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9/02 16:46:12瀏覽12246|回應27|推薦47 | |
不久前午後至北市敦化、忠孝附近某中高級粵菜餐廳飲茶,點心大多有形無神且乏味。例如傳統必備的蒸牛肉球不但硬到可以彈跳,而且色白無味;請服務生取「喼汁」(Worcestershire sauce)來蘸,竟答以『我們這個不需要沾東西』... 後知悉為本地大廚,便放棄追問。 並不是說本地廚師學不會粵菜,其師父(可能還是港廚)也未必留了一手;但師傅若不熟悉某菜路原(真)味,自也無法要求其作品反映。自己做做(以現今流行說法,可美其名為「創意」...),反能青出於藍而突破者,恐怕不多。不知該店大廚是否常觀摩、還是就這麼一路閉門造車;總之其點心與香港同行之作,以粵語說是「差天共地」、國語就是南轅北轍了。但由該店生意一向不差來看,食客可能也就這麼接受了;在下則敬謝不敏、去一次就夠了。 「富豪飯堂」昔與今 稍後閱媒體寫鄰近另外一家,謂為某前知名高級粵菜酒家『在台原班底重起爐灶,做得有聲有色,且其飲茶點心極具水準、甚至超越香港』云云... 讀後對台北飲茶又重燃希望。講起該高級粵菜,'80~'90 年代於港、台生意皆佳,在港曾有「富豪飯堂」稱號、在台也不遑多讓。菜餚有水準,老闆又會做生意;除以魚翅馳名,當年港、台齊推「VIP 專用筷」(鐫刻企業名稱之訂製筷子)等行銷招數也膾炙人口一時。 景氣波動、食客口味轉變。親戚家恰巧在其港島銅鑼灣店樓上,看著它盛極而衰, 到 2001 終於撐不下去(今年才於港小規模重開)。台北分店也多舛,開開關關又頂讓、還鬧出勞資糾紛。 無湯有翅 本地原班底後於東區連開兩店,聲譽不錯。某日午間前往其一飲茶,裝潢、氣氛不俗,餐具、擺設高水準,服務也不錯。一閱桌上七種午間「飲茶套餐」(各套餐中均含幾樣點心),果然高檔(價)、擺明做「M 型右」生意。闊佬貴婦們,可能不免「養生」一番?所以菜單處處透著台式「所謂」養生特色。 飲茶是樁自由悠閒事,自然不選套餐。但即使飲茶,如有好湯亦不放過,便詢問當天有何煲湯?經理一撇嘴『沒有,要不要來個魚翅?』因筆者早已不主動點魚翅、便罷。點心類價錢合理,選擇尚可(惜仍有些失蹤品),隨便點了幾樣、外加時蔬。四顧之下,原來鄰桌都在吃套餐。以午間來說,份量似重了些。 丁、丁、丁... 夏日慣飲之菊普茶不錯。蝦餃之皮得體、餡鮮實在,工是合格的、味則偏淡(喜不沾醬而食原味)。桌面無港式「芥辣」(黃芥末、紅辣椒醬),但有一碟台式生辣椒醬油;大概客人多沾蘸之,所以各點心原味皆極淡。捏了縐摺、如大號蝦餃般的潮州粉果形狀少見但澄米皮還對,內餡各料全切成特大丁狀、奇特,吃來整體不太似粉果。
令人期待的蒸蘿蔔糕竟「沒頂」於湯汁中、令人想起「碗粿」,結果上面是一層蘿蔔糕、下半另置各種大丁雜料,橋歸橋、路歸路的怪創新(?)。牛肉腸粉之皮不錯,但首宜重「滑」口感之牛肉,這兒卻仍是一堆牛肉大丁,開始懷疑二廚是否只會切大丁?
店家建議幾種本地蔬菜中,以雞油白菜心較近粵菜,但大概呼應養生、加了白果和枸杞,味卻淡,所選菜心內多處黑斑,以此價位選菜得更用心些。豉汁南瓜蒸排骨味亦淡,以南瓜添甘吸油可以,但所用排骨肉實在太肥、還是泡在一汪油中。
本已想放棄甜點,聞其流沙包馳名,仍一試。做法正確,同席覺得奶、蛋香味不足,以奶黃流沙包來說、一般而已;不嗜甜食如我反因此覺得鹹蛋黃之味突出,就當它「鹹蛋黃包」、難得吃完一整個。一餐下來,飲食印象是茶與蝦餃不錯、其他有待努力。 一個「淡」字 雖未稱養生餐,但加入不少流行養生元素;這裡撒幾粒枸杞子、那邊弄些山藥入菜,是否就真養了生?個人可不懂。但如令諸菜平淡無味、因而樣樣得蘸辣椒醬油,就沒啥道理。 欲「精緻化、創新」某菜路,對該菜路傳統味的嫻熟掌握是基礎。基礎若不足,魚翅盅、鮑魚餃等也成花拳綉腿;Wedgwood 餐具、昂貴裝潢亦未必加分。 或許此處以套餐筵席為主、較適合飲宴酬酢,飲茶點心不是重點、只能說「具本地特色」。不過,大部份好粵菜館之點心不致如此(至少其前身之飲茶便相當有水準)。在台北,個人還是去那價格(相對)廉宜的熟悉老店飲茶吧。至少,東西有味,店家了解飲茶文化、也懂得足料老火靚湯絕不輸給一盅魚翅。 2007‧08(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 again, a cell phone camera - all rights reserved) 延伸閱讀: 加拿大 - 繼續精彩的粵菜(上‧飲茶篇)、「得閒飲茶!」‧閒談飲茶 、「養生」? 真是天曉得! 養生,還是怕死?(Chungtao)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