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北行天宮之旅(上)2012年元旦為友祈福,關羽的「箴言」和婚姻
2012/08/20 21:13:23瀏覽5151|回應1|推薦35

先說一句:個人近期事忙無法上網,暫時無法回覆留言,請 見諒

由於手邊太多可以寫的題材,小說十幾篇,散文幾十篇,詩詞修修改改也有上百首,就連《後宮甄嬛傳》這類的電視劇還沒整理完最後的幾萬字,不免覺得自己最需要的是一架全功能機器人來幫忙打字,日子就在逼迫自己創作的時序中進行著。

回到主題,今年元旦和朋友去行天宮,說來是第三回了。

談到我對於台北的印象,因為沒有時間到處走走,故而往往停留在「旅遊」的階段,有時走馬看花,難以留下深刻的記憶,但回顧今年元旦與好友去台北行天宮的記述,不免感到非常懷念。

這一篇文章放得久了,未曾想竟然一拖超過七個多月,實在有些不好意思。

 

說起行天宮,也算是一個值得一遊的好去處,每次我的外國朋友來訪,本人都要本著無神論來帶他們去逛逛這裡。

我對信仰是尊重的,可個人缺乏宗教信仰;我看寺廟教堂如博物館一般,然真正的博物館未必能像台澎金馬的寺廟宮觀這般有趣。

我和自己那群歐美老同學、老朋友差不多,到處拿著照相機亂拍,當年帶我最要好的姊妹Nadja來此,她因為對著神像和墳墓攝影,跟我一起受到旁人異樣的目光,主要是我們都沒有宗教崇拜或神鬼信仰,卻非常能夠接受各種不同的觀點。

 

行天宮具備一種古樸的特質,入內之後可以瞧見明清時期的建築特色,也有香火鼎盛的人潮,每次來到這裡,就覺得心中充滿了一股安寧的感受。

我很喜歡觀察寺廟宮觀建築上面的雕刻,那翹起的飛簷,或者鮮亮的色彩與瓦當,總能引發些許思古幽情。

從前不確定民間信仰是否具有哪些意義,可我喜歡行天宮,就在於這裡強調的桃園三結義,除了三國時期關公的仁義,還能從尊奉的神像與浮雕看出所崇尚的人格特質。

我不知道別的信徒是來此敬拜什麼,或求財,或還願,或渴望心靈的寧靜,各有不同。

來到行天宮好幾回,今年元旦還是我第一次拿香,與朋友約定中午見面,可我很早就來此取景,不免想要關注其他人拿著鮮花素果及禮拜沉吟的過程。

元旦那天早上,太陽還沒有出來露臉,陰霾暗沉的天空,卻使得行天宮看起來更為莊嚴肅穆。

行天宮的斗拱比例很美,出檐深度增加,各種圓柱比例較長,生起、側腳、卷殺,將沉重的飛簷,化為屋頂和梁柱和諧的線條,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穩重嚴謹的風格。

光看這樣的外觀,無論是裝修的祥雲彩繪,門柱連接樑和檁,橫額為文彩浮彫,怎麼瞧都覺得古意盎然,而且顏色鮮艷多彩。

個人特別喜歡觀察「龍」這樣僅存在於傳說裡面的生物。

龍柱上面的鏤空雕刻,有祥雲與水波,威猛而活靈活現的龍,支撐著整體和廊道,輪廓多變而使得行天宮更顯得具備一種神聖的莊嚴感。

灰底的牆面和柱身,搭配明黃和鮮艷的大紅色,完全不會有庸俗的感覺。

紅磚牆旁邊,忽然發現了一對奇特的石頭。

我沒看到任何「石敢當」的字樣,應該屬於「下馬石」,就像我在〈長江郵輪之旅(十六)煙花三月下揚州,水路、瘦馬、綠意悠悠〉寫的「御馬頭」那樣,對於皇帝和值得尊敬的人物,一般人都要特別下船或下馬以表敬意。

