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管中閔:東協FTA應與ECFA同步談判
2009/12/12 11:16:13瀏覽1226|回應1|推薦13

匯率、通膨、減碳、ECFA是當前企業四大議題,中國政府正積極規劃新的「十二五」計畫,亦將牽動台灣企業佈局,本報專訪了中央研究院院士管中閔就人民幣匯率、中國通膨威脅與因應、大陸產業發展趨勢與ECFA對台灣產業發展的影響等問題作深入解析。管中閔認為,兩岸產業價值鏈將重新組合,這是台灣企業的機會。政府應立即開始與東南亞國協進行FTA談判,與大陸聯手和東協國家合作共同發展經濟、繁榮當地並創造台灣關鍵技術與零組件的市場。

 

以下是訪談摘要:

短期將維持寬鬆政策

:中國大陸外匯持續大幅增加,人民幣匯率再度成為議題,美國與歐盟都施壓要求人民幣升值,您看未來趨勢如何

答:長期來看一定升值,但是沒有辦法估計時點。中國政府對於貨幣政策擁有很大的操控權,不管歐美如何施壓,人民銀行一定會選擇他認為適當的時機來作升值的動作。全世界經濟在萎縮,中國經濟體反倒持續擴張,出口增加,外匯累積,長期來看,中國沒有任何理由不升值。不過我認為中國政府現在不會行動,而會在一個時點上作無預警的大調整。本來我認為大陸經濟很穩定,但從幾個經濟訊號顯示,其實中國有很多我們沒有發現的問題。中國救市和擴大公共投資政策到現在還不願意退場,表示目前中國還不敢貿然把經濟規模收縮下來,所以我判斷中國經濟體質目前還很脆弱。中國一方面還要救市、擴大需求,升值就抵銷他的效果了,所以目前暫時不會這麼快有動作。

經濟政策將適時緊縮

如果說短期內人民幣不做調整的話,熱錢不斷湧入,泡沫逐漸擴大,中國政府還要維持寬鬆政策,未來對經濟會有什麼影響?

答:中國會繼續維持表面上的繁榮,我們會看到新的地王不斷出現,股市再創新高等等,這都是虛假的表象,中國會等待適當時機開始收縮。大陸這一批財經官僚非常成熟,完全了解他們的政策會有多大的衝擊。固然目前胡宣布寬鬆政策會持續,救市和擴大公共投資不退場,但一定會在適當時機開始收縮。中國在什麼時機、用什麼方式我不能預測,但我認為他們會很謹慎的在適當時機收縮經濟規模,不會允許經濟泡沫化。大陸對通貨膨脹是嚐過苦頭的,1949年國民黨敗退前法幣崩潰的歷史經驗,使他們對於經濟政策非常謹慎。

貨幣工具強而有效

:中國對內有通貨膨脹壓力,美國又希望全球經濟再平衡」,在內外壓力下,有哪些工具可以調控?

答:美國與世界各地還有很多的潛在危機沒有出來,杜拜只是其中一個。也許過個一年半載,當美國更多的總體經濟指標顯示,經濟已經轉趨穩定,我相信那就是中國經濟開始收縮的時機。大陸由於是中央控制,所以可使用的貨幣與財政工具強而有效,例如利率來說,相較其他國家的調整空間還很大。又例如緩執行一些地方建設,立刻就能綁住資金。

通膨壓力尚可承受

:中國以政府力量擴充經濟,已造成社會衝擊,例如國有企業擴充、民間萎縮的「國進民退」現象,加上通貨膨脹的問題。最近流行的電視劇「蝸居」,呈現小市民生活的困難,許多日用品甚至比台北還貴,您的觀察為何?

答:經濟一定影響社會,這是一個長久而持續的問題,目前中國政府似乎無法顧及到這一個層面。從政治體制來看,中國選領導隊伍就如同華爾街選CEO一樣,在乎的是業績。所以從中央到地方,都認為不出亂子、維持帳面繁榮是首要的目標。縱使現在有一些民怨,但我相信目前都還是在可承受的水準之內。過去這些年,中國人民所得增長的速度還是比較快的,2000年之後公務員就大幅調薪好幾次,反映出人民所得增加的幅度,可以消化一部分通貨膨脹的問題。中國政府希望能維持經濟持續穩定成長,在適當的時候,讓泡沫緩緩的洩下來,不要一夜垮掉,當然其中的拿捏是很不容易的。

 

內陸與新產業是經濟推手

:從大陸的經濟規劃看來,持續寬鬆是一個既定政策,您對大陸未來中期經濟發展的觀察?

