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0/19 12:19:41瀏覽1093|回應3|推薦13 | |
台灣政黨再次輪替後,兩岸經濟性議題協商進展相對順利。不過,最近由於發生達賴訪台及熱比婭事件,顯示兩岸關係雖然平順,但依然存有相互信賴不足問題。兩岸政治氛圍似乎也產生了微妙變化,包括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在內,許多聲音主張兩岸應盡速進入政治性議題協商新階段,美國官員亦主張,兩岸可先就信心建立機制問題進行談判。 兩岸政治談判,台灣準備好了嗎?旺報特別邀請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 認兩岸交流太快的居多 戎:目前兩岸交流速度,有人嫌太慢,有人擔心太快,到底該怎麼看? 洪:陸委會長期民調顯示,2008年3月總統大選前,人民覺得兩岸交流太慢的占35.2%,到2009年9月僅剩12.4%。相對的,2008年3月覺得兩岸交流太快的有18.6%,到今年9月,有33.1%認為交流進展太快。交叉比對發現,覺得交流太快的民眾,明顯超過覺得太慢的。企業利益與社會利益存有落差,是另一個值得觀察的指標。從過去幾年台灣經濟變動觀察,總體企業及上市櫃公司的獲利確實逐年提升,但勞動者薪資所得卻停滯或逐年下滑,這是不是兩岸經濟交流造成的影響? 從陸委會的民調來看,我們又發現,41%私部門的勞工階級覺得兩岸交流太快,占比最高。另外學生也擔憂未來的就業市場,認為兩岸交流太快的占37.9%居次高,再來是私部門的管理階層與技術人員占36.3%,農林漁牧業占35.2%,這些都是比平均值要高的。而低於平均值的是軍公教人員,占22.4%。從數字來看,民意感受到的是走得太快了。 再舉一個例子,2009年7月開放陸資來台,現在發現陸資的興趣並非直接投資(FDI),而是併購投資與財務投資,其影響不可謂不深。台商去大陸是直接投資,把技術跟生產方式都帶過去。陸資投資方式只會帶動股市、房市上漲,又是哪一個階層獲利呢?有接近4成的人覺得兩岸交流太快,不是沒有原因的。 民眾在意的是執行效率 張:相較民進黨政府時期,主張兩岸關係進展速度比較快的民意確實上升中,我們可以分析原因與影響。過去一年多兩岸對話由單向變成雙向,間接轉變成直接,局部走向全面,從民眾的角度來看,確實感覺到兩岸交流的速度變快。政府的觀點認為,許多事情過去該做未做,現在只是補課。但民眾對於開放後的的效益並無切身感受,所以民眾感到憂慮。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使得過去一年的民意調查產生兩種反應,詢問要不要開放、贊不贊成開放,民眾支持度比較高;但對於開放的滿意度,實施的效率等,支持度比較低。事實上兩岸交流的快慢並非首要議題,政策執行效率才是關鍵。在失業率與GDP有效提升前,民眾對一波又一波兩岸關係開放的憂慮,會對政府形成潛在壓力。 陳:民調趨勢是會變的,現在民眾覺得兩岸交流太快,若明年年底還沒辦法簽ECFA,民眾就會覺得太慢了。基本上大陸處理兩岸關係態度是被動而謹慎的,無論從投資額度、觀光客來台人數、班機航班數量觀察都是這樣。大家都說兩岸互信已增加,但我認為目前很多都還是政治喊話階段。ECFA的簽訂大陸也會非常謹慎,早期收獲清單範圍不會太大,大部分會留待將來繼續談。 藍綠應由政黨協商溝通 戎:從達賴與熱比婭事件來看,台灣看起來似乎在往「雙城記」的方向發展,對於兩岸政策我們內部有沒有可能形成共識? 洪:兩岸議題上,台灣是有分歧意見存在。60年的分隔,也需要給歷史一點時間。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政府處理兩岸議題一定要以維護國家主權與增進人民福祉為最高指導原則,並接受民意與國會的監督。 台灣最多數人的價值是什麼?就是維繫台灣的生存與發展、維繫台灣的主流價值:民主、自由、法治、文明。藍綠差異基本上不大,但會發生這麼大分歧,主要是政治的操作。台灣內部要建立更多的互信,對稱的資訊與透明的溝通是必要的,國會與政黨都是溝通平台。當藍綠間對大陸政策有爭議時,應該透過政黨協商委員會進行必要的溝通。兩岸進行ECFA、MOU協商或江陳會,應當由執政黨主席主動告知在野政黨會談內容,立法院多數黨黨鞭也要與少數黨黨鞭溝通。 和平有共識統一沒交集 張:從達賴和熱比婭事件可看出,兩岸和平發展的基本架構並沒有改變,但是擱置爭議的政治氛圍確實已產生若干不利的變化。目前北京對台政策重心是突破政治僵局,全力推展兩岸政治關係進展,包括解除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立和平發展的框架和機制,以最終達成和平統一,其步驟、戰略、願景、最終目標清清楚楚。台北在推動兩岸關係上,卻看不到最終戰略目標。 簡單地說,兩岸對和平發展有共識,但對和平統一完全沒有交集;對九二共識作為兩岸復談的基礎有共識,對一中的表述沒有交集。台北對北京的期待是經貿現實利益,北京對台北的期待是政治氛圍和政治利益。所以理論上台北若不能滿足北京的政治期待,北京在經貿上就難持續滿足台北的需求,若台北滿足了北京政治上的期待,藍綠內部的分歧就會擴大。