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25 06:28:16瀏覽1521|回應5|推薦30 | |
台灣是一個小型經濟體,百年漂泊的命運孕育了以抗爭、悲情為訴求的台灣意識。長期在中國、日本與美國間飄流的命運,又註定台灣必須在世界大潮流中尋找定位。台灣外部政治環境和台灣意識具有著微妙的互動與拉扯關係。 近代台灣意識的全面發展始於1986年,這一年台灣跨出台美斷交造成的政經與社會動盪,連續九年經濟成長率維持在11%至8%,1994年起亦能能維持在5%、6%之間。政治民主化亦大幅進展,「愛拼才會贏」、「台灣錢淹腳目」成為社會流行用語,大陸政策的主要爭論是,應否經援大陸換得政治空間。 2000年開始,台灣經濟墜入谷底,政治亦呈現「民主失能」現象,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末。同時間,大陸與全球政治經濟卻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國經濟崛起,世界重心逐漸由美洲移往東亞,尤其全球金融風暴後趨勢更為明顯,今年中國GDP規模世界第二,美國卻陷入衰退泥濘。 外部因素衝擊,將迫使台灣進入「改變」的年代。 首先,國際權力架構已經改變,台美關係將受到衝擊。911恐怖攻擊事件改變了美國「開放多元」的意識形態,造成美國內部與國際關係的尖銳對立與衝突。2008華爾街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與經濟危機,不但急凍了美國經濟,「華盛頓共識」更受到各國的質疑與批判。改採合作主義的歐巴馬總統訪問中國時姿態柔軟謙虛,為歷史首見。日本民主黨執政後,亦揚棄了延續六十年的親美路線,積極在美中間尋求平衡,可見一斑。 台灣也許希望繼續親美路線,但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美國需要集中心力重整失衡的經濟,扮演世界獨霸角色的意願與能力都大幅降低,美國不但政治保護傘功能將大大減退,市場需求亦將持續低迷,輸出導向的台灣將面臨國安與經濟雙重戰略威脅。 中期而言,中國經濟將成為全球主要動能,國際影響力可望更為提高,美國與日本在許多議題上需要與中國合作,東亞與東協國家會更依賴中國市場,台灣利益在國際社會加速邊緣化。 台灣產業鏈也將重組,兩岸之間難分你我。最近陸續傳出裕隆將引進吉瑞雄貓汽車,增加安全與裝飾組件後,以MIT名義外銷東南亞、聯想擬入股神通、中國移動計畫成為遠傳大股東並聯手進軍大陸媒體內容業、台塑要求政府開放石化上游產業赴大陸投資設廠,在在顯示兩岸三通後產業將加速整合。ECFA簽訂後,兩岸關稅相互減免更將深化整合進程,很多台灣產業或產業價值鏈一環將拔根離去,也有很多會進入台灣,端視雙方相對優勢。由於過去十年台灣服務業成長緩慢,競爭力遠不及南韓,製造外移後服務能否及時填補損失,將是台灣經濟的挑戰。 面對劇烈的全球性變化,執政黨試圖藉著與中國大陸合作走出新路,民進黨則維持一貫方法,藉悲情與抗爭論述台灣意識,操弄民眾拒絕改變。殊不知改變是痛苦的,但拒絕改變只會延長痛苦。 從歷史發展觀研究台灣意識變遷的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長黃俊傑認為,台灣意識的內涵曾歷經四個階段的改變,解除戒嚴後台灣意識的發展與兩岸對抗及中共對台灣的打壓密切相關。如果中共對台不再打壓,改採寬鬆柔軟政策,馬政府也能建立人民對兩岸和解後安定繁榮的信心,其實就不必太擔心兩岸擴大交流後台灣意識反而高漲的問題,假以時日,台灣意識的內涵終將質變。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