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致「止善」-----談「天命」及其他
2007/11/07 10:28:57瀏覽1004|回應10|推薦0

「止善」菩薩善哉:

最近這幾天,我先把自己放空,以致延慢了當回覆您之問題,真是抱歉了啊!

一、先回覆關於「疑經」之問題。

前代學者懷疑經書,所懷疑的是「四書」與「五經」;事實上,在文學與諸子書中,是有不少偽作。

比如,我們都知道屈原的〈漁父〉〈招魂〉〈大招〉---均非屈原所作,至於是不是劉向在編纂群經時,把屈原原作與自己的〈九歎〉、宋玉、賈誼等人所作「楚辭」撰成一集時的錯誤,或是自己所作而託屈原之名,則因為千古時間,無從考據。

又比如,《莊子》一書,除了「內七篇」之外,其餘的〈天地〉〈天運〉〈天道〉〈在宥〉〈駢指〉〈知北遊〉〈秋水〉---等14篇全是其後代弟子所代言,應算是偽作。

試想,現今時代連「著作權」都還不張揚,況是千年多以前的事呢?

託名人之名,彰顯自己之能力,亦是文人之一榮吧?!

因之,「十三經」多所偽作,亦是在所難免吧?!

至於佛經,說真的,中國人的觀念裡,一本本佛經都有「護法神」,而偽造佛經,可是大罪啊!

哈哈,誰有這個膽子呢?

我們不用去擔心,任何一步佛經的真偽,倒是要懷疑的是,在佛經翻譯的過程裡,那譯經者的人文修養與佛學能力,以及是否真的真懂得了梵文或是巴利文,甚而是,他是怎麼譯經的方式,比如是「直譯」或是「意譯」呢?而譯經者的「筆法」,也是一個問題等等-----

對於譯經,個人相當欣賞雖是西域人卻是基礎與文筆一流的鳩羅摩什,他翻譯的真是美,我每次持經時,都感覺優美與意境殊勝!

而唐代譯經者,如玄奘與跟隨玄奘的那些弟子,他們所翻譯的佛經,我亦認為是有相當可信度。

二、對於您而言,是以內聖的成就為主,靈性修為和其靈界果位是您著重要義。但我是以學術角度切入,自然是相當苛刻與嚴謹。

所以,關乎「聖人」,我們是完全不同的出發觀點,雖是無所交集,不過無可厚非。

三、《尚書》這部偽書,是偽造地太高明了一些。

不過,若非如此,誰信呢?

您信嗎?

哈哈,天下有文力之人,其實還相當多!

在我的認知裡,只是是否有此契機與緣分去「招逢」而已啊!

再說回來吧,雖然清儒大家,如崔述、閻若璩、胡渭、惠棟、戴震、錢大昕----等人,相當辛苦與嚴謹態度在考據,甚而是窮一生的心力,在在都值得我所佩服與追隨其精神;但是,個人寧願只注意其內容,是否有用於我的實用性,以及是否對我有所啟發性,而不想、去管什麼真與假的問題,除非是相當大的違背本意、本義與精神!

四、「天命」的命題,經過了這幾年的理會,聖人所言的「天命」,已經是我自己的體會與聖人有所不同。

我先從我一路的思考爬梳下來好了!

從商朝時就有所謂的「天命」,那時是一種「上帝」崇拜,不論是「自然神」或是「祖先神」,都在「上帝」那兒,所以「上帝」即是「天命」,是不可以轉移與違背的。

之後的周朝,已經是「天命」是可以轉移,可以用倫理中的「孝」與「德」來影響不可違抗的天命。

到了孔子的「天命」,變成了一種道德觀,宗教色彩就淡薄多了。

孔子認為「天命」有兩種,一種是有秩序的運動,可是「命」無從瞭解,也無從所謂秩序,卻以為這世界,有一個冥冥力量在操縱,人無以為力,那就是生與死,以及中間的「不可知」。

然而,另一方面,孔子又認為,既然是「命中注定」,那麼就不要違背「天命」,在「限定」裡,去作一個「道德的自我」,只問對不對與是不是,是一種「合理」的去做自己的事,作不到,那就把遺憾還諸天地,只是不去讓他成為生命中的無奈,自己去成就為自己生命的莊嚴與喜悅,那即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所以,孟子也說「盡人事,付天命」。

