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30 22:46:41瀏覽1429|回應13|推薦0 | |
常聽人說「美麗的錯誤」。 既然錯誤是美麗的,那麼,其中的情節必是弔詭與意想不到的對吧?! 夜讀已經往生多年,潘重規老師的一篇文章〈偶然的影響〉; 不禁的,進入了深刻的思索。 潘老師是研究「敦煌學」的專家。 在文章中,他回想三年前〈1976年8月〉發生的一件「偶然」小事,竟因而影響了他老人家多年之讀書計畫。 回想起這「偶然」,使他感慨繫之! 潘老師在文大教書時,利用每年暑假自費往巴黎閱讀「敦煌原卷」去。 這一年,他仍按照原訂計畫往巴黎去,順道參加一個「國際漢學會議」,卻沒想到在倫敦轉機往巴黎中,英國航空公司遺失了他所有的行李。 其中有著他準備好的全部的研究資料,以及600元美金;而他身上只有口袋中,準備在機上看的一本胡適之先生所編纂的詩選,在詩選後面附錄了胡適之先生校訂的〈敦煌雲謠集〉。 直到先生在巴黎期間,行李還是找不到,使得先生他過了一個「一貧如洗」之暑假,直到回到台灣。 而手邊已經沒有任何敦煌資料可以作研究,在無可奈何之下,只好把後面附錄之「敦煌雲謠集」與巴黎收藏之敦煌原卷作一番仔細的參校。 敦煌石窟發現唐五代歌辭寫本,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件大事,而又以其中之「雲謠集」更得注目! 因為在《雲謠集》未出現之前,五代趙崇祚所編的《花間集》,一直以來被文學界視為,是最早編集之一本「詞集」;而《雲謠集》抄寫,比起《花間集》來的更早,亦改寫了中國文學史之書寫了! 當潘師以此書對校巴黎之敦煌寫卷時,才發現從羅振玉、朱古微、董康到劉復、況周頤、王國維、鄭振鐸,到民國之唐規璋、王重民、胡適之、任二北-----等人的校本,都有錯誤與問題。 由於敦煌寫本,是用毛筆寫的,抄寫的人有字句的錯誤,有個人習慣寫法、也有當時書法之筆法、也有當時唐五代人對文字之書寫習慣,如偏旁不分、部首不分---所以,那些學者主要在於「解讀」之錯誤,因為標點的錯誤、章句的錯誤-----要作解讀,是非常耗費時間與心力的。 潘師連續幾年用暑假時間去巴黎,一次次的,仔細的對校與參讀。經過潘老師之根據唐五代人之書寫習慣,解讀上下句文之銜接與通意----等等功夫,一校再校的,完成了《敦煌雲謠集新書》。 就是這樣的一個,因為行李的錯失,一個偶然,一個錯誤中的意外所得,使得一位孜孜矻矻的學者,用了幾年的自費旅費,一次次的到巴黎去作校正與研究,完成了一部本來有誤,而大家都不知道的的《雲謠集》。 人生,是不是太多的錯誤呢? 只是,要怎麼樣的錯誤,才不會是使人後悔的錯誤呢? 是怎樣的錯誤,才會是「巧中之巧」,而變成「美麗的錯誤」呢? 我由這小小美麗的「偶然」,領會到: 1、歷史,也不可以相信! 歷史固然有脈絡可以尋覓,但是,不可忘記歷史中人,往往受到當時的「制約」,一種不自覺得「制約」,在隱藏性的牽制著與左右著人的思想。 2、固然每一個時代,有其各自之「歷史地圖」,然而,是真正的「事實的陳述」嗎? 如不並然是,那麼,劉知幾與章學誠所說之「史才」、「史學」、「史識」、「史德」,可以作吾人之根據嗎? 3、「文本」不會說話,會說話的是人,是真才實學之人,才是真說話的人。 而如何去得知與懂曉其意義與真理呢? 其背後之真義,何在呢? 4、為自己的觀點作辯護,是一種自信,是一種自負,不放棄自己之權利之外,也必得先說服自己! 5、言之有理,需採之有故!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