼才會從人們心中抹去,也只有當人類能消除彼此間的恐懼之後,排他行為才可能被紓解。 欣賞,使世界變得更美;本欄取名“楊榆雪飛”,典出於此,也寓意於此 。 (原載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新教育版 “楊榆雪飛”專欄, 7-3-2001)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