答:大陸目前是一個關鍵時期,目前的「十二五」規劃已逐漸從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重點經濟區域作為主要拉抬力量,開始轉為往內陸發展。我認為武漢只會成為沿海經濟區與西部的轉運點,而成、渝一帶,由於本身的規模和封閉性,將會是未來西部地區的經濟重點。

另外就是新興產業的發展,包括新能源、文創、生化產業等,都是未來帶動新經濟的力量。技術不會自動變成產業,創意也不會自動變成文創產業。產業的形成,是要能夠在一定規模之下,利用低廉成本大量複製。擴大內需自然會在物流分配、行銷等方面,創造許多潛在商機。大陸靠計畫指導產業方向,胡錦濤已經明確指出,要把「應對氣候變遷納入社會經濟的規劃」,「十一五」中有關節能減排部份,恰好是執行成效最差的,因此新興能源是未來台灣產業很重要的切入點。

兩岸產業應重視分工

兩岸經貿關係越來越密切,明年簽署ECFA後,您認為兩岸產業鏈會如何重整?

答:我希望台灣製造業能掌握上下游的分工。當大陸的內需開始發展,一定要有部分中間產品可以從台灣提供,才不會造成產業鏈完全外移大陸。台灣一定要掌握大陸產業的方向,早點確定台灣要進入產業鏈中的哪一塊。未來產業發展要有新的模式,不像再採取過去只知轉移大陸設廠的單純策略。未來兩岸的產業要分工,大陸市場擴大,台灣也能分配利益,簽ECFA的核心精神必須要注重這個部分。我們應該規劃特別的經濟區,其中有一些特許規章和措施專門用來對應海西經濟區。

如何找到新的經營模式,政府跟企業界都有責任。現在大陸跟台灣彼長我消,幾乎是個零和遊戲,應該要達到一定程度的分工。好比中國要發展汽車產業,某些關鍵零組件或裝配交給我們來作,雙方的優勢可以互補,這都是有可能的。

貨幣政策將適時調整

問:從全球金融海嘯發生以來,人民幣一直緊盯美元走勢。美元走貶,所以人民幣也一路走貶,與中國經貿關係密切的亞太國家如台灣、南韓、東南亞諸國有哪些連帶影響?

答:人民幣一路下探,會威脅一些東亞、東南亞等新興工業國的貿易獲利。南韓的應對方法就是貶的更多,藉此維持南韓在美國市場的穩定。以現在中國急於在亞洲扮演老大哥地位的情勢來看,東南亞國家對中國的發聲,可能比美國施壓更有效果。中國等到能確保經濟情勢的穩定後,一定會開始調整貨幣政策,不可能永遠以鄰為壑,否則會違背中國在亞洲想扮演老大哥地位的立場。

擴大內需取代外銷

:西方報導指稱「中國在貼補世界」,在美國銷售的產品甚至比大陸國內還便宜,靠內銷價格的拉高來維持外銷的競爭力。您的看法如何?

答:我一點都不驚訝,台灣自己製造的筆電、PC,在本地賣的也比美國貴。新興國家利用價格優勢,刺激出口來拉動經濟、創造外匯是無可厚非的。只是大陸是個大國,不該跟台灣、越南、泰國、新加坡這些新興小國一樣藉此拉動外銷,長期來看確實有必要調整。中國擴大內需不只是應對金融風暴,而是整個經濟戰略結構轉型的必然步驟,擁有13億人口,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還靠出口賺別人的錢,是不合理的,就連出口大國日本,內需都遠遠大過出口,德國出口是比內需多,但跟中國的規模來講,相對還是小國。在下一個階段大陸要有好的發展,絕對要從外需的拉動變成以內需為主。在未來,中國一旦開始發展內需,新能源、汽車、手機等產業,中國都可以自定規格,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的發言力量,不須看外國的臉色。

市場自由帶動民間消費

:在從外銷轉為內需的狀況下,有哪些經濟政策是大陸應該導入的?

答:譬如家電下鄉,可以擴大民間的需求。目前中國為了要控制貨幣數量,對於民間信貸管制非常嚴格,未來也可能在民間的短期、小額信貸上放鬆,來增加民間需求。對節能汽車的補貼,也具有引導內需的作用,另外如果規定某區如果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全部都要裝太陽能光電設備、強制使用電動車等行政手段,相關產業就可以發展起來。目前大陸服務業還不夠蓬勃,等到大陸人均提高以後,自然會創造出各種服務、消費的需求。大陸目前的經濟發展主要靠出口和政府支出公共建設,一般民眾還沒有開始主動消費。即使大陸現在是一個控制力非常強的國家,等到將來商業活動更具彈性,允許更多貸款、市場力量更加自由,更多潛在的民間消費力量就會自然湧現,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天災頻仍是潛在隱憂

大陸潛有哪些潛在的問題需要預為因應?

