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4/20 14:50:47瀏覽1221|回應10|推薦29 | |
歷史藏匿著神秘有趣,又可供人自由表述的訊息。 2009就是這樣一個訊息。 200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中華民國流亡台灣六十週年,也是美中建交、台美斷交三十週年。 從「大歷史」角度觀察,1949年不僅是中國政權的禪遞,也代表意識型態與人民生活方式的轉變,共產主義取代了資本主義,成為中國唯一的價值與標準。小島台灣則在美國保護下,實施資本主義。從中國的角度看,歷史為中國保留了一塊資本主義「特區」;從世界的角度看,則是為東西方文化與意識型態衝突保留一片「緩衝區」。 從此,中國實施共產主義,台灣實施資本主義,兩岸分屬以蘇聯、美國為首的意識形態陣營,軍事對抗,經濟封鎖、同胞血脈相連,卻老死不相往來。 三十年後的1979年,歷史轉換軌道,美國全球戰略改弦易轍,尼克森總統決以「聯中制蘇」孤立蘇聯 ,因而背棄台灣,卡特總統終於在1979年一月一日與中國建交,台灣頓時陷於孤立,人心惶惶,股價與房地產立刻暴跌,移民潮湧現,經濟巨幅衰退。 1978年除夕,大陸放棄延續三十年的武力統一政策,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揭示和平統一原則。四月美國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確定台美的法律關係,並給與台灣最低程度的安全保障。台灣內部,一月二十二日爆發橋頭群眾示威事件,開啟一連串街頭抗爭,直到十二月爆發高雄事件,國民黨全面逮捕反對人士,局面才暫時穩定,但也決定了台灣不可逆轉的民主化命運。 此後三十年,全球戰略環境、中國改革開放、台灣民主成熟,三項因素推動兩岸關係急遽變動。1979年,台灣繁榮、大陸窮困,蔣經國全面依賴美國防衛大陸,蔣經國對美國的依賴,使美國因素成為台灣走向民主的重要推力。90年代台灣民主化完成,因而對認同觀及未來願景產生重大變動,兩岸關係出現重大變折。進入21世紀,台灣政黨輪替,民進黨深信美國將護衛台灣的民主價值,兩岸經濟在民間力量主導下,愈趨合作,政治卻走向全面對抗。 2008年台灣再度政黨輪替,兩岸關係立即融冰,兩會恢復協商,大三通迅速實現,經濟走向整合。但兩岸政治歧見仍未能解決,馬英九以「各自表述」定義「一個中國」,希望兩岸關係維持在糢糊的兩個中國狀態。 胡錦濤利用紀念鄧小平發表「告台灣同胞書」30周年場域,發表了「胡六點」談話,承諾將加速兩岸民間交流及經濟整合,但政治上堅定強調現狀是內戰的延續,大陸仍將追求「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實現。 胡六條談話是馬英九的重大挫折,台灣趨統人士明顯對馬英九未明確訂定國家方向感到失望,獨派及民進黨則認為馬英九為小利付出太大代價,馬陷入左右失據窘境。 馬英九選擇了台灣關係法實施三十週年,與美國智庫學者座談的場域發表對胡六條談話的回應,蘊藏了他主政下的台灣,仍將以台美關係為兩岸關係上位的意涵。簡單說,馬英九政府將以美國力量自我防衛,台灣基礎戰略架構不會改變。 依賴美國的國家戰略其實存有風險,美國全球支配地位衰退、中國崛起等兩大變化,已改變美中戰略關係,美國維持台灣關係法政治承諾的決心是否受到影響,不無疑問。 回到大歷史觀察角度,由1949年看2009年,應該已經消失於中國的資本主義竟然復活,反而創造了中國崛起的客觀條件。共產主義未能消滅台灣,資本主義反而創造了歷史機遇。 未來三十年,大陸的民主發展將是中國國際地位及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因素。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