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06 22:01:34瀏覽6153|回應6|推薦38 | |
貝拉有一隻心愛的「巧虎」布偶,她對巧虎的喜愛已經到達寸步不離的地步,無論去哪裡,都一定要帶著它,她還有一條「被被」,其實就是所謂的「大浴巾」,這兩者是貝拉最鍾愛的東西,不管去哪裡,一定得隨身攜帶。 無論是喝奶、洗澡、吃飯、睡覺,如果沒有「巧虎」和「被被」的陪伴,貝拉必定哭鬧不休,因此,此次貝拉前往日本那霸旅遊,Vivi的行李箱裡也得帶上這兩件物品。
巧虎也一同搭乘麗星郵輪 巧虎~貝拉絕不能拋下你 剛開始,貝拉爹娘都很難理解,為什麼貝拉無論去哪裡,都得要這兩件物品隨行?甚至到公園曬曬太陽、到巷口逛逛7-11,貝拉都執意將巧虎一起帶去。有時候,外出的行李太多的時候,包包塞不下大浴巾而沒將「被被」帶出時,貝拉就會用哭鬧或是拒絕喝奶的行為,讓貝拉娘(Vivi)氣得牙癢癢的,而ruru也很難理解這個狀況。 前陣子上了「客體關係理論」之後,一切豁然開朗,原來,貝拉這樣的行為是有特殊意義的。別說是貝拉,或許你我小時候都曾經有這麼一段對某項物品特殊依戀的歷程,這個被我們所依戀的物品,就叫做「過渡性客體」。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產生呢? 簡單來說,在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裡,孩子的人格發展邁向獨立的過程中,對於主要照顧者(母親)從絕對依賴的關係,慢慢分離及個體化之際,他需要透過一些「過渡性客體」來替代母親的作用,滿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並且提供孩子心理上的安全感。因此這些「過渡性客體」常常會是一些毛巾、被子、枕頭、洋娃娃以及質料柔軟的物品,讓孩子可以擁抱,又享有絕對的操控權。 這些成長過渡期的依戀行為都是正常的、必須的、是有積極作用的。因此當幼小孩子必須面臨與熟悉親人分離時,若能有自己常玩的玩具相伴,就可以給予孩子安全感的支撐,有助於提昇孩子自我適應的能力。 別說是幼童,有些大人也是會固著於某些特殊的物品,例如:一床破棉被、一個臭枕頭、一個舊娃娃,縱使已經殘破不堪,但仍視為最珍愛的寶貝,甚至連出國、當兵、搬家或是結婚,都捨不得放棄對這些物品的依戀,沒有破棉被睡不著、沒有臭枕頭睡不好、沒有舊娃娃睡不了…。 這些也是成人穩定情緒、增加安全感以及喚起美好回憶的重要物品,只要不是病態的行為,或是對日常生活作息造成影響或帶來困擾,其實擁有一個戀戀情深的東西,就某種程度來說,也是一種眷情、念舊與惜物的表現,不是嗎?
巧虎是我的最愛 貝拉和她的玩偶們 Ruru970506~「你」是我最深的依戀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