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二度山東之旅(四)濟南大眀湖、曲阜的孔林
2013/07/04 23:58:58瀏覽1563|回應0|推薦24

前文請參照:

山東之旅(一)威海與丹崖

山東之旅(二)青島啤酒,尚青!

山東之旅(三)從青島上嶗山,就像由歐洲回到中國!

山東是個人相當喜愛的省分,最近一次去的地方是濟南大眀湖,這是內地朋友特別推薦的景點,說是風景清幽,山光水色很有江南情調。

我喜歡山東的歐陸情調和青島啤酒,對於當地的景致更是推崇,總覺得想像中的園林水塏必得到江浙地區去體會,實際上現在知名的江南二、三線城市都市化的現代風格強烈,要觀賞四季分明、弱柳扶風的景致,個人覺得山東是個好去處。

本以為那天下著大雨,天色也相當陰暗,或許會敗興而歸,但仍覺得這樣空氣清新的地方,頗能感受閒暇時光的美好。

在當地遇上台灣的旅行團,對方說她們數位相機壞了,硬要我幫忙拍兩張,延誤了個人的時間與賞景興致。

一對內地小情侶站在拱橋上談情說愛,忽然觸發個人強烈的靈感,回酒店的時候便馬上展開一篇言情小說寫作,一晚上通宵打了將近兩萬字。

可見,小橋流水,芳華成憶,古人對著人物景致發起綺想或憂思,還是能夠驗證的。

濟南大眀湖沿湖據說有超過八百餘株垂柳,綠柳環繞的春天,縱然天色陰霾,但柔枝垂綠之中,小情侶拍照留念或談情說愛,也是一番美好的景象。

鳶飛魚躍的景致沒看成,荷花滿塘的時機也沒對上,本以為能觀賞畫舫穿行,可惜只有少數遊客,以及講不完的戀人絮語。

濟南的朋友說,濟南大眀湖的命名由來,要看那個「眀」字。

我曾經粗略在〈《後宮甄嬛傳》觀後感(十三)電視劇的少數錯誤(上):幽靈、簡體、龍體、退燒、對聯、銀票、箭法、偷窺、文字獄〉這篇文章裡面提過文字獄的問題,康雍乾盛世的文字獄一直持續到清中期,所以「眀」字也與此有關。

大明湖南門牌坊的西南側石碑,來自於清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年)的登州(今蓬萊)人于書佃所書寫,這塊石碑大約是所有遊客來到大眀湖必定駐足的景點。

于書佃是嘉慶三年舉人,父親于方石與他都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作品帶有顏體的凝重大氣,書法厚實端方。

由於清代文字獄持續兩百年,往往一起文字獄便會牽連超過千人,從書商、文人、骨董、題匾到篆刻,甚至是參加科舉的士子名字,只要懂得其中厲害,絕對不敢直書大明王朝中的「明」字,或者明朝多數官窯使用的「朙」(明的異體字)字。

因此,為了避免受到文字獄牽累,也擔心惹禍,所以許多人遇到這個字就避諱不用,而使用異體字的「眀」,但又不能繞過此字,於是參考康熙字典的異體字而代用,更重要的原因在於「眀」這個會意字表示「視瞭」(眼睛明亮清澈)的意思。

在那樣的年代使用這個字,于書佃可能也表示希望文人們「照子放亮點」,免得寫錯字了就會出人命。

大眀湖景色優美秀麗,岸邊楊柳濃蔭,場地遼闊,可以在此遊憩整個下午也不為過。

湖邊點綴著亭台樓閣,老建築也被經濟利用得徹底,擁擠的餐廳之外,遊客們紛紛擾擾,就為了關注天然水泉的奇妙來處。

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來到濟南沒想拍什麼,可此處擁有繁華都市中難得的山水之美,如此的天然湖泊,由城內衆泉匯流而成,特色是:久雨不漲,久旱不枯。

如下圖這樣的湧泉非常多,龍口雕琢細緻,可惜因為當日大雨,沒能趨近拍得更清楚些。

大眀湖的獨特,就連雨天也如此優美,走在綠柳樹蔭下,賞雨同樣饒有餘味。

遠山近水與天空融爲一色,縱然這樣的藍灰色有些黯淡,煙雨濛濛的景象同樣宜人。

大眀湖北岸,有元代建的北極閣,依閣南望有重重煙樹,雨天可見浩浩雲山,氤氳著靜謐的氣息。

此地歷史悠久,景色相當秀美,周匝其間的古蹟景點相當多,湖畔有歷下亭、鐵公祠、南豐祠、彙波樓、北極廟和遐園等,具備元眀清三朝的特殊建築風格。

個人非常喜歡大眀湖,主要是因為此處具備人文情懷,到處都有文藝氣息,例如南豐祠對聯就很好,寫唐宋八大家,認為最好的首推杜甫和曾鞏:
「作湖山一日主人看萬脈奔流諸峰羅列
 歷唐宋百年過客有少陵詩篇曾鞏文章」