在這樣的「下馬石」旁邊,栽種著在春天顯得青翠的矮小桂樹,可象徵其諧音的「貴」氣,那麼行天宮所崇拜的主神關公之所以讓人民尊崇,也盡在不言中。

個人比較不喜歡的,就是台北行天宮旁邊斗大的廣告,看了讓人覺得啼笑皆非。

當然,有時也頗具「笑果」。

個人覺得行天宮之所以有趣,就在於這裡能看出文學與歷史文化之美,特別是從大門口一路往內行去,廿幾幅對聯使人更是印象深刻,行天宮楹聯之美可以細細體會。

最有名的是于右任先生的兩對楹聯,工整非常:「志在春秋功在漢,
                      心同日月義同天。」

以及:「義著前徽,猶有靈光垂海外;
    威昭上界,共欽至德在人間。」

個人很喜歡的是:「止從心,順爾四時生百物;
         人之際,浩然忠義即神明。」

上下兩圖則是主殿裡面正門的對聯:「關心在漢室江山,忠義高名傳萬古;
                 聖德同中天日月,烝嘗祀典享千秋。」

通常行天宮的敬拜人潮,在周末兩天特別明顯,建議有空的人可以挑日子過去走走,縱使沒有相關信仰,在這裡瞧瞧楹聯,聞聞那香薰的氣息,感受肅穆的氣氛,看看三國歷史人物之類的免費書刊,也不失是一個好去處。

這樣的楹聯個人數了一下,總共有廿七對都是陽數且代表「多」及「陽極」之數,還有明顯的「藏頭」為「行天」或「關聖」(關聖帝君)來象徵信仰內涵,所以當初此地建築設計方面,肯定花了不少心思,順便附錄其他楹聯如下:

以禮,言以義,出處以正,君子存誠,唯其宜矣。
 自高,地自厚,日月自明,至人於德,夫何脩焉!」

月嶺雲,萬里輿圖承遠癊;
 文神武,千秋忠義拜完人。」

上圖的楹聯為:「懷在世道人心,一部春秋存正義;
        蹟遍名都僻壤,萬年俎豆答神庥。」

還可以看到門柱上面的對聯:「腳此堪留,有紺宇精藍大仳行腳;
              心猶未悔,要善男信女共挽天心。」

上面的照片只拍到跪拜的信徒,但楹聯仍值得一觀:「己以忠,長仰聖賢成大德;
                        人合一,深期雨露潤蒼生。」

還有:「廟仰巍然,靈顯海濱,日月重光成一統;
    門見剛者,威震華夏,春秋大義本分明。」

讀《春秋》給人刮骨療傷的關羽,或者談笑自若去赴死的關公,他是一種典範,使人不得不仰望,景仰這個從歷史走到小說還留下不少傳說的人物。

上圖是主殿前面的棚架,給信徒祭拜行禮之用,上面可以看到訪山水的竹雕與木雕畫面,也算盎有古意。

照片沒拍清楚,但幾幅楹聯對得還不錯:「景山高,聖媲文宣昭萬世;
                   長地久,祀同武穆享無疆。」

河百二,悵天下三分,未歸一統;
 壽無疆,卯帝心永在,長蔭千秋。」

藏敦節義,千秋浩氣衝霄漢;
 地振綱常,一片丹心耀日華。」

河秉旌節而來,稍示威靈回國運;
 蹟歷滄桑益顯,總叫忠義悅人心。」

上圖左邊就是這幅楹聯:「塞固東南,俎豆馨香酬帝力;
            神備文武,春秋褒貶正人心。」

另有對聯也寫關公:「塞極妖氛,每向荊襄懷國彥;
          賢無異術,但憑忠義作人綱。」

上圖中央就是關聖帝君,也就是為人所知的關公,紅臉美髯為其特徵;按照長幼排序,或者尊卑來看,使我比較詫異的是主神關雲長之後,由右至左所供奉的神祇分別為:王善、呂洞賓、張單、岳飛,只有正殿左次配祀關太子平,還有右次間配祀的周恩師倉。