在過去,我相當贊同孔子的說法。

過去相當尊崇那一種只問「義不義」,而不問自己「該不該」的精神,只是不放棄上天給予自己的責任。

如今經過這幾年的體會,我對「天命」的詮釋是:

「天命」是上天與父母給與我這一條生命。

「天命」是上天與父母要我好好的活,珍惜自己這一條難得的生命。

「天命」是我自己可以賦予的。

「天命」是我對自己的期許與自信。

「天命」是我,而我是自己宇宙的中心。

在這樣的自我「天命觀」裡,或說是「生命觀」裡,我體悟出來:

1、不論何時,只要肯改變自己,人生一切,隨時都可以重來!

2、我是我自己生命的主宰者與作主者。

3、沒有人比「我」這個自己,更加值得真愛與敬重,因為,是上天賦予的。

4、有「天命」亦是「無」天命,因為我創造了我這一生的所有命運,而一切都是自己招惹而來的。

5、基於以上理由,我個人也許會因為外在之困擾而擾,然必是「一時」,絕不會讓此事、此人困了這個「我」。

五、既然自我體悟「天命」即是「我」個體,何來『一個人的道緣是天命,即使能拖延一時,也不能逃避一世。』呢?能否成就,是否成就,當是問「如何成就自己」成為一個「真我」。〈這兩天來新的體會〉

以上,暫時說到此,尚有許多議題,以後有空時再慢慢商討與研究。

接著,就說別的。

對不起,我以為您是「道清」,因為您似乎是儒、釋、道兼修,所以我才「自以為是」的說您是三清弟子,真是抱歉了啊!

而又由於以上的誤解,我又自以為您提的「道院」是三清之地了啊!

您是不用客氣的,我是一個相當直接的人,常常是比較率性,也往往不在乎他人的想法,只問自己「是不是盡力了」,餘的,沒精神與體力去參與,活的那麼累作什麼呢?

今天說的比較沒章法吧,就有什麼說什麼,記得什麼說什麼吧!

請問,這樣可以嗎?

暫擱筆。

合十 Bow  to you.

CH




( 心情隨筆雜記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c0731&aid=1355242

 回應文章

四寶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同感
2008/04/01 00:14

任何一步佛經的真偽,倒是要懷疑的是,在佛經翻譯的過程裡,那譯經者的人文修養與佛學能力,以及是否真的真懂得了梵文或是巴利文,甚而是,他是怎麼譯經的方式,比如是「直譯」或是「意譯」呢?而譯經者的「筆法」,也是一個問題等等-----

很贊同此論點。

國內有一知名畫作鑑定師,花了ㄧ筆大錢買了ㄧ幅畫(夜宴圖)毫無瑕疵,後經原畫者點出是偽作,因真品有刻意留下瑕疵(ㄧ筆順,刻意畫反)。

試想,古往今來的偽作偽書眾多,有紀錄者、有聽眾、有弟子、、、若符合原著者的精神及證量,那又何妨ㄧ觀,世尊是佛法的發現者非是發明者,此已說明ㄧ切。

藉他人的眼觀世界,不亦快哉!

來此一遊,省卻甚多精力,感恩喔!


四寶貫三教^*^無欲保平安
閒雲遠山自相宜(sc0731) 於 2008-04-01 08:24 回覆:

感謝善知識!


止善
萬法唯乎一心
2007/11/15 23:02
CH 菩薩,

謝謝您的簡覆。合十稽首。

在下正是從「萬法唯乎一心」出發,想釐清經書的真義而生疑惑。

對我而言法有三類,修身,修心,修靈。靈修是修行的根本。靈修圓滿,身心自然成就,也就是心「不惑」,行「不踰矩」。靈修之法,清淨無為,止定靜安,次第禪定,各教名詞不同。其他萬法只為無為,本末先後,脈胳分明。再者佛法精深,系統嚴明,通達三界,應該是前後一貫,義理相通,不只是心神領會,更應能解化後天人心疑感。否則失去經典真義。

依在下所見《百法明門論》的目的是列舉各個不同修法,闡明系統脈胳最佳表達。但是目前我尚未能從此經中得窺全貌。所以請教。

不泥文障,心神領會,是成就。文詞通達,義理貫徹,是智慧。在下尚得努力。


再次感謝您的回覆.



