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21 05:08:35瀏覽1039|回應1|推薦17 | |
問:製造業全部移往大陸後,台灣經濟主體是什麼?新的全球經濟體系下,台灣的政治地位會有什麼改變? 管:兩岸經濟關係改變過程中,一定有些人會受傷。過去十年製造業外移,我們雖然有經濟成長的數字,但對多數人民而言,實質上是衰退的。我們的高科技產業並未掌握關鍵技術與研發,目前的優勢非常容易複製模仿,兩岸經濟進一簿整合後,台灣製造業規模還要再縮小,那麼,空隙應如何彌補呢? 政府應該擅用多元文化的優勢,規劃具國際競爭力、有創意、與設計結合的服務業,著眼華人市場,譬如動漫、文創等,可以創造就業,而且產值更高,台灣一定要在這方面找出路! 包:製造業出走大陸,大家都寄希望於服務業。無論面對中國或國際,我們都希望能賺到外匯,但競爭力何在?這是政府要負的責任,例如觀光服務業,如果是台灣的利基,那應如何將其內涵、素質再做提升?以兩岸來說,中國美麗的風光山水太多了,台灣的賣點應該是在人文方面,台灣很多文化面向是很值得敘述的,但我們做的還不夠好。 羅:怎麼看待台灣跟中國經濟情勢的關係?我想我們不必仇視他,也不必美化、寄一切希望於他,要以正確的眼光看待威脅和機會。 台灣最大的問題是對大陸重度的依賴,無論是不是對中國,對任何一個國家有過度依賴都是風險。這種依賴就像吃嗎啡,但是一直吃嗎啡不是辦法。應該在台灣還有機會的時候建立台灣自主性的產業,如文化創意產業、精緻農業、觀光業、及某些具有優勢的製造業等,我們已經錯失了非常多的時間。 第二,最近十年國內投資大幅下降,一個國家沒有投資經濟怎麼會活絡?這是台灣必須要面對的,我覺得應該建立某種「產業民主」機制。一家公司要賺錢絕對不是靠老闆,而是靠很多員工一起奉獻。這些老闆覺得本地員工貴了,資金說跑就跑,我認為這不符合社會正義。所以如果能將「產業民主」的概念落實到政策上,讓大老闆資金外移的成本增加,也許資金就不會跑掉。 第三,台灣的租稅非常不正義,去年台灣75%的租稅來源是一般所得,40家富商中有8家不用繳稅,11家只需繳1%。鴻海稅率只有17%,一般中小企業25%,可見台灣稅賦嚴重不公平。 無論是考慮面對大陸還是其他國家,上述三點都是當務之急,如果不趕快調整,台灣國家能力會迅速下降。最近政府債務問題受到媒體輿論很強烈的批評,政府再負債下去,也許不到十五年,政府是會倒的,這是很大的危機!我認為這些問題是政府必須面對。 問:能不能將台灣產業利益做一個分析,分析台灣的依賴關係與利益架構? 管:現有主要出口對象是中國大陸。我認為我們正朝一個新的分工體系走,台灣還沒找到最好的位置,原因是我們自己耽誤太多時間。未來主要市場在美國、歐洲,中國市場會繼續膨脹,我們若要分散風險,必須更積極關注東南亞經濟體。越南將近八千萬人口,是潛在的經濟市場,值得開發,我們很難放棄中國大陸市場,但是可以同時爭取東南亞市場。所以我們必須積極參與區域結盟。區域結盟是世界的趨勢,可是問題一直卡在大陸,所以我認為ECFA是一個關鍵,能走通ECFA,對東南亞就走的通,那是台灣賴以生存的第二扇門。我認為台灣過去太輕忽東南亞國協,以現在分工體系,要直接從台灣到歐美市場不太可能,一定要靠中國或者東南亞過去。李登輝當時想要推動的南向政策是企業到當地生根,但我們應該推動貿易南向,這不會取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但可以保持我們在經濟活動更多的彈性,不會過度依賴單一國家,無論依賴哪個單一國家都很危險,像半導體產業過度依賴美國,當美國景氣循環,台灣就受害非常慘重。 