忽然又想起在此抄錄最特別的一幅楹聯:「孔武策殊勳,風雲丕展康時略;
                   至誠包大勇,天地能知許漢心。」

此聯看似沒有如其他對聯那樣藏頭,由上世紀三O至七O年代最知名的將軍、前台灣省政府主席、前國防部長黃杰所題,但明顯表露了這位最後離開中國大陸的國民黨軍人,其心中些許豪情壯志,但不免會對照關羽在蜀漢爭戰底下最後的命運。

現在大概沒有幾個人會知道黃杰是何許人也,由於我的祖輩與此人是同鄉兼袍澤,加上個人挺欣賞他的毛筆字,覺得也算是個大時代裡面的人物,可以視之為文武兼備,故而回顧一下他唯一的對聯作品。

垂脊上面的走獸,稱之為「嘲風」,也稱為「朝鳳」,算是龍生九子之一。

此外,在行天宮也能瞧見「螭吻」(或「正吻」、「龍吻」、「鴟吻」、「鴟尾」,設在建築物大脊,以吞脊的姿態來表示防火),由於我矮得拍不著正脊,只有找可見龍鳳等祥獸的飛簷留下記錄。

下圖是台北行天宮發放香的義工,戴著口罩站好幾個鐘頭,多數都非常熱心。

我與好友來到台北行天宮,剛開始不曉得該拿幾炷香,結果熱心的義工給得多了,後來纔發現有下圖這樣的標示。

多次來訪都拿錯了香,不過我不算信徒,也就應個景感受一下敬拜關聖帝君的活動,應該沒關係吧?

行天宮的垃圾桶,裡面都是香客自行帶來的香袋。

當然,台北行天宮外有許多小販就在賣這樣的香袋,到此一遊,滿目喜氣的紅。

直到現在,我還搞不清楚下圖這拍到的東西是什麼……

兩個小型煙囪?

下圖是信徒們拿來拜拜的供品,從水果到乖乖,除了葷食以外什麼都有。

那些狀似白色乳房的圓錐狀糯米糰,上面放著龍眼或紅棗,多數是在台北行天宮外面一群小販兜售的主要貨品之一,只要台幣五十元就有三樣一小袋,還有一小把的麵線、一塊紅糖糕(或者是一份米菓)。

三是個好數目,也有吉祥和豐盛的寓意。

下圖是台北行天宮提供的書冊,除了行天宮自製的月刊,還有《明聖經》、《太上感應篇》、行事曆等,偶爾會有文藝訊息的資訊。

台北行天宮的免費書刊都頗有內容,有活動介紹,也有從《三國志》及《魏書》擷取的歷史資料,譬如《明聖經》還介紹黃巾之亂,講解關羽的戰術,也添加《孟子》、《大學》的名言,讀完一遍,個人覺得除了神怪傳說以外的內容,值得有空再瞧瞧。

推薦造訪此處的朋友,不要忘記去取這幾本闡揚儒家思想和道德追求的小冊,個人認為《明聖經》這本口袋書值得一覽(下圖右)。

就算沒有相關的道教信仰,《太上感應篇》這本口袋書也算是相當有意思的古文讀本,有注音和翻譯對照,是南宋李昌齡作注,對於研究道與儒的結合,亦或是傳說神怪,可以說算是入門的導讀。

下圖是台北行天宮特別標示的橫幅,許多介紹認為這些來自於關羽本人,稱之為「關聖帝君四句箴言」:「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這樣的「箴言」均可以在台北行天宮或行天宮刊行的各種讀物中發現。

