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現量情景簡述
2012/01/07 13:58:45瀏覽1024|回應1|推薦0

所謂「現量」,乃古代印度「因明學」中一種概念,佛教用以說明「心」及「境」之間的關係;
而「
」簡言之,指「知識」,指涉形成知識的過程與獲得知識的認識活動形式;
也就是說,「現量
」,是一種純感覺知識,是人的智力離開了紛雜且不錯亂,循著事物自然所得的知識。
自然的,「現量
」不是一般的感覺認知,而是範圍更小、性質上更加純粹的超越名理、邏輯,直攝語言指義前活活潑潑靈動的自然圖景。

有這麼三位詩人散步,他們都看到了大自然的「花」;
他們也都寫了一首詩,描述著他們的某種體驗。

美國詩人A‧坦尼森如此寫:

在牆上的裂縫中有一朵花,我把它連根一起拿下。
手中的這朵小花,假如我能懂得你是什麼,根鬚和一切,一切中的一切,那我也就知道了,什麼是上帝和人。

日本詩人松尾芭蕉的徘詩,這麼書寫:

凝神細細望/ 籬笆牆下一簇花/悄然正開放…

唐朝王維,〈辛夷塢〉卻是這樣思維: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在此處,可以清明的感受到,A‧坦尼森的對花是佔有與毀滅,儘管他理性的想到與上帝之間的關連與本質的探問,但卻為了某種真理探詢而去佔有,甚而不惜的去分解、去毀滅生命,我想,這是西方某些文人與科學家的思維。

芭蕉的反應則不同。

他不會想去摘下來聞一下香味,甚至連去動一下的舉動都沒有!

他只是想觀看這朵花,但他還不僅僅是看而已,他還想與它成為一體,讓它可以自由的繼續生長。

王維呢?

他更不同了!

詩人不去踐踏蹂躪,不去扼殺大自然生物;

他也不像芭蕉,是一種「以人觀物」的賞美情趣,讓物還是物,而人還是人;

詩人是「以物觀物」,物各自然呈現自在幽然與自然,乃為一種「無我」的存在體驗,一種更純粹的審美境界…由此亦可以簡單比繹出唐詩之所以不同在於何處。

唐詩的意境乃「超以象外」,對有限的超越,浩浩乎憑風,飄飄然遺世而獨立,一種心靈的升騰飛越,而消融在一片澄明中,並可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體合了宇宙自然和規律與目的。

在那一瞬間,體理觀物得「真」及其精神,這即所謂「微妙」。

因此,「現量情景」,也說明了唐詩意境,從空間、時間穿透了語言外殼,直達底層---語言指義之前的鮮靈活潑的原始的岩層。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0731&aid=6011539

 回應文章

四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舊友來訪
2012/04/16 00:55

以虔誠的心,

祝福您!

身心愉快!生活如意!


四寶貫三教^*^無欲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