問:內閣改組是馬政府第二階段的開始,會有新的布局與政策,對於第二階段馬政府在兩岸經濟、政治整合的期望? 包:馬總統到目前為止,政績方面比較受到肯定的還是兩岸政策,經濟能否改善還需要觀察。馬政府第二階段經濟政策重點應著重在投資環境的改善,吸引更多台商、陸資與國際投資,以創造就業機會。另外一個是如何在兩岸三通及大陸對台「先經濟後政治」政策下,利用台灣經濟與文化的獨特優勢,讓台商在大陸鴻圖大展同時根扎台灣,對就業市場有所貢獻。 兼顧政治利益和經濟利益,需要高度智慧。對台灣來講,最重要的還是經濟利益,馬政府若經濟成功,就能獲得政治利益。大陸要的是政治利益,馬政府的承諾是至少不會走向台獨,維持兩岸穩定的發展環境,透過穩定的兩岸關係維持經濟成長,與大陸交涉過程中,也不傷害雙方的利益。 領導人基本的信任很重要,台灣參與WHA,大陸能鬆口,也是靠連戰和胡錦濤之間的互動,未來應進一度建立、鞏固互信楚。執政和在野黨的關係,如何能夠回歸民主政治常態競爭,坦誠交換意見,避免惡質鬥爭,也是很重要的課題。 羅:第一、經濟總體戰略上,台灣應該要分散,減少依賴,盡可能找尋第二條路,但台灣已經卡在東亞分工體系下,沒有任何靈丹妙藥可以讓我們迅速脫身,但我們起碼要意識到這個問題,不能一直靠大陸的嗎啡。 第二、在內政上,政府應該正視貧富差距所造成的社會問題、派遣勞動比例不斷提高,導致傳統勞動的僱傭關係瓦解,保障勞工權益的法律成為具文。前面提到租稅不正義,這些都是台灣內部嚴重的問題,國家應該扮演調節的角色。 第三、我認為馬政府對於中國政府期待太高,這會導致我們籌碼盡失,最後只會讓無可讓。當然,也沒有必要張牙舞爪提高對立,要避免台灣民族主義與中國民族主義對決,最後倒楣的一定是兩岸人民。台灣應該跟中國公民社會增加往來,建立民主、人權價值的共識,而不是只對官方合作,才可以真正緩和且健全兩岸人民的關係。 管:從扁政府到馬政府,台灣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戰略,只能見招拆招,東一拳西一腿。舉例來說,我們對大陸海西經濟特區應該如何應對?是要積極擁抱?還是建立分工?我沒有看到政府提出任何應對。「十一五」規劃公佈實施後,大陸開始規劃「十二五」,我們有沒有相對應的戰略方向呢?政府把國家戰略問題簡化成個案,被動而且力量分散。我們需要有一個類似國家戰略委員會的組織,而且要多一些年輕人,反覆論證後推出完整的規劃。另外是對大陸工作的檢討,大陸工作負責人應該了解大陸,一個不了解中國發展現況的人如何管理大陸政策。我們不應該一味倒向中國,也不應該一味踩煞車,背後一定要有清楚的戰略規劃,戰術才會出現,不應該再用見招拆招的態度面對。 問:民進黨的中國經濟戰略規劃為何? 羅:民進黨對中國的戰略討論是欠缺的,我一直希望黨內能多討論,但黨主席目前不願意觸碰這個問題,因為怕造成黨內激烈爭議,可是我覺得這是沒有辦法迴避的,拖到最後,一樣是見招拆招。所以黨內應該先討論,至少產生一些草案或共識,或了解彼此相異之處。 對於台灣經濟,我的感覺是,榮景都會過去,台灣還剩下什麼?台灣過去太重視出口導向,現在應該找回一些從前忽略、遺漏的。譬如農業,過去完全忽略,大批農田休耕,原本在都市工作想回故鄉的就沒地方去了。台北這兩年開了很多自行車店,那是因為人民生活方式改變而帶來新的產業機會。