事實上,關雲長是否講過這樣的話,個人不記得了,而能夠查到的資料,來自於清道光廿年庚子(西元一八四O年,完成於一八四二年壬寅)的泉州人蘇廷玉所立的石碑,為《覺世真經》(也稱為《關聖帝君覺世真經》)的其中一段「垂訓」碑刻:「做好人,說好话,讀好書,行好事。」

文字順序有些不同,但是其中的寓意很清晰,那就是勸人為善。

無論是怎樣的信仰,能夠讓人往「好」處積極發展,無論是待人處事,或者具備這樣的思維,那就是很好的。

台灣有不少泉州人後裔,明清時期對於崇敬關羽,可以說是一種人民的信仰需求,將儒家的道德準繩放在宗教信仰上,可以達到教化的目的。

望著數百腦門鑽動的景象,香火鼎盛的台北行天宮,說明的是最少六百多年以來的綿長信仰。

個人覺得擲茭也是一種有趣的活動,只見人們口中喃喃有詞,又跪又拜,於是在這個我母親告知「靈驗無比」的道教宮觀,我茫然地望著許多人在這桶中搜尋著那月牙狀的紅茭。

對個人而言,擲茭很有趣,那就像是一種遊戲,類似於卜卦或易算,正反之間有著0與1的機率問題。

怪的是,一度進行這種抽籤活動,另一位朋友找我前來也抽了一回,兩次都得著了「上吉」和「大吉」的籤,或許是由於我在默禱的過程中非常誠實懇切?

台北行天宮的籤筒,那些杉木籤被摸得油亮,許多人忙著抽籤,臉上都帶著一點緊張。

不知他們在求些什麼呢?

後來我跟元旦一同前來的這位女性朋友說:「我真的不是個虔誠的人,心中想的都是些褻瀆關羽的念頭。」

默禱的時候,我心想:「關聖帝君為什麼只讓人拜鮮花蔬果?保護兩位皇嫂暫居許昌的時候,這樣的男人沒有對美女抱有猥瑣的企圖,一輩子征伐殺人卻吃素、不近女色,是不是有點可惜?」

後來我告訴這位朋友,覺得自己真是個心態扭曲的女人,但不免對英雄人物有些無聊的幻想,認為關羽一輩子連個老婆也沒娶,也就一個義子關平,似乎有些悲哀?

按照歷史文件來看,關雲長沒有妻子,無論是陳壽《三國志》、范曄《後漢書》皆無記載,頂多是《三國志‧蜀書》原文說:「……圍呂布於下邳,關羽啟公,布使秦宜祿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啟於公。」(關羽幫曹操圍困呂布於下邳,曾屢次向曹操乞求能娶呂布下屬秦宜祿的妻子杜氏為妻,曹操答應了。下邳城快破了,關羽又多次跟曹操求娶杜氏​。)

下邳城池還沒攻打下來,關公那麼急著跟曹操討人家的老婆,是為什麼呢?

史書沒講清楚,古人寫得曖昧,大概可以確定的是:關雲長很喜歡這位杜氏,連人家還躲在城池裡面,就先忙著討要戰果,這是不是有點太急躁了?又怎麼不去想想曹操忙著打下邳,哪有精神跟關羽去計較一個已婚婦女,特別還是主要敵人手下的老婆?

可惜,這段歷史沒描述細節,故事在下邳被劉備和曹操打下之後,呂布手下秦宜祿投奔了袁術,拋棄了髮妻杜氏,關公想娶杜氏為妻,但曹操乾脆很快把這位美婦自己納入后宮,絕了關羽的心思之外,關公未能娶成老婆,或許也是促成了最後關羽跟曹操決裂的原因之一。

《三國志‧蜀書卷卅六‧關羽傳》的記載相當有意思,羅貫中《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並未取材,想必是為了保全關聖帝君的忠義英雄形象,因此無視於語焉不詳的《三國志》,可歷史上的關羽就這麼單身一輩子,就連拜祭關老爺都不得準備葷食,只能使用鮮花素果(吃素)。

