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12 00:07:34瀏覽6426|回應7|推薦84 | |
相信很多人在昨天都會寫相關的評論,畢竟熟悉這位舞者的網友並不在少數,只要對於台灣的知名編舞、舞者有所認識,大概都對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不會感到陌生。 很久以前買過一本她的自傳《Blood Memory》(血的記憶),這是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留給我最大的印象,不過書在很久以前讀過之後,僅記得描寫到她與海倫凱勒(Helen Adams Keller)的一段友誼,並且在我之前發表的<誰說聾啞人士無法成為音樂家?>提過書中內容。 看到Google以她的舞蹈來作為標誌,感覺依然形似而神不似,使用「置入性行銷」的入口網站,總是多了那麼點俗氣的商業味道。 今年正巧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逝世滿廿年,回憶起當時閱讀的感受,總是會拿她與鄧肯(Isadora Duncan)來對照,雖然兩人的際遇大不相同,但是對於舞蹈的熱情依然都使人感動。 記得看過一次專訪,主持人詢問年過「從心所欲」之年的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是否她的一生有任何遺憾,這位舞蹈大師只是笑著說:沒有。 「沒有遺憾」說來簡單,其實背後可能是許多不為人知的小故事。 節目中大曝這位舞者成名背後的心酸:她挨過打、遇過為了扮演公主而減肥的痛苦、為了跳舞不願結婚懷孕、跳得雙腳腳趾流血也屬尋常,成爲專業舞者之後,她甚至沒有時間談戀愛,除了舞蹈之外,可能這位女士的生活貌似無比單調,實際上卻是無限豐富的創作過程。 婚姻對女性來說,可能是很令人嚮往的,但一直沒有任何渴望走進婚姻的女子,大概在許多人的眼中有些奇特。 她也表示自己生活中充滿樂趣,譬如與化妝師之間的齟齬,內容可能是頗具幽默感的,曾有朋友說她「長成那樣,如此難畫」,她對此頗為無奈。 她和工作人員或學生每天的對話,就是不管會不會累得半死,都要激勵對方繼續堅持下去。 她跟任何人都能親密、輕鬆地對談,與海倫凱勒的友誼亦可見一斑,對於像雪球一樣砸到身上的各種傳聞,譬如她早年的私生活,往往選擇一笑而過。 她也說自己從不覺得跳得夠好了,因爲忙著想出新的舞步或搭配的動作,連逛街的時間都沒有。 年輕時期的廿世紀初,許多舞者都被老師打過,挨耳光、踹身上都有,小舞者在舞群之中的地位,就是要配合所有人,無法突出個人風格,也讓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覺得頗為失落。 她是個完美主義者,對於跳舞的態度有著屬於自己的堅持,工作的時候絕對認真,天天練習、避免眼高手低之類的標簽,更形容自己最大的特點是踏實努力。 看過她的書與幾次的專訪之後,感覺這位女舞者這一路走來,除了甘苦自知,最特別的就是她可以無視連串流言蜚語,並且在社會的大染缸持續做自己喜歡的編舞者,當一個百煉成精的舞蹈家。 名氣的背後,其實她也扛下了巨大的壓力,付出了不少艱辛的過去,譬如未成名之前要忍受孤獨,成名之後依然堅持創新,這是非常難得的特質。 上圖是她和舞者Bertram Ross的共舞,為Martha Graham在一九六一年的檔案劇照,引用自維基百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3/Martha_Graham_and_Bertram_Ross.jpg 在這圈子成為資深舞者之後,浸潤多時使得她看穿了投身舞蹈需要付出的代價,好比節食與不婚主義,年紀大了之後,還得關注觀眾是否能接受她的舞蹈……具體的創意總是為此要不斷進行革新。 年輕時期留下的小小陰影,後來卻都成為一種鞭策,讓自己強大起來的信念,使得這位舞者在默默耕耘、咬牙前行之後,從追尋古希臘、波斯等歷史神話與傳說中,獲得了更多的啓發。 受了不少苦是必然的——她必須把每一支舞練到熟稔、手指與肢體的動作也反覆練習,爲了節省每天需要花的一點閱讀時間來跳舞,她必須睡在練舞間的小桌前,以便可以在找到最新的靈感之後,可以馬上站起來練習。 