最近很多人回到故鄉開設民宿和咖啡廳,這也是生活習慣改變帶來的機會。政府應該完整規劃、投入資源,創造新的產業。 問:由關稅協議到政治整合,歐盟的發展路徑有無值得借鏡之處? 包:兩岸經濟互動讓人民與人民的關係更加密切,這是很合理的。經濟和文化的連結對政治整合是有幫助的。現階段兩岸的經濟與文化互動,大陸很關切高等教育的學歷認證,台灣很在意正體字與簡體字的問題,未來是不是能夠進一步整合?大陸如果將來能對正體字有更多的了解,文化的連結可以更深化。 除非大陸走向民主政體,否則台灣社會不會接受與大陸政治整合。台灣不可能走回頭路,不可能認同差異這麼大的體制。但如果中國大陸願意在國際政治上給予台灣更大的空間,台灣與主要大國建立更深厚的政治關係,或許可以與大陸有更多的政治統合。任何政治認同必須先承認現狀,如果現狀況都不願意承認和尊重,談政治統合是不切實際的。 我的想法是,大陸必須面對在一個中國的架構之下,承認中華民國存在的問題。就現有兩岸關係狀況下,承認中華民國存在的政治現實,使台灣有更大的空間去參與更多的國際組織,而不是個案處理,這樣才有可能談到未來的政治統合。即使發展到這一步,還是要經過公投程序,經過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同意。這不是可以大吃小的。過程中會有很多變數。聖嚴法師說:「面對它、接受他、處理他、放下他。」用在兩岸關係也是一樣。 有人提到馬英九當選連任到胡錦濤下台前那幾個月,是兩岸共同處理敏感政治問題的時機,我認為其中還有許多不確定性,更談不到討論政治統合問題了。我們可以預見2012年中國公民社會將比現在更成熟,台灣年輕一代看待未來的視野、胸襟也會更加開闊,思考這些問題也會更加的開明。 管:歐盟還只是一個初級形式,未來如何發展現在還不能夠確定。歐洲從來沒有真正統一過,歐盟是透過關稅、共同市場、貨幣等經濟合作慢慢朝向政治體制合作。傳統中國除了短期分裂朝代以外,自古以來制度上就是個大一統的社會,所以心態上也是大一統的。回到路徑圖,個人認為,現在要講時間點還有很大的困難,我甚至不認為2012年是個適當的時點,現在連目標是什麼都還不確定!目標要先確定,才能談到時程。我同意包副校長所說,大陸一定要走向民主,台灣也要達到某種共識才有可能。 短期內,看不到大陸有任何民主化的可能。舉個例子,在台灣可以主張新疆不可以分裂,也有人說東突不屬於中國,不會觸犯任何人,也可以不傷和氣的辯論台灣應否獨立,但請問大陸有沒有公開討論台獨、疆獨、藏獨的可能性?包括知識分子在內,很多人政治態度相對開放,但碰到這幾個關鍵問題,從來都是寸土不讓。「西藏怎麼可以變圖博?怎麼可以從我們手中分裂出去?」新疆、蒙古問題也是一樣,很多觀念都是教育培養出來的。反過來說,我們之前那個年代,也不會認為新疆可以獨立,也是教育把我們教出來的,經過這麼多年,才開始接受跟我們不同的一些看法,開始想藏人該不該跟中國在一起?我們可以接受這種看法,甚至開始討論,大陸還沒有到這個階段。 從1949年兩岸分治演變到今天,對很多台灣人來講,政治統合甚至不是目標。在還沒有形成共同希望前,除非外力強壓,一個完全外生的結構把兩岸放在一起,否則我不認為現在這個時間點適合討論政治統合。大陸跟我們在本質上已經是不同的社會,只是共同使用一種語言,社會結構和人民觀念的差異,其實越來越大。長期來看,大陸社會願不願意調整?與台灣觀念上的差距是否會拉近?坦白說,我很難想像十年或二十年會變成具體的事實。 