明代民間傳說改編的《新編全相說唱足本花關索出身傳等四種》,特意添加了關羽的婚姻情節,《全像通俗三國志傳》的版本,和淮劇《關公辭曹》中,關羽有了妻室曹月娥,不過這些都是胡扯,曹月娥這位曹府婢女被曹操收為義女後,許配給關羽,兩人卻同床異夢,關公辭曹出走,曹月娥聞訊追趕並懇求同行,關羽不允,曹月娥拔劍自盡,算是一齣愛情倫理大悲劇。

明成化年間的說唱詞話《花關索傳》,關羽又有了另一名叫胡金定的妻子,說是桃園三結義,深怕打天下時妻兒會成為絆腳石,所以關羽和張飛約定相互殺死對方的妻兒,結果張飛到關家時心中不忍,放走了懷孕的胡金定,後來胡金定生下一子關索

《全像通俗三國志傳》還有關索荊州認父一段情節:「索入見關公,雙膝脆下,垂淚曰:『兒三四歲時,見父不在家,常問於母。母道父親自殺本處霸豪,逃難江湖,雁沓魚沉,不知何所。又值家貧,只依外父胡員外撫養長成,指教說父昔日在桃園結義,今聞在荊州,特來尋見。』關公遲疑不語。」

又有一段:「關公曰:『吾逃難時,妻小果有懷胎三個月。但此子即是吾兒,宜姓關,何姓花,名關索,吾故不敢遽認』。關索追憶:七歲時因迷路被一姓索的員外拾去,又送與一叫花岳的人學本領,因此兼三姓,取名花關索。關羽認下,夫妻因此團圓。」

個人覺得這些話本挺無聊的,明明關老爺子沒有老婆,硬要弄個花冠索出來,還有民間三套版本,思考正史《三國志》的一小段描述,似乎更符合個人的想像,一輩子為了個喜歡的女子杜氏獨身,這樣吃素的關聖帝君不是更令女性景仰麼?

民間杜撰情節,最有意思的在於錢靜方《小說叢考》一書的記載:「清康熙戊午(西元一六七八年,此年吳三桂稱帝並且病死,而且雍正帝正巧在年尾出生),解州守王朱旦浚井,得關公壙磚(墓碑),上刻公之祖考兩世諱字生卒甲子甚詳。」

此書並且敘述清朝這位王朱旦的發現,以及後者所錄下的《關侯祖墓碑記》,寫到關羽的妻子:「侯(關羽封漢壽亭侯)長娶胡氏,於靈帝光和元年(西元一七八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關平)。」

無論關羽的傳說如何,《三國志》那樣嚴謹的史書不太可能造假,曹操搶關公喜歡的女人也是可以採信的,至於後來關雲長有沒有老婆,妻子為曹月娥胡金定或某胡氏,不得不說以訛傳訛的穿鑿附會,也可能那墓碑如我在〈我所收藏的「青花瓷」專書和「仿品」、「臆造品」、「打眼」、「撿漏」解析〉所稱的「臆造品」。

為何我會如此判斷呢?

很簡單,其一是關平,此人在《三國志》便為關羽之子,《三國演義》這種標榜蜀漢為正統的故事書沒理由把關羽的親兒子弄成領養的。對吧?正史沒提到是否是親兒子,這是疑點一。

關羽生卒年為西元一六二至二二O年,假如他十六歲生兒子關平,那麼繼承關羽漢壽亭侯爵位的另一個兒子關興呢?關興是不是親兒子,關平、關興的娘是誰?

