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33)十二緣起的修行(1) 六入處為十二緣起的關鍵
2018/11/30 11:00:36瀏覽119|回應0|推薦3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隅之得(33)十二緣起的修行(1) 六入處為十二緣起的關鍵

經文: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六入處為十二緣起的關鍵。蘊界入三種觀義是實踐的路,是十二緣起的基礎。《雜354》「若沙門.婆羅門於六入處如實知。六入處集.六入處滅.六入處滅道跡如實知。而超度觸者。斯有是處。如是超度受.愛.取.有.生.老.死者。斯有是處。乃至超度老死滅道跡者。斯有是處」因此我們隨著觀自在菩薩的說法,進入十二緣起法之先,對六入處再次熟練複習。

 

  非六根繫六塵。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中間欲貪。是其繫也。

 

貪染藏在哪?識無明而攀緣,故生貪染。斷貪在轉識,轉識在不留情。當六識對六塵能如實知時,則自會分別需要與想要,自會取適當的選擇,不致生貪而染著。如六祖慧能對志通禪師說三身四智時,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因果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亦如尊者二十億耳的慧解脫。

 

如何是於轉處不留情?是「無所住而生其心」,雖在花花世界,或三界火宅中,不取、不捨、不染萬境。如慧能大師於《六祖壇經》【定慧品】中所說:「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

 

  攀緣識的後果,入於名色,有未來世純大苦聚集。《雜360》世尊告諸比丘。若思量.若妄想者。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若思量者,何謂思量?思量即是「留情」。眾生心有所欲,於轉處留情者,心有所住,則會以對我有利()或不利()的角度,來感受或取捨這些緣起,而非以生命的原則(理念)來面對這一切。即是以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為實有。則心有所住者無法轉念,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

 

  若妄想者。眾生執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以無常、非我、非我所來見生命本質。因此眼見色時隨其形好,以幻為真,以無常為常,此即妄想。當如是時,若思量.若妄想者。則有使、有攀緣識住。

 

  如何得無使、無攀緣識住如佛所說: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如何是不思量、無妄想的實踐。應參考佛陀在蘊、界、入三種觀義中提到的種種方便法:守護根門住於律儀而心不染著;行賢聖法‧律無上修根:面對可意,學如來厭離正念正智、面對不可意,學如來不厭離正念正智;行賢聖法‧律賢聖修根,因如實知而離貪染;行聖法‧律覺見跡。也應參考尊者二十億耳的慧解脫;更可參考尊者難陀對五百比丘尼的說法及屠牛的比喻。若生命學者常能持守「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的根本作意,如佛所教,住於身念處,則可令六識不攀緣。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ervant&aid=12065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