馬政府面對的就是這樣的兩難局面。 執政黨有責任尋求共識 台灣是一個多元社會,不需要過分強調整合,但是朝野透過互動建立共識卻有其必要性,擁有權力的執政黨,應當承擔較多建立共識的責任。未來兩岸關係協商會越來越深化,涉及的層面也會越來越廣泛,一個分裂、藍綠對抗的台灣在兩岸關係上很難有大幅進展。 陳:達賴與熱比婭事件已影響兩岸和朝野政黨的互信關係。陳菊舉辦世運前赴大陸溝通,國民黨並未反對或攔阻,但陳菊在台北辦聽奧前邀訪達賴,卻對聽奧的進行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國民黨自有解讀。幾個月前,藍軍學者曾對大陸信誓旦旦保證達賴不會來台,結果信譽破產。你說台灣有內政壓力,大陸也會有內政考量。大陸很多人反對台灣用中華台北名義參加京奧,大陸官方還是壓下反對意見拍板定案了,京奧開幕時中華台北與香港隊間有中非隊之隔,以彰顯台港的差別,大陸還說中非隊如果缺席,他們會派人舉中非旗進場,不讓台灣有疑慮,這是他們的善意啊!今後他們會不會那麼體貼呢? 兩岸都需正視對方現況 戎:現在是不是兩岸進行政治議題協商的好時機?路線圖要如何規畫才最為有利? 洪:兩岸的歷史關係非常複雜,絕對不僅止於國共內戰因素,還牽扯到冷戰時期、後冷戰時期國際關係累積的影響。政治協商不能急,操之過急會使兩岸關係更難處理,應該讓雙方都有餘裕從容應對。大陸的強盛已使得他們逐漸建立了大國自信,大國自信就應當是從容的。台灣也應當從容,因為我們有民主、自由、人權。 台灣人民到現在還沒有建立清楚的國家共識,大陸則有清楚的戰略目標,就是和平統一,此時談兩岸政治定位非常不宜。兩岸要找具體可操作的議題談,例如經貿議題、三通、人員互訪等,讓雙方各自社會都能感受到是好的,正面的,才能逐步往前走。至於路線圖,去年4月蕭副總統在博鰲論壇提出的16字箴言: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是最好的路線圖。台灣要正視中國改革開放30年後經濟力的成長及國際戰略地位的提升,大陸應該正視台灣是一個多元的民主社會,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有效行使政權。雙方都正視現實,就能擱置爭議,之後才能求同存異。
政治議題也有優先次序
兩岸貿易額從2001年300億美元成長到如今1千億美元,未來要持續發展就要深化產業合作,我們可以跟大陸談品牌合作。台灣汽車零組件生產有相當優勢,大陸是全球僅存的蓬勃汽車消費市場,兩岸能否成立一個新的華人品牌?兩岸還可以談農業經濟合作,台灣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產銷班及農村醫療保險制度的經驗,可否用在大陸?我們應當坐下來談這些議題。兩岸交流應該是互惠交流?還是單向利益恩惠?不斷要求利益,一旦中共要求政治回報,台灣負擔得起嗎? 張:政治與經濟議題有難易之分,卻很難完全切割。台灣對帶政治議題比較審慎不是沒有理由,第一是國際社會如美、日等國,對兩岸社會或經濟議題的交流協商通常不持異議,但對軍事或政治議題就會比較關注。第二個原因,台灣在野力量對政治議題的敏感度比較高。而大陸政治談判的最終目標與台灣的期待並不全然相同,台灣面對下一次協商審慎的程度,自然遠高於北京。 大陸要盡速建立政治互信,台灣要先正視分治現實,至少要先做到互不否認,兩岸糾結暫時難解。現況下進行政治議題對話前,應先為雙方和平解決爭端提供更多機制保障。不涉統獨、不做政治制度安排的對話比較容易進行。兩岸保持良好政治氛圍很重要,也可以優先建立危機控管機制,這些都是可以優先處理的政治議題。
簽ECFA後爭取內外支持
陳:最近一年多來,雖然兩岸關係已有相當進展,但要超越「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循序漸進」的階段,立刻展開政治談判,恐怕並不容易。首先,由於兩岸經貿交流,許多台灣人民並未直接受惠;因此,對大陸的善意還無法直接感受得到。最近,有關兩岸金融MOU、「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的各種不利謠傳紛至沓來,更讓台灣人民對中國大陸的誠意抱持懷疑的態度。因此,北京應該盡快與台北在明年初簽訂ECFA,才能讓台灣人民感受到中國大陸的善意。 其次,全世界許多國家都非常關切兩岸關係的發展。特別是美國,不僅智庫學者經常對我方學者表達他們對兩岸議題的關心,連一些美國政府官員也公開表示他們樂見兩岸改善關係,但對於華府在兩岸關係上應該扮演什麼角色不是語焉不詳,就是語帶保留。最近,美國副國務卿史坦柏格(James Steinberg)更進一步指出,美國希望兩岸展開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CBMs)的談判。 第三也是最困難的就是國內共識的建立。當然,所謂國內共識,也不是要國內形成百分之一百的共識才能推動政治談判。但是,敏感政治議題的談判,也不能在連過半數支持都沒有的情況下,就貿然推動。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