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1/20 01:05:16瀏覽8556|回應16|推薦46 | |
先破個題,「魯菜」不是現代與「滷菜」混淆了的錯誤名稱,而是山東菜。山東菜躋身中菜八大系之一,明清兩代,更成為「宮廷菜」的主幹。既然沾上「御膳」,自然地位不同、影響遍及北方各地。昔日北京以山東館子為主流(散見於唐魯孫先生記敘),天子腳下畢竟不同、即使在民間也能發展出不少細膩工夫菜。 雖然魯菜被分為膠東菜、濟南菜乃至孔府菜之流派,更不乏著名菜式,但是在台北幾乎絕跡;除了有些北方館京、魯齊備,基本上未見打著魯菜招牌者。個人因甚少機會嚐試,淺薄印象則是「味重工粗」。 到南方賣北菜 大陸某演員原籍山東,卻落腳南方的廣東省、轉而經營餐飲。在號稱「吃在廣州」的地方賣外地菜不容易,所開《山東老家》卻能廣州市、東莞等地連開五、六家。看看廣州總店菜單,涵蓋粗細菜色,由餑餑、窩窩頭這類北方粗主食到花費功夫的孔府御雞、蔥燒遼(海)參皆有;在台北根本沒師傅做的許多山東菜,在此至少尚可一開眼界。除了山東及泛北方菜,菜單也有一些近年最「火」的川湘菜色,不過山東老闆還不至於不智的在廣州班門弄斧賣粵菜。 原本想多嚐些山東日常粗菜,怎知同行友人認識老闆、馬上變成老闆「特別配菜」,雖仍不乏招牌菜,但全都精緻化,真是沒辦法。 五花肉裹著蓮子、下鋪梅菜齊蒸,忘了是什麼名稱,但的確前所未見。梅菜墊底去油、加上蓮子清新,五花肉便不膩、大可一口一個。醬骨架令人想起澳門大骨煲,但不是以吸管吮骨髓的流行吃法、只是啃肉,五香入味且肉、筋入口即化。個人一向不喜茼蒿菜獨有那股氣味,不過招牌菜之一的醋拌茼蒿使用山東小茼蒿(老闆稱係自山東空運而來)、沒有那股味,吃來爽口。
老醋蜇頭的確偏酸,有如一般餐廳冷菜。山東菜少不了大白菜,冀、魯等地豐收白菜便囤成酸白菜,待入冬、新鮮蔬菜稀少時食用;山東老家的清湯大白菜心粗則粗,菜本身還不錯、菜心亦味甘。
美其名為豐收菜、堆成小塔般的香干薺菜,在口味較重的眾菜中也清爽。下一道外貌有如湖北菜之珍珠丸子(糯米裹肉丸),卻是裹著小排骨、便叫它珍珠排骨吧,有創意、蒸得透了,可惜味道普通。接著是酸菜煮魚,讓人想起新派湖南菜的霸王魚頭,果然有些川湘菜色。 老家紅燒肉上桌,依然粗些,雖無法與江浙館如吉士的外婆紅燒肉相比,但是粗獷勁兒也算特色。主食類的三鮮鍋貼來到、大家卻已飽足,同時還來了醬龍骨(大蛇之脊椎骨節)以及冰鎮芥蘭,前者酥脆、十分適合下酒,後者便是台灣所無的廣東芥蘭梗莖去皮,做為涼菜甚好。
進化中的餐飲文化 以往於大陸用餐,常見為了面子與排場而點太多菜,雜亂無章、層層疊疊景象。此餐菜餚雖不少,但已無那種粗魯感,而且上菜濃淡節拍不錯,吃一道濃味葷菜、常能跟著來一道清口涼菜。 觀其菜單、聽老闆講魯菜,顯然因為我們一行仍屬外地客,老闆特別配得平易近人些,許多傳統、較粗的山東菜並未上桌。什麼椒鹽蠶蛹、醬驢肉、炸羊肉、各種做法的土豆(北方人稱馬鈴薯、可不是花生)都沒吃著。對於個人而言,山東老家的菜單還可再簡化,那些辣子雞丁、水煮魚、魚香茄子等川菜並無必要,有不錯的山東菜已有吸引力。不過,在此嚐到許多台北沒有、或完全陌生的菜餚,已煞是有趣。 2006‧11~2007‧01(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附送一張:難免要演給「觀光客」看的長嘴壺斟茶絕活...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