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6/24 21:13:50瀏覽1222|回應4|推薦0 | |
四.非人性化的教育要靠非人性化的條規來支撐
當前,一般獨中都沒有做到因材施教、五育均衡.大部份的課程安排、教學要求都是為了考試,頻繁的作業、測驗、考試都是為了加強及提高學生的應考能力;而大部份上課條規的擬訂都是為了達到上述目的而服務. 以考試為導向的教育就是功利化的教育,功利化的教育缺乏彈性的、合理的、多元化的課程安排供學生選修;對於個別、補救教學的措施往往有心無力,因為它不符合經濟的、功利的原則;這是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學生因為學習障礙而導致無心向學,因無心向學而養成犯規或具有犯規傾向的問題已是教育心理學上的普通常識.至於如何落實人格陶冶的教育,如何營造民主開放的校園文化更付闕如. 功利化的教育主要在為當前工商業人力市場服務,而忽略了對學生的潛能及創造力的啟發和培養,而這卻是人本教育中最重要的環節. 功利化教育的其中一個特徵就是以考試為導向.有了以考試為導向的教育,就有了填鴨式的教育,而填鴨式的教育是非人性化的教育.非人性化的教育就要靠非人性化的條規來維持和支撐,這就是體罰或羞辱性處罰的溫床. 五.可能的後果:懦弱、缺乏信心、創造力或暴戾、叛逆、缺乏同情心 體罰或羞辱性處罰很可能造成的潛在和長遠的副作用----懦弱、缺乏信心、創造力或暴戾、叛逆、缺乏同情心,甚至心理變態等,是教育心理學家們研究觀察所得的結論.大部份的教育心理學家都告訴我們,引導、肯定、鼓勵、包容是最能激發學生潛能的教育方式,體罰是不得已的、最後的下下策,不應列為條規或習慣性使用. 羞辱性的處罰除了體罰外,也包括當眾責駡和冷嘲熱諷.我自己曾有一次深刻經驗.念初中一那年,有一次上英文課,老師在黑板上出了一些習題,讓我們當場做,英文老師板書後便逐排巡視,同學們都奮筆急書,正當我苦思不得其解的當兒,英文老師的腳步正好停在我旁邊. "怎麼,一題都不會做?" 我顫顫兢兢的搖搖頭.當時我以為她要彎下身指導我,但沒有,她只丟了一句冰冷的話,"可見你的程度!"便拂袖而去。她並沒有打我罵我,但那冷酷的態度和言語卻使我幼小的心靈受創,學習信心也受影響。 "韓信誇下之辱"的故事用來激勵學生可以,但在學校卻不應該藉羞辱來教育學生。今年五月,羅馬高庭判決,父母不准打他們的孩子,即使他們認為一個巴掌可起教育作用。判決說,即使父母在打孩子時是真心地認為他們是為了教育孩子,但是在文化上,這是不合時代的,法律也不支持這樣的做法。 今天,幾乎所有文明國家都立法規定學校不可體罰,或嚴格限制體罰;但體罰仍在不少學校大行其道,為什麼呢?原因無他,因為體罰往往能產生表面上的、立即的效果。崇尚體罰或羞辱性處罰的老師通常不肯思考體罰後所造成的潛在的、深遠的副作用。他們往往把學者的觀點當成不實際的理論,這是令人擔心的。 有良心的醫生看病,若病人只需透過多喝水、多吃水果、多休息,病就會自然痊癒,他不會要病人吃藥。他會按病人的實際情況給予最少副作用的治療,能不吃重藥就不吃重藥,能不打針就不打針,能不動手術就不動手術。為什麼呢?原因無它,雖然藥輕,病好得較慢,但對病人長遠的、整體的健康較好;若動不動就施以重藥、打針、動手術,對病人將是後患無窮。人的生理健康如此,心理健康何嘗不是如此。經常遭受重罰或羞辱的孩子,如前所述,不是變成懦弱、缺乏信心、創造力,就是暴戾、叛逆、缺乏同情心,甚至心理變態,其後遺症是嚴重的。 "仇生仇,愛生愛",我們能不警惕嗎? 六.反 思 .我們為什麼沒有了行動和聲音 "1996年教育法令"通過了,對許多華教工作者而言,這是一大打擊;大家都認它比"1961年教育法令"更嚴峻.更令華教工作者心寒的是,"1996年教育法令"的通過並沒有如預料中掀起華社的不滿和抗議.許多人不禁要問:"華社為什麼沒有了危機感,沒有了憂患意識,沒有了關心和聲音。" 最近,董總新紀元學院的申辦被拒絕了,我們小小的願望被充滿宏願的當政者拒絕了,雖然拒絕的理由是那麼的脆弱和不合理,但我們畢竟招架無。當前華教面對另一波沖激和挑戰,但華社普遍的反應是:漠不關心;這種"無力"和"漠不關心"是否就是一種懦弱,一種缺乏信心和創造力的表現?這和我們這個民族一向崇尚權威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關?