答:自然環境的破壞,不是三、五年可以解決的問題,過去50年嚴重破壞的生態環境是無可逆轉的,長江大壩也造成無法挽回的生態破壞。過去百年難見的大雪災、暴雨等自然災害將會更頻繁的出現,這會在短期之內製造出更強烈的通貨膨脹,引起社會的不安。如果這個時點正好中國政府執行某些經濟緊縮政策,會造成連鎖反應,造成非常嚴重的問題。

美國無降低國債誠意

:美國正在追求世界經濟的「再平衡」,中國扮演關鍵角色。您對中美長期經濟互動的看法,能否達到「再平衡」的目標?中美經濟情勢的消長,對全世界其他國家又有怎樣的影響?

答:一般人認為中國應該界低儲蓄,美國應該減少債務。世界各國都要求人民幣升值,不過誰給美國壓力?美國不願意在應對氣候變遷上做更多的努力,還要增兵阿富汗、新的救房市計畫、健保政策……我看不出美國有想要在短期內把債務減少的政策和誠意,如果想要「再平衡」,美國本身也應該要調整。

美國是一個被寵壞的孩子,期望全世界幫他解決債務的問題,自己不願意改變。大陸為了保住老大哥的地位和面子,喜歡打腫臉衝胖子,一口答應減排要減少40%,簡直難以達成。不過以大陸的政治體制,領導說的話就是政策,再加上很多地區尚未開發,將來新造鎮全部使用太陽能、大眾運輸只能使用電動車,倒只有中國有可能做的到,也是台灣未來在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一個機會。

美國已不若當年,經濟會持續萎縮而產生缺口,為了競逐這空缺的市場,將造成新興工業國家彼此間相當緊張的競爭關係。韓國內需比台灣大,有技術可以定價,有品牌、通路,碰到危機可以作存貨調整,韓國擁有台灣沒有的優勢,這也可以解釋為何金融危機以來,台灣在美國、東南亞市場遭受到更大的損失。

東南亞FTA談判迫在眉睫

:過去60年來台灣主要靠美國市場帶動經濟成長,未來台灣顯然要更積極的進入大陸市場,來彌補美國的缺口?

答:近年來,台灣跟大陸經濟交流比較密切。不過除了大陸,我們還要密切注意東南亞國協的成長。從數據來看,東南亞國協各國將會像過去80到90年代的大陸一樣飛速成長,絕對不能輕看。過去我們定義東南亞是生產基地,未來台灣將會跟東南亞各國成為夥伴式的合作關係,而不是去那裡當老闆。台灣對外出口比例除了大陸之外,唯一有擴張的就是東南亞國協。將來台灣若要彌補美國市場的缺口,除了靠大陸,還必須要從東南亞國協著手。東南亞國協過去被視為最貧窮的幾個國家,這兩年的GDP都高達二位數的成長。台灣除了跟大陸簽ECFA,更應該跟東南亞國協同時進行FTA談判。台灣從馬政府執政到現在研擬ECFA都快兩年了還沒簽成,那麼東南亞跟台灣歧異和矛盾更多,更不該等簽完ECFA再來談,這是一個很急迫的問題,應該要對政府施加更多壓力,同時進行對東南亞的貿易談判,一個有效能的政府不應該「什麼都沒準備好」。

產業未來新合作模式

我目前在思考台灣產業未來的新合作模式:台灣是否能跟大陸或東南亞國家建立一種主動的夥伴關係?譬如共同在柬埔寨設立工業區,提供他們Know-How,利潤共同分享,但能保持關鍵技術或零組件由台灣獨占,建立出不受日後市場競爭影響,長期維持獨占關鍵技術的安全機制,類似日本跟其他國家的合作模式?總體數據來看,2000年之後,台灣製造業竟然沒有萎縮下來,可見台灣跟大陸的產業合作,似乎已經達到某種程度的平衡。在未來,兩岸邁向新的合作階段以後,台灣的產業可望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戎撫天訪問  呂紹瑋整理)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ng3827&aid=3581312

 回應文章

吳育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可否多請專家學者談ECFA對台灣人民的影響?
2009/12/12 22:59

愚意以為,台灣產業界固然關切簽訂ECFA帶來的影響,民眾也一定很想知道對大家、對台灣的未來有什麼影響,請專家學者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說,必可使民眾更瞭解 ECFA的內涵,這應是建立台灣共識的重要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