頗具韻味的還有明昌鐘亭聯:
「金鐘鳴處蛙聲靜
 璧月升時客夢清」

也有寫景的北極閣聯:
「宮中下見南山近
 城上平臨北斗懸」

古人表現對自己的期盼,同樣可以從美景悟出天地和對聯之美,如感應泉聯:
「華泉墨寶留青史
 古井清波印月明」

月下亭聯則非常優美:
「數點雨聲風約住
 一簇花影月移來」

最知名的是鐵保亦所書大明湖聯: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明湖居門口的對聯很直白,直述《老殘遊記》,不如上面那些來得詩意:
「書韻如聞小玉唱
 茶香留待老殘遊」

雖然許多人推崇郭沫若,但個人覺得他的對聯太僵硬了,如題稼軒祠聯: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

郭沫若還有題藕神(李清照)聯,個人認為將李清照與李後主相比較,有點奇怪:
「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
 漱玉辭中金石錄裡文采有後主遺風」 

在這麼多對聯裡面,個人覺得蔚藍軒的對聯相當不錯,如上下兩圖所示:
秀依欄憑水色
 蔭對鏡鑑天光」

可能許多人只覺得這樣的對聯不過類似「藏頭」,然而若是像我在雨天來到此處,地上潮濕如一面鏡子,軒後可以看到帶著紫藍色的樹蔭及大眀湖水,非常符合這片景致。

大眀湖的歷史悠久,最知名的就是杜甫曾到此處,並且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

當時杜甫和李白同在齊州(今濟南市)旅遊,後來齊州司馬李之芳在大眀湖修建歷下亭。

遊歷齊魯(今山東)各地的杜甫,一路從兗州(今兗州)、泰山(今泰安市)一帶北上,並且騎著驢抵達大眀湖,後來齊州李之芳熱情招待他,這時大詩人杜甫到來的消息不脛而走,傳到了北海(今山東益都)。

那年六十八歲的北海太守李邕非常興奮,連日趕往齊州,想要與杜甫會面,這樣一位名滿天下的文學家,對卅三歲的杜甫推崇備至,在新建的歷下亭舉辦文學宴會,除了李邕、杜甫、李之芳在座,另外也邀請了齊州的文人,為杜甫洗塵。

非常可惜,詩仙李白此時也在齊州(今山東中部),可是曾在天寶三年(七四四年)與杜甫在洛陽相遇並結伴東遊一年之後,竟然沒有去參與酒宴,不然歷下亭必然可以留下李白的詩作,或許還能成就更多的佳話。

忘年之交的李邕與杜甫把酒言歡,兩人論詩談史,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很好的詩人,杜甫對此十分感動,於是以文會友之下,杜甫把酒賦詩,成就了《陪李北海宴歷下亭》這樣的五律,寫景寫情,也寫當時的社會現象,在於開元盛世之後,天寶年間產生的人民逃避服役納賦的普遍問題:

「東藩住皂蓋,北渚臨清河。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雲山已發興,玉佩仍當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湧波。
 蘊真愜所遇,落日將如何?
 貴賤懼物役,從公難重過!」

濟南「名士」多不多,現在的人可能感覺不出來,然而濟南有許多漂亮的槐樹,這樣的文人之樹,在隔日的陽光下特別清新可喜。

 

我特別喜愛槐樹的樹幹,具有樸拙而流動的美感,而下圖這樣的樹瘤之美,在於那天然產生出的各種紋路,粗糙卻極富生命力。

曾經覺得很疑惑:為什麼到了大陸,幾乎所有的公園都要收費?