這和我們長期籠罩在被罰、被羞辱的陰影下成長是否有關? ."我思故我在" 此時此刻,我們不得不深切反省.長久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了服從、不思考.我們的教育並不鼓勵思考,甚至害怕思考,尤其是對"體制"的思考(即對所有既定的做法和處理是否合理的思考)。"閒暇有助於思考",但填鴨式的教育,平時"課滿為患"不說,連孩子僅有的假期也要安排不少的假期作業;怕他們荒廢學業,也怕他們太空閒學壞。觸眼可見,在這種封閉的管教方式下長大的孩子,確實有許多不會利用閒暇時間,他們若不藉庸俗娛樂消遣,往往就真的學壞;他們沒有高遠的志向,更缺乏社會的關懷;因為我們的教育絕少給他們機會學習或體驗管理自己、提升自己。哲學家告訴我們,"我思故我在",強調了"思考"是人存在的最高意義.教育應以啟發人思考為最高目的,反乎此就是捨本逐末了。 ."擔心被打"與"去勢效應" 不論在家裏或學校,從來沒有人教我們什麼是人的基本權力,如何維護?如何爭取?我們已經習慣"上面"都是對的(長輩、老師能不對嗎?)即使不對,也是不能冒犯、頂撞的(長輩、老師能冒犯、頂撞嗎?)面對"上面",我們已習慣唯唯諾諾,畏畏縮縮;"擔心被打"已變成一種下意識。是否我們這種嚴厲的、壓制的、要求服從的教育,對整個民族的生命力已產生了"去勢"的效應? 只如今,我懷疑,學校一味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正確性。社會上、政治上有許多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是不能適應,也不應該適應的;然而我們忍受(或講好聽一點"適應")不公平、不合理的能力卻是可怕的,也是令人擔心的。 .如何營造民主開放的校園 教育應該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和思維能力,啟發他們的批判精神,也鼓勵他們行動的勇氣和活。.因此,我們必須在學校營造一個民主開放的校園環境,學校在制訂或頒佈任何條規、措施之前,應給予學生充份的參與或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適當或充份的讓學生有批評、抗議校政及老師的自由。 當然,在準備這樣做之前,辦校者和老師們必須在教育思想上做一次認真的、深入的檢討、交流和研究;以便在教育理念上取得革命性的改變。雖然如此,要在短時間內大規模的改變其來已久的觀念和作法是很難也是不必要的。若能循序漸進,從教學內容、方式、要求和行為條規等幾方面,逐步進行檢討和改變,以期最後能達到營造一個民主開放的校園學習環境為目的。 在這樣的學習環境底下,師生可以就事論事、互相批評、互相學習.這樣的民主開放,在開始的一段時間內,也許會給學校帶來或多或少的困擾和麻煩;因為要讓學生瞭解自由和放縱的界限本非一蹴可成;例如學生或許會因為不瞭解或不珍惜,而藉民主開放的措施製造許多問題,也就是人的劣根性將或多或少的顯現出來;這是從威權的、管制的體制過度到民主開放體制往往會出現的一段失序現象。若能以更開放、更健康的視野去面對、去引導,假以時日,校園的朝氣和活力,學生的自治和積極性將一一顯現出來.即使有些學生在學校並未顯出這種活力和積極性;但當他們離開學校,發現社會上存有許多不民主不開放、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時,就會剌激他們反思;這時他們可能會懷念當年學校的民主開放和包容,並嘗試用自己的創造力和勇氣去改變他所面對的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 在學校就讓學生廣泛參與意見,許多人都感覺是浪費時間、沒有必要;實際上,孩子們透過參與、摸索所獲得的自治經驗,遠大過時間的損失。 英國夏山學校創辦人A.S.Neill說:"被鞭打的小孩和被鞭打的小狗一樣,將長成順從的自卑的成人。"又說:"把一只好狗用鏈條鎖住,它就會變成惡狗。" 我們整個民族被壓抑太久了,悲哀很多。教育卻充滿無盡的可能和希望;是否可以從這裏著手,改變點什麼,做點什麼。 謹以這篇文章和全體華教工作者共同思考。 ( 原載馬來西亞《星洲日報》,1996.6.3 )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