止善





止善
「法」是什麼?
2007/11/14 06:45

CH 菩薩:

謝謝您的回覆﹐感恩!感恩!這些是閑談,隨緣,隨緣。

說實在﹐讀完「大乘百法明門論」我連「法」是什麼都不懂了。也許這是名詞的問題﹐也許也是涵義的問題﹐總而言之﹐前後不明的抵觸﹐實在令人費解。據我的了解此論是天親菩薩在忉利天聽彌勒佛演述六百六十個法後﹐簡化所取的百法。而彌勒佛的六百六十個法則是釋迦佛祖八萬四千法的濃縮。暫且不分世間法和非世間法﹐各法都是修證菩提的行徑。而百法之中是否各個均為可行可證之法尚待細細探討。這是我前問的背景。

「百法明門論」首言「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既然法中無「我」﹐為何要將以
「我」為體的前六識列入為法。難道眼識可以無我而立?如果將「一切法無我。」
解釋成一切法為得是修成「無我」﹐那就應該有能成就無我的「眼識」修行法。是
否佛經典籍中有例可循﹐闡明「眼識」或以八識為準的修法為何?這正是我所要找的答案。為了不要讓前問變得複雜﹐所以只提出心法的問題。

如果對百法逐一提出此問﹐問題就越來越多。尤其如何與「心不相應法」不應而得
證菩提﹖如果「不應」本身是法﹐「不應」就是「不應」﹐何必要和二十四個「心
不相應法」不應?反而「相應」是二十四個「心不相應法」之一﹖

以楞嚴經和金剛經所述的本義﹐法應是契機﹐代表演變轉化﹐在塵世中﹐法的表現
(有為法)﹐也是攀緣假合﹐短暫虛妄。「百法明門論」又云心法是心王﹐但和
「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法」同為有為法。同為夢幻泡影﹐也不能分別賢
聖。顯然無為法應是更廣闊精深之法﹐為何無為法不是心王?無為法到底是什麼?
無為法存在於這個紅塵滾滾的婆娑世界嗎?

說實在我對唯識宗了解尚淺﹐也無法分辨何為唯識的獨特修證法門。我的淺見一直認為「轉識成智」是證道的表徵﹐而非修行法門。這也是我提問動機之一。

合十稽首。感謝。


止善

閒雲遠山自相宜(sc0731) 於 2007-11-14 23:42 回覆:

止善師兄:

先簡單答覆。

萬法既是唯乎一心;

則心,即是「王」,亦是「亡」。

請仔細思考其中真義。

我們盡量不死在句下。

CH


閒雲遠山自相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回應止善之《百法明法論》
2007/11/13 13:29

止善菩薩:

很對不起,直至現在才回應您。
尚請見諒了!

我想您已經讀過此「唯識學」之最基本論。

這其中最重要的是,欲讓我們了解自己的心識作用與怎麼去瞭解自己的心;亦可說是瑜伽學派的「心理學」基本論述。

而您這兒只提出「一切法」中之「第一心法」,卻未提及「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應法」、「無為法」等,難道您對此已經有相應之道嗎?

「第一心法」中的「八識」,不就是先前我們曾經討論過的「識」見嗎?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心」是萬法之根,那麼,我們就得去對應「此心」理「此理」了。

而如何行此法?

我個人的體會是,答案亦在此論中。

不是說:『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進、三慚、四愧、五無貪、六無瞋、七無癡、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捨、十一不害。』嗎?

這不也是戒、定、慧嗎?

我認為可配合原始佛教中之「八正道」,即是行此「心法」之要義,不知您的看法何如呢?

當然了,每一個「心識」的轉換過程中,在在都需要「慧」加以察知與深會。

學佛之途,心魔往往現前,而最大的「心魔」是自己;

所以,先認識自己的「八識」變化與轉折處,往內心深處自我好好省視自己,方是根本之道啊!

只是,連這都難啊!

不過,我倒是深深有所體會,世界上許多先賢與哲人,一個個都是懂得深自反省的人;

可見得,這亦是一種「向內看」法,亦是一種心法。

於此,簡單回應您所提問,並期相互勉勵。

人身難得,而慾望無止盡,這是每一個人都要過的「關卡」,過得了的人,方是「一等人」啊!