三國時代政局混亂,大人物邊打仗邊生兒子或領養流民為子,也是很正常的事,史書沒寫,但《關侯祖墓碑記》的資料呢?又是怎麼確定是正確的呢?迄今資料闕如。

《三國志》詳細記載建安廿四年(西元二一九年),蜀將關羽與魏國曹仁、吳國呂蒙交戰,關平隨關羽征討,後來被吳軍擊敗,他與父親關羽一同被俘,最後於十二月(西元二二O年)在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被孫權所斬,也有諸葛亮重用關興的文字資料,關羽二子關平、關興大抵都可以查得到,並非杜撰的人物。

再者,那個墓碑於何時設立?關羽死後?還是關平、關興死後?

三國時期距離清朝已經一千四百多年,畢竟清朝初年康雍乾年間最盛行文字獄,一般文人只能去參與金石考證之類的學術,那麼搞出什麼墓碑來寫一篇文章標榜自己的新發現,也不無可能。

其三,史書記錄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頭顱安葬於洛陽(萬曆年間建的祀祠場所關林,或關庄村關羽墓),孫權並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於當陽(湖北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冢),蜀漢政權則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這說明了:關羽的頭顱身軀都不在解州,衣冠也不在解州!

解州是關羽的故鄉山西運城解州(東漢河東解縣),後來建立了關帝廟(解州關帝廟),那麼哪有可能弄個空墓還特地安了墓碑在那兒?

個人認為只有三種可能:一是解州守王朱旦想藉由關羽墓碑打自己的知名度,順便可以向仰慕漢人學術的康熙帝討賞;還有一種原因,應該是關羽老家的後人懷念這位關聖帝君,或許套用了關平之母來立碑,但無法確認四人(關羽、關平、關興、關平的親媽胡氏)真實關係,畢竟為妾或娶妻這碼子事,正史除了帝王八卦外不太注重。

其三,裴松之引《蜀記》來注釋《三國志‧關羽傳》,以裴松之的嚴謹作注精神(他所注解的內容比《三國志》原文字數多三倍以上),那麼蜀漢滅亡後,當年曹魏將領龐德之子龐會殺盡關氏為父報仇,使得關羽一脈斷絕,也是可以確認的了。

那麼後世解州人在無可查考的情況下自己編出關羽一族的墓碑,弄個空墓來當祭拜的地點,不也相當合理?

無論如何,仰慕關聖帝君的信徒太多,我也不能如此意淫,將近一千八百年前的歷史,只有鮮花素果也說不清。

只是崇拜者想到的是關雲長重視國家、信義、勇猛、兄弟之情與文武兼備的個人特質,不免將之神格化,成為信奉的圭臬。

朋友來此抽了籤,那籤詩真的讓人有一種很奇特的感覺,當時她滿心惶惑,我想我們鮮花素果來拜祭了兩回,總該能抹去她當時的鬱悶。

想想,本人拿了兩張好籤,迄今也沒有什麼驚天動地、大吉大利的好消息出現啊?

二O一二年已經過去快要四分之三,我還忙著趕稿,手邊幾百萬字的一堆題材要寫,就連這樣一篇記述,光是整理照片就要花上兩三個小時的光陰。

人生苦短吶!

那天從中午耗到下午,也不知抽籤之後,是否命運能帶給我們屬於二O一二年的新希望,只是走出解籤處,我心中有些惶惑。

信仰的目的是什麼?

能不能不把關羽當成神,而只是視為一個有趣的歷史人物來看待?

望著門外,參拜關聖帝君的信徒是這麼多,數百張陌生的臉上,有著屬於他們的祈求和渴望。

我曾經和一位朋友前來,談到關羽對於下邳的一段情節,想起被負心反角秦宜祿拋棄的下堂妻杜氏,不免覺得關公的愛情有些淒涼,曹操奪人所好的手段又是那樣可恨。

只是這些來拜謁關雲長的芸芸眾生,無論是拿著衣物或帶著孩子來收驚的婆婆媽媽,還是滿心想中大獎的彩券愛好者,亦或是被生活壓榨得忘記明天該怎麼過的可憐人,大家來到此處,要跟那個一輩子無法得償所願的神像求些什麼呢?