羅:未來其實還有很多變數,中國是這麼大的國家,要靠經濟成長率維持安定,成長率只要下跌個1%,造成的失業問題、社會問題就會很嚴重。同時還要處理新疆問題、西藏問題,還有台灣問題。他是否能維持帝國的規模,是有變數的。如果北京能夠接受R.O.C.的存在,兩岸也許還有一些機會。但「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中國從來沒有接受後半句,一個中國就是P.R.C.。中華民國已經是一個國家,國民黨敢放棄R.O.C.嗎?我不認為馬英九連任後就會有足夠的政治實力,或台灣社會能夠接受退守國家主權地位,跟P.R.C.共處於「一個中國」位階下。 政治統合問題應該交給時間,不用急,因為有太多的問題是目前解決不了的,而且還有很多變數。現在應該問兩岸政府、人民、政黨可以做些什麼務實的事情?我常問自己,我是台灣獨立的信仰者,但假設這個國家獨立建國以後,卻依然存在著勞動的壓迫、剝削,對人權的破壞,那這是我要的國家嗎?同樣的,假設台灣跟大陸合併成為一個國家,卻是專制的,壓迫的,這又是我們大家想要的嗎?對於國家的想像應該交給時間,也許會產生新的可能。但是當下,我們應該回到經濟和政治的本質,詢問國家有沒有幫助缺乏資本、沒有能力的人民,尤其是被國家體制迫害的一群人?全球化資本主義是既成的事實,所謂資本主義發展到極致就是人吃人,這就需要國家扮演平衡的角色。重新思考國家應該扮演的角色,遠比想像國家應該是怎麼樣,要來的務實。 問:對兩岸政治整合的觀察? 包:歐盟是一種模型,大陸未必接受,畢竟背景不同。中國歷史每一個朝代都是一個政府,每個朝代用武裝革命來推翻政府,而不是用民主政治,但三國時代中國有三個政府。中國歷史觀,一個中國可以定義為實際統轄的兩個政府。台灣面對國際社會,中華民國當然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從兩岸關係來講,總要找個方式來解決。我們也可以選擇不要現在解決,留待下一代甚至下下代再說。主權對立是零和賽局,兩岸應該利用智慧和比較大的胸襟,找出共存、共同參與的模式。 管:兩岸人民更多的往來很難推論到政治整合需求的產生,但可以想像,未來台灣需要面對這個問題,而且要比大陸急迫。對台灣來說,這是一個關鍵,甚至是生存的問題,對大陸來說,只是要處理許多棘手問題中的一項。他們會關心,但不是當務之急。 對台灣來說,急迫的問題是如何把台灣變成一個更好,更理想的地方?有些問題應該留到下一代,他們看問題會更海闊天空。我們這一代受教育影響還背著許多包袱,再怎麼開明、開放,很多觀念已經深入基因裡了。我們還不知道未來某個階段會發生什麼事情,但對中國大陸不要太一廂情願的樂觀,花無千日好,中國大陸不會永遠以百分之十的速度增長。當中國經濟波動的時候,可能會造成政治波動。 羅:我認為台灣人民的選擇和認同是最重要的,兩岸的商人和資本家已經結合,執政的政黨、政權目前處於言和階段,但兩岸存在一些尷尬問題,不知如何處理,所以只能停在言和階段,不能繼續往前走。除了資產階級和政黨,其他人民怎麼看?我認為這些台灣人於經濟互動外,對於與中國進一部整合未必有正面期待,甚至有部分是相反的。因為在這經濟互動的過程中,會發現兩岸人民之間的差異真的很大,也許更多的往來後,在文明上、思想上、身分認同上、經濟利益上,會發現更多的差異所在,這是很難預測的。 整理:戎撫天、呂紹瑋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