僅此。

善哉,善哉!

 

CH 合十

 


*輕輕走過*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止於至善
2007/11/12 02:16
我很納悶
為啥至善當止
極致終有底
復為奇,善復為
人長於世
好壞相生相長
天命難人言表
怪怪來插話
這兒高深莫測

閒雲遠山自相宜(sc0731) 於 2007-11-13 13:37 回覆:

怪小孩:

根據止善師兄,在他的部落格裡的說法是:『止善』出於『止於至善』﹐世間無至善﹐所以無休止﹒』。

至於詳細說明,則有待止善菩薩自己來說了。

我無法,也無能力,更無任何立場代為詳說。

很抱歉!

CH


止善
感恩!感恩!
2007/11/08 22:58
CH 菩薩,

謝謝您相應相知﹐合十稽首。

明師益友也是榮幸﹐如果您想尋求明師﹐我是很高興為您引介。

還想請一個問題大乘百法明門論將八識列為心法,在下不解之處是如何行此心法﹖

感恩!感恩!


止善



閒雲遠山自相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與君一席談
2007/11/08 11:57

止善師兄在上:

謝謝您!

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

您雖居國外30年,縱然多年不以中文思考與書寫,但文力與筆法在網路世界中,卻依然寶刀未老也!

佩服,佩服!

吾當好好向您學習與反覆思考為是!

佛陀說法四十五年〈亦有說四十九年,但不重要!〉,未嘗說法,況是您我之輩呢?

您與我今日所言論,無所謂是非與對錯,內心無任何臧否與執著,所言所說均是空談而已。

而因緣際會自有其前緣,雖終究亦是虛空一場,亦無足掛礙。

此次您所言,我全都了然於心,並將好好咀嚼與深自思考。

今日師兄所言,深有所理與所感,但亦然深深感觸!

文能否載道,亦當有懂得之人相應,否則說法五十年亦是枉然。

尋明師,是一種難得的因緣,亦如伯樂與千里馬之難遇,只是千里馬常有,則伯樂則難覓也!

此亦是因緣際會與否之問題。

而以個人之認知,人間無所謂「永恆」,除了聖賢書所教導與啟示的明言之外,人世間所有一切均為短暫與借用;因此,您我今日一會談,亦然是如此!

無所牽掛與記懷,方是自由與開朗。

清風與明月,各不妨礙而自在。

或許他日我有所得,再與師兄共研討。

於此際此時,先暫時簡短回覆。

合十深躬!

善哉!

善哉也!!

 

CH

 

 

 

 

 


止善
「疑經」和「天命」
2007/11/08 10:40
CH 菩薩,

還是請以師兄稱呼吧,對我以「菩薩」稱謂,實在有些觸目驚心。

感謝您費神勞心的回應。

拜秦始皇之賜焚書坑儒,造就了中國歷史上最大一場浩劫。使得許多秦朝前先人的智慧就此斷失。漢朝時為了想承繼失傳經典,曾召各地大儒遺老,憑記憶口述筆錄先古遺書,校正對比,立書於國學。漢初皇室傳承先古遺書的目的,並非是完整恢復失傳文化遺寶,鞏固皇權統治應是主因,是否有所取捨,很難定論。民間也有少數類以舉動,但嚴格說所有初漢前經典的正確性都可以執疑。我對訓詁學外行,無法判斷訓詁本身結論之正確性。但此次秦始皇墓之發掘,希望能找出那些失傳的文化遺產,一解千古疑惑。

研讀經書典籍的目的是在追尋印證的對道的體會了解。經書中記載的「道」本來就是說不盡的事﹐但是那並非體道的障礙。重點是「覺」的問題﹐能通達天意﹑天人合一﹐自然比智慧未開的凡人更能體道。對經書中不同事物的體悟﹐能反映不同階層的覺知和智慧﹐也是修行最好的指標。大部分的經書都是微言大義﹐而大義並不能盡以言詞完全表達。言辭未及之處即是智慧真覺所生之始。這是我參悟經書所得﹐也以同樣態度研讀四書五經﹑和佛﹑道經典。載道經書部部都有大法力護經﹐伸張大道真理﹐開啟智慧。文不載道﹐即使是考證真作﹐也不能啟發讀者靈性修養。