朋友說:「收費是為了讓人專責保護這片綠意,平日還能在園內巡邏守護,晚上就不會成為犯罪的淵藪了,更不會產生盜竊林木或破壞花草的問題。」

看了這樣乾淨宜人的公園,忽然發現朋友的解釋也沒錯,這費用收得很合理。

樹洞和樹瘤,加上那些胡亂分岔的樹枝,怎麼瞧都覺得頗具藝術感,這是上天造就的公共藝術。

我跟朋友說,有一種安靜,叫做寂寞。

可是,同樣有一種安靜,叫做快樂,是那種徜徉於自然環境中的快樂。

不知道是不是在高樓大廈間待得太久了,最近很厭惡那種都會氣息,總覺得想要找一處地方靜下心來,似乎對著這樣成排的林蔭,我能有更多的靈感和更安逸的休憩時刻。

回了酒店用中餐,差不多下午兩點多,結果意外又遇上一群台灣遊客。

我真的不太明白這位女遊客是想讓本人拍什麼,這樹似乎要移植出去,裁剪得七零八落,不知為何,每次遇上台灣遊客見我拍照,總會熱情上來搭訕,並且要求本人攝影留念。

大姊,我真的跟妳不熟……

這麼醜的桌子,上頭弄得金光閃閃,花樣也擺置得如此俗麗,真不懂品位在何處……

到了至聖林的時候,又遇上了台灣團,想來山東曲阜是大景點,於是又有自來熟的台灣遊客請我幫他們拍照。

你們不留電郵給我,何必要我拍照呢?

那幾天陰晴不定,使得孔家的陵地顯得特別陰森,如同我的心情一樣。

孔林相當龐大,由於兩千多年以來,儒家文化深入各個層面,因此要拜訪此處,得從神道、萬古長春坊、至聖林門(大林門,如上下兩圖)、二林門、洙水橋坊、享殿、孔子墓、孔鯉墓、孔伋墓、于氏坊等逛完一圈,差不多走馬看花最快也得踅兩、三個鐘頭,占地約二平方公里。

孔子真的很了不起,不說這裡埋了多少孔家子孫,普通家庭不過有間祠堂,沒有誰能夠像孔子一樣,家族遺骸都能建樹成林。

孔林位於山東曲阜縣城北,也稱為「至聖林」,這兒是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專用墓地,據說已經超過七十六代孔家人士埋骨於此,主要是打從孔子歿後,「墓而不墳」的情況使得孔子到底埋骨之處在哪兒已無法確定,僅知這裡擁有孔家的墓碑。

儒家文化從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地位明顯提高,不得不說儒家文化與法家在支持皇權的封建社會並行,仁義禮智包裝下的君臣思想分明,使得孔子成為讀書人的精神領袖與君王最愛的精神領袖。

孔子地位的提高,說是歷朝歷代君王與科舉制度推行的結果也不為過,真實的老夫子究竟是不是個偉人,只要讀過孔子與其弟子嘉言錄的《論語》就能明白。

隨著四書五經和儒家典籍成為科舉必考項目,皇帝們又特別喜愛儒家君王論的思想,孔林的規模因此日益擴大,歷代不斷重修或增修,孔林埋的直系和旁系子孫超過兩千年,此地也是世界上歷時最久、面積最大的氏族墓地,大概國內外都不會有如孔子這樣成為兩千多年來最具影響力、家族(墓地)名人最多、影響範圍和人種最多的人物了。

試想:這二平方公里底下埋了多少屍體?我們又踩過了多少孔家人的骨骸走過來?

我突然覺得儒家是可愛的,好比孔子最喜歡讓弟子們「樹下習禮」,那麼「孔林」的「千年樹人」有這樣鬱鬱蔥蔥的景緻,也就能理解了。

孔老夫子最高的官也不過當到大司寇(古代官名,位次三公,與六卿相當,與司馬、司空、司士、司徒並稱五官,掌管刑獄、糾察等事,約為今日的法務部長),結果最後被無端封「王」,相信這個守禮的老先生死都不會逾越當時的「禮」所設計的「君君臣臣」吧?

然,後人卻用滅了東周各國的秦代小篆立碑(春秋魯國使用金文,此為周王室專用字體,只有皇家可以在銅器上鏤刻文字),唐玄宗封他為「文宣王」,元成宗這個蒙古皇帝封他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孔老夫子死後地位愈來愈崇高。

對孔子感到厭惡的人不少,但採取激烈手段的文革,則是「打倒孔家店」,孔子墓曾被鏟平,上下幾圖這尊「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石碑被毀壞敲碎,後來時過境遷,石碑又被立起,現在世界各地有幾百「孔子學院」,儒家再度成為顯學。

孔子翻身了,希望「克己復禮」的社會也能回來。

這對超過六十歲的老夫妻跟著本人一路亂逛,不確定為何如此,多次在山東遇上台灣旅行團,可能也是種有趣的經驗。

沒留下聯絡方式,照片刪掉也可惜,放上來當孔聖人石碑的背景也不錯。

(待續,代ROSY貼)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sylovesyou&aid=7869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