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27 07:28:47瀏覽8203|回應10|推薦84 | |
其實這篇文章早在三月九日就想貼出來了,只是最近能寫的題材太多,所以按照自己的「排程」,就遲至今日來發表。 在平淡的生活中,往往會使人覺得迷惘,甚至是對生命本身產生懷疑:究竟我能做些什麼?我的存在有何意義?是不是上天對每個人都不太公平? 由於慾望是如此難以滿足,心底的黑暗又是那麼深沉,每當需要緩和的時刻,我就會點入這則影片,然後連續看上三遍,不確定這是哪位編劇寫的腳本,故事背景及音樂本身都能感動自己。 每個人都有「閃亮」(Shine)的時刻:從一則廣告看人生,也就如此簡單。 影片引用自:http://www.youtube.com/watch?v=Um9KsrH377A 這是兩年以來最讓我感動的一則廣告,做出積極努力的少女,在她人生的舞台上「閃亮」(Shine)了。 廣告講述一個少女為了理想而奮鬥的故事,如影片的內容,少女學習小提琴,背景音樂採用的是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的Canon in D Major,這首《D大調卡農與吉格》(德語:Kanon und Gigue in D-Dur für drei Violinen und Basso Continuo),也稱《約翰•帕海貝爾卡農》(Pachelbel's Canon),是德國作曲家帕海貝爾最著名的作品。 由於是最著名的卡農樂曲,有時也常以《卡農》代稱,實際上《卡農》(Canon)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 提琴之類的樂器,我是大外行,比較熟的是幾位知名的演奏家,過去曾經買過幾張CD也參與過幾場音樂獨奏會,對於這方面的認識粗淺,只能簡略說點感想。 《卡農》字面上是「輪唱」的意思,《吉格》(Gigue)則是舞曲,這首背景音樂的《D大調卡農》作於十七世紀末,是歐洲巴洛克時期的室內樂名作,最少需要三名小提琴手來演奏,即便影片「誇張」化了,單人演奏無法表現出這樣震撼的味道,但是主題依然讓人難忘。 這樣的樂曲曾被改編為多種不同版本,往往是許多樂器組合協奏,現在偶爾會在餐廳或電視中聽見,卻很少人會曉得它的出處。 就如同這樣的廣告,看到最後纔會曉得是「潘婷」(Pantene)的泰國版本,然而從四分多鐘的短暫主題中,聆聽音樂演奏的同時,震撼人心的卻是那股充滿「希望」與「夢想」的味道,也具備了公益的意義。 (一)是否自己真的對現實無能為力? 影片中的少女,是一位聾啞人士,她在學校擔任鋼琴的伴奏,受到另一位女同學的輕蔑與霸凌,而在這個冷漠及自私蔓延的時代,如此的悲劇屢見不鮮。 讓人又憤又怒的現實生活,對於一個喑啞人士而言,如同街頭表演藝人一樣,人們可能視而不見地走過,或者偶爾駐足聆聽,能夠相互理解或體諒的情況真的很少。 故事中的少女遇見了一位中年大叔,兩人惺惺相惜,在街頭討生活還遇上了惡徒,受傷的大叔和啜泣的少女,地點像是在醫院,所以當故事轉往比賽,在觀眾打瞌睡的競技中,拿著破爛小提琴的少女戲劇化地出現並開始演奏,到最後場中的觀眾與評審們都張開了嘴、驚嘆於少女的演出時,我也傻在了當場。 可以說,無論是誰看過了這樣的廣告,大概都會有類似的反應,除了回顧帕海貝爾(Pachelbel Pachebel)的《卡農D大調》小提琴曲之外,也會引發一些思考:是否自己曾經有過那樣狂熱的時刻,可以全力投入一種信仰般的夢想? 說起來容易,但是在人們的生活之中,無論是「天分」的限制或「才華」的難以發掘,我所能想到的就是自己曾經站在舞台上的時刻,那種興奮與面對競爭的自信。 縱然工作是如此忙碌而緊繃,現實又是這般艱苦又無奈,一位聾啞少女的成功故事依然能感動人心,並且引發一些美好的回憶與自我期許。 (二)該如何開發自己的潛能? 這個答案很簡單,喜歡什麼就去做,行動是唯一的準則,再沒有其他的了。 在我最煩惱的時刻,就會回頭看看這則廣告,想想自己可以做些什麼,然後開始條列每個月的閒暇排程:要做手工、寫小說、貼部落格、上圖書館、計畫下一場旅遊…… 每一天都是無法貪戀假期的日子,我仍舊睡得更少、煩惱也更多,有點空閒的時刻只剩下星期六的下午,會對著做麵包機和廚房開始期待:或許可以有些什麼不同的口腹享受?然後就會拿出影印的部落格食譜,進行點心或家常菜的個人試驗…… 我還打算去尋找帕海貝爾的其他音樂CD,網路的資訊太少了,那樣的音樂氣氛浸淫之下,似乎心情也能變得開朗一些,畢竟在每個眼淚不自覺滾落的時刻,有些事物依然是如此美好,就像永恆的音樂能夠在演奏者的詮釋中不朽…… 無論如何,誰都不是那個有錢的彈鋼琴少女,也沒有喑啞少女可以在小提琴演奏上的造詣,那麼,似乎自己能夠做的就是尋找一些填滿日常的事物,除了可以美化視野,也能夠獲得一些小小的感動:原來自己還是有能力去做些什麼的。 (三)廣告效應 以現今播出節目大約占有30-40%的廣告量而言,電視節目已經讓人難以忍受每天的特定「置入性行銷」,商業活動所操控的是觀眾們的購買意圖,所以會極盡加油添醋的本事,就是要讓顧客上門。 然而,這樣一則廣告打破了上述的規則,四分多鐘的短暫內容,就像是述說了一個美麗的故事。 影片演出的聾啞少女名叫Baifern Pimchanok,是泰國相當有名的新生代女明星,即便一個人無法演奏《卡農D大調》,拍攝之中的指法也有些微破綻,顯示演員其實並不會拉小提琴;潘婷洗髮精大概彈鋼琴的富家少女沒有使用,而聾啞的小提琴平民少女很明顯用過了,這顯示此品牌想塑造親切平價的形象;在長髮飄揚、音韻悠揚的「閃亮」(shine)時刻,現實的連串分析真的會破壞無限美好的情境。 我是一個理智的觀眾,對於潘婷(Pantene)沒有什麼印象,卻覺得這樣的廣告做得真好,正面意義相當好,也細膩表現出一些喑啞人士的困境:從影片中,可以看到彈鋼琴的富家女孩往往對殘障少女大吼大叫,聾啞者可以經由閱讀唇語來判斷對話內容,即使自身無法開口發音,還是透露了一些端倪。 商業廣告隨處可見,中間有許多的動機摻雜其間,大概也不會有人喜歡節目播出時夾雜的廣告內容,但這樣的影片明顯是個例外。 猶記得潘婷(Pantene)有一句slogan「Reveal the good thing in you(顯露你的優點)」,就像是廣告中的少女在舞台上演奏小提琴,那飄散飛起的髮絲,表現出她的認真與全力以赴的姿態,而在結束的同時,在風中狂舞的秀髮全都恢復原狀,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許多年前曾經看過張曼玉的一段廣告口白:「柔柔亮亮,閃閃動人」。 廣告在訴求的就是產品的本質,以及強化在觀眾心中的品牌地位,所以影片最後有那句「You can shine。」 無論會不會在人生的舞台上「發光」發熱,每個人或許都具備那樣的「閃亮」特質,這是廣告撰寫人的出發點,也將這樣的劇本延伸到廣告之內。 「創意」是了不起的,能夠表現出一種訴求,也可以抒發心中的期盼,所以人生破碎的少女可以藉由小提琴找到另一種出路,擁有健康身體與財富的少女無法藉由鋼琴技巧獲得全場的歡呼與掌聲。 「閃亮」(shine)這個詞真的選得很好,人們都需要屬於自己的舞台,或許現實中有相當的困難,不過廣告述說了這樣的勵志故事,既然殘障少女也能有夢想,我們這些健全的普通人又怎麼辦不到呢? (四)我所知道的作曲家:帕海貝爾 或許廣告與美少女的演出,都可以讓整體加分,但是背景音樂的強烈震撼,絕對沒有人會否認。 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生於一六五三年九月一日,於一七O六年三月三日,這位德國作曲家、管風琴家,先後擔任過管風琴師的職位,後來奉獻於宗教信仰,投身於路德教派。 圖片引用自維基百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0/Pachelbel.jpg 在西洋音樂史上,帕海貝爾經常被人忽略,他的作品曾對巴哈產生相當的影響,巴哈的哥哥也曾在他門下學習,可以說是浪漫主義的前驅者。 帕海貝爾的一生寫了很多的教會音樂,擔任許多教堂的風琴師,《D大調卡農與吉格》就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主要由三名小提琴手來合奏。 帕海貝爾曾經長期在艾森納赫(Eisenach)擔任宮廷管風琴師,他的管風琴技術得以發揮便是在這個階段,同時發表不少重要的管風琴作品,奠立了巴洛克後期管風琴名家的聲望。 此地也是巴哈的故鄉,所以帕海貝爾與巴哈的父親熟識,還當了巴哈姐姐的教父,也負責教巴哈的哥哥音樂,巴哈的作曲後來受到其兄的指導,所以肯定讓巴哈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比較巧的就是格主早年去過當地,拍到了下面這張照片,不過背景不是帕海貝爾,而是他曾任職的教會。 這張照片拍攝於十幾年前,說來真有趣,當年的自助旅遊,現在卻是對照影片與回憶的時刻;或許在那樣的時間點上,自己也曾有些「閃亮」,在異國一個人遊覽的歲月,說來也是充滿了美妙的巧合。 回顧《D大調卡農》,曾經無數次在旅途中聽見,那時不解其意,原本只是無數次想要探索屬於巴洛克時代的精神,後來發現這樣的旋律還是會在現實生活中依次出現,給人綿延不斷的感覺:生命就是一次次的旅遊,旅遊也會跟著回憶持續輪迴。 聆聽《D大調卡農》的時刻,我不僅想起了自己那些「閃亮的時刻」,又忍不住懷想帕海貝爾的人生,以及影片裡那個站在台下發傻的彈鋼琴少女。 在我們遺忘的瞬間,夢想消失了。 在我們羨慕與嫉妒的時刻,希望消失了。 反之,這就是一段廣告帶給我的啟示:漫長的人生中,可嘆的不是宿命,殘缺的不是肉體,只有靈魂的感動與哲學性的回顧,永不歇止。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