有一次一個不小心,她小腳指的指甲翻了起來,跳舞之中自己沒有發現,後來卻發現滿地板的血漬……這些看著讓人心生崇敬的故事,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還有好多好多,所以她的自傳會取名為《Blood Memory》(血的記憶),這是許多人所無法想像的跳舞生涯。 從小到大,她的性子直來直往,盡量把最真實的一面呈現給觀眾看,也不願意虛偽造作,只想自由自在去發展創作,不受任何約束地跳舞。 這樣的生活樂趣,其實旁人認為可能是苦中作樂,對她而言卻是成為習慣的一種熱愛,畢竟站在別人的角度看人生,有時候自己的一句無心之言或舉動,往往會讓對方感覺到言外之意。 成名的代價,即便看來辛勞而漫長,其實她並不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而希望讓更多的人可以擁有同樣的熱情,至少在生命之中能夠傾盡所有來付出這般的心力。 或許在這一天,人們對她的關注度陡然提高了,卻很難發現一位偉大舞者的勤勞與創新,正是她最值得佩服之處。 其實個人相當欣賞這樣的人物,我這幾年也沒給自己放過假,通常一年的工作都能排到年底,仍舊還在計畫未來的許多排程。 說累也其實很累,就像在這裡發表文章,每天打字數千,說不累也成為習慣。 只要專心就會忘了睡覺、忘了辛苦,不覺得這樣的付出都化為流水,有時我也沒想過度假,而會思考睡覺的時間,是否連夢中都能引發更多的靈感。 不是父母有意從小培養自己,而是自己擁有一種夢想,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進入舞蹈界當初純屬無奈,但是這樣的興趣及愛好,最後能夠靜心學下去,無心插柳的一條路,一直走到最後看似順理成章,其實那些苦與樂更值得記憶。 我總是告訴自己要努力,有機會就寫一些生活小故事,其實算是一種對於現實的補償心理,生活中太多的誘惑和無奈,有時回想起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跳得雙腿疼痛、滿地血腳印的描述,第一個反應就是走紅沒有捷徑,只有斷然付出的決心。 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始終相信憑藉自己真正努力來的東西纔比較踏實,我也如此覺得,所以更願意相信自己同樣具有一些能力。 如果做任何事情有捷徑的話,我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得每天寫個幾千字了,而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也不需要跳一輩子的舞了,很多人的努力依然會白費,但世上沒有人的成功是偶然的。 成長的煩惱,就是人老得太快,這是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的痛苦,同樣也屬於我的鬱悶,有時不免以解嘲的方式來帶過其中的心酸,只有在母親的面前,我可以覺得自己依然不老。 難道一個人的生命中就只有同樣的結局麼? 我總是忘不了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大笑地談論她的單身之道,她真的與許多男性都只是好朋友,跳舞時也沒有入戲太深的困惑,到了卅多歲、男未婚女未嫁時,任何的可能性就是沒有可能,因為她曾經很抱歉地對一個仰慕自己的男性說:如果你在乎年齡而非我的舞蹈,那就別跟我說話了。 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有上進心,有自己的事業,有屬於人生的一份責任感,這些條件都是自己必備的,在別人眼中她可能有點朦朧感,對我卻猶如一些啟發。 寫作這段回憶時,我打字的雙手都在顫抖,很忐忑……就像粉絲見到偶像,不過那是屬於過去的一些印象了。 在此寫得津津樂道,其實心底也有些悲哀感,距離最後一回讀她的自傳已經很久了,我其實很想回顧許多往事,無奈像這樣的工作強度,留下這段幾千字的記錄,似乎已經是揮別昨日的方法。 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踏著鮮血一路走來的情景,就算在多年以後回想起來,不知是否有人會如我這般感到戰慄而激動? 最後補上《Blood Memory》這本自傳的照片,此書描述了她的一生思想與早年辛酸,非常值得一看再看。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