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她性,無以名狀?-----論潘雨桐小說的「女性文本」(下)
2006/09/30 20:38:08瀏覽729|回應0|推薦0

結語:崩潰邊緣的女性自覺

 

潘雨桐小說中女性的氣質大致上都是陰性柔美,顯現世俗上男性對女性氣質的普遍要求,也顯現出時代對女性的永恆注視大抵都是如此。雖然可以說潘雨桐的小說試圖為女性發聲,所以小說中都是表現出父姓的統領價值與意識型態,把女性圈囿在固定的框架之中,沒有自我,缺乏主體,盲目的在男性的視野中被迫出現。而女性都只剩下肉體,沒有智識,少了女性細膩的心思刻畫。

婚姻是女性愛情的歸宿,還是自由的樊籠?在龐大的父權體制與文化中,婚姻制度在美好的幸福遮暇膏掩蔽之下,成為女性的蔽障,女性很難擺脫無所不在的懲訓與責罰,成為一個「自我的」自己似乎不是那麼簡單,女人要成為一個獨體,也不是言說就容易達成的事。

雖然,我們處在以男性為家國觀念的權柄世界,要建構和諧的性別與興趣取向不是那麼容易;女性在家國、歷史與社會之中,如何重塑關於自我、他者與時代的想像乃是現代社會的要事。

在潘雨桐小說中,女性文本是以男性之眼建構與完成;然而,並不能因此

就認定潘雨桐的男性視野與心態。因為寫作策略(?)存乎一心,沒有某種策略必然、必要遭受批評。潘雨桐也能以女性為視角的敘事手法,描摹女性的心理,體驗女性在時代之中想突破又難以突破的困境。

然而,在潘雨桐的女性文本中,女性的形象、心理,確實是相對於男性而呈現出弱勢與低下,是被男性眼光的宰制與逡巡。潘雨桐小說中有耽溺幻想、逃避現實的女人,有脆弱糊塗的神經質女人,有瀕臨崩潰走向末路的女人。女人總是走向悽慘的生活境遇,而造成女人悽慘的又常常是男人。這些女性不管原本外在與內在如何幽雅高貴,終究都要成為平庸低劣的女性,這也正是女性的「經典」氣質與稟性來自於父權的認定與界定;而文學中的經典女性,也是以家庭為要的女性類型為永恆崇拜的對象,表達了男性的女性樣貌與氣質的要求(女性也常常是如此自我要求,或是要求其他女性),父權體制的倫理價值標準於焉被確立,也在文學中塑造了理想女性的模式形象,滿足男性讀者的願望,並要求女性讀者與此模式認同。

潘雨桐小說也呈現出一種癲狂,暗諭著父權文化對女性欲望、自由和創造的壓抑與戕害,女性著實對父權的箝制難以抗拒。小說中父權倫理體系鋪天蓋地的把試圖逸離常規的女性使之弱智、落魄,蹂躪她們的肉體,折磨她們的精神。

     女性的生活狀態,經常是動物性的存在;女性的存在境遇,更是奴隸式的生命形式;女性的生命質量,總是低劣與殘缺;女性的歸宿,是家庭的圈養與囿限。而在男性家國體制下的性別建構之中,女性實難去重塑關於家國與鄉土的想像,個人的情欲更在男性家國體制下壓制,男性的書寫也時常帶有改造女性本質的企圖。面對父權經典的壓力,可以看見女性文本被男性之戲筆∕陽具∕語言控制,因而女性的自覺顯得太隱晦難顯。潘雨桐小說中的女性,並沒有太多瘋狂、自殺、憂鬱等等性情與作為,潘雨桐關注女性自身,但是女性的「我」只有「身體」,少了「眼光」與「心靈」,成了某種程度的身體叙事,女性還在披掛男性意淫需要的半掩半裸籠紗。

傳統男性文本∕書寫,關於兩性的理想典型,男