對我而言﹐參經最困難的就是洞悉關鍵字在章句內的意義﹐心﹑性﹑命﹑靈﹑體﹑甚至陰﹑陽﹑五行﹑鉛﹑汞﹑龍﹑虎﹑…﹐再者更難的是心神領會章句境界和涵意﹐如果能放心自在﹐隨感而悟﹐常有意想不道的解讀。從這個角度去看四書五經真偽﹐所得實在與訓詁結論不同。不過經書真偽並不重要﹐能感應覺悟﹑而增進靈性修養﹑就是善書。

人身四大假合﹐自無明攀緣而始﹐肉身而出皆是後天﹐從父母而來帶著生命的身體有始有終﹐即起即逝的思緒﹑心念﹐過去﹑現在﹑未來歷經的人﹑事﹑物﹑地皆然﹐就算我們認定真實的感覺﹑永恆的道理亦然。那什麼是歷久彌新真實永恆?真正能放下短暫缺漏的「自身假我」﹐才是回歸大道﹑修成菩提的正途。至於何謂「自身假我」只能靠著每個人自己去悟了。證得正等正覺才能見得真我的元精淨體和先天本命。

所以懇懇說來﹐今日一席網談﹐前緣所定﹐無所謂增減,無所謂得失﹐無所謂對錯﹐唯心應﹑緣化而已﹐終究一場虛空﹐才是真正圓滿。要是有增減﹑得失﹑對錯﹐執著於心﹐那也是業種自然﹐尚未超脫﹐誠心堅志﹐不懈修行﹐以假修真﹐得無所得﹐才是緣化真得。我在此也是空談而已,請別見笑。


合十稽首。感謝


止善



閒雲遠山自相宜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生命之對揚
2007/11/07 17:22

止善菩薩:

善哉問!

問的好!

對「天命」我是沒有下定義,所以,也模糊了先天及後天之間的差別;

這是我上午在行文之時,因為想到什麼就寫,也就沒有去仔細注意到這個缺失。

謝謝您提起這個瑕疵與問題。

我怎麼分別它們呢?

可以不用哲學與思想理論的說法嗎?

這兒就用我個人的小小認知說吧。

所謂「天命」是不可違抗與無法違抗的,或者可以說是「限定」的「命運」,這是先天的;

意即吾人生命的生與死,我們不知道也無從得知,更無從主宰,冥冥之中生死似是「時候到了」,也就產生了生之樂與死之悲〈樂或是悲,這兒是相當弔詭的,端由何角度視之〉。

可是,吾人在活著的人生當中的所有時間之長河裡,一切的活動與一切的舉止行為,帶來了什麼樣的後果,則是個人之所可以主宰與運作,這是後天。

有「命運」與「運命」之兩種對舉。

吾人可以認了的接受「命運」,及隨著上天的意思而意思,什麼都不作的活著去〈此處「什麼都不作」又是一個當詮釋之問題,略過吧〉

or  盡自己可能的去應對與消融生命的無奈,當他日得「蒙恩」之時無愧於己,欣然接受,亦是一種對揚之生命情調。

以上,簡單回覆。

至於個人小小思考與如何回應自己之思考,則更簡單了啊!

即是「放下」與「忘記」。

當在已經盡了力之後,還是不得,那就放心與放手吧!

因此burden is'nt  a  burden  any  more .

Thanks for  your  concern.

還有,請您不用再那麼客氣了!

我亦然從您那兒在學習。

Deep    Bow .

 

CH  


止善
Greetings
2007/11/07 13:32
CH 菩薩,

Thank your for your thoughtful answers, my deep respect and appreciation.

How did it go with your cleansing (放空自己) exercise? Do you feel that you have released yourself from the burden that bothered you? Hope you have found or lost what you were searching for, or giving up, in the past few days.

Kind of late here in California, I used this the second time as an excuse for not replying back to you now.

Just curious about your explanation and definition of 「天命」, if I ask which parts of your 「天命」belong to 先天 and which parts belong to 後天, how would you separate them?

You mentioned that “尚有許多議題” which is great. I'd be glad to wait for them.

Grateful bow,


止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