姑且不論關平、關興的來處,也不問關羽在臨沮(今湖北襄樊市南漳縣)的頭顱與屍身被處理的去處,關公為了蜀漢奉獻一輩子,不說他娶不到想要的女子杜氏,也沒能讓自己的犧牲撐上多久的國運,蜀漢沒幾年滅亡,一切盡化塵土。

今日,當我來到此處,並且觀察關聖帝君的籤詩告知人們的去向,難免為了懷疑的論調,而要思索這個男人被掩蓋於歷史之中的秘密。

偶然發現那四句箴言也是好的:「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 

我讀了不少《三國志》的史料,我也從《明聖經》看出一些「好」的端倪,只是自己能否為關羽這個讓無數人崇敬的神格化代表人物,在這樣一篇文章裡面留下「好話」,彷彿真的有些困難度。

關公的正義形象,或許是信徒眼中另一種實現眾人願望的關聖帝君。

「好話」我可能說不得多少,「好事」可能自己做不了幾件,「好書」在個人書櫃裡面難以述說,只是如何做個「好人」,我想,大家心中皆有一把尺。

就像關羽當年在華容道放過曹操,帶領兩位嫂嫂逃難而無任何企圖,為了劉備的天下竭盡心力,也能夠揮動他的青龍偃月刀,騎著赤兔馬,威猛地領著自己的弟兄們在困頓中繼續衝鋒下去的那種動力吧。

這樣的好男兒,無論他有幾個兒女,或者是否曾有曹氏、胡氏這些那些女人,亦或心心念念一個敵將的老婆,那都是題外話了。

「好人」是一個人格值得尊敬的代表典型,也許不會帶給人們榮華富貴,卻可以留下史料之中許多的好榜樣。

(代ROSY貼)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sylovesyou&aid=6738175

 回應文章

江山改 : 七月七日夢醒時分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上馬石 下馬碑
2012/08/21 13:43
上馬石 :上馬之石, 房舍副屬設備, 亦可下馬,

下馬碑: 古聖旨,命令下馬之碑, 見於台南孔廟, 北京國子監, 陝西黃陵...

但內地多誤為下馬石,其實 兩者完全不同!


上馬石和下馬石呈「L」型(網路圖片)
舊時的大戶人家在四合院的大門前,通常設有兩塊大石頭,呈「L」型,看似一個兩級的石階,低的高約30厘米,高的約60厘米。

國子監街的一旁,樹立著一塊石碑,這是一塊對孔夫子敬仰的石碑。
http://www.epochtimes.com/b5/9/11/1/n2708367.htm

下馬石
景區:陝西黃帝陵
“下馬石”位於登陵神道旁,距離陵園約二百米,上書“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八個大字,最早為元泰定年間設立,現在人們所看到的是明嘉靖年間重立的。
http://www.51766.com/jingdian/1101825824.html

『孔子廟下馬碑』簡介 
台南孔廟又稱文廟,建於明永曆十九年(一六六五年,清康熙四年),是台灣最大最早的文廟,也是清末之前最高的官立學府,所以素有「全臺首學」的美稱。

孔廟下馬牌是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年)才奉旨設立的,立於孔廟門外左右。
花崗石碑額刻彤日祥雲紋飾,看起來尊崇威嚴。碑文採取滿、漢文字合璧的形式,陰刻凹入,填紅色油漆,相當醒目。
滿文在左,漢文在右。銘文的漢文是:「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滿文為:「bithe coohai hafasa cooha irgen i urse ubade jifi morin ci ebu」

只有台南孔子廟所立的下馬碑,三百二十年來保存得最為完整,毫髮無損,堪稱奇蹟。
筆者為了介紹這件很有意義的古蹟給本網站的讀者認識,十二月九日專程開車南下,把車停在碑旁,「下馬」拍了這兩張照片。 
http://homepage18.seed.net.tw/web@1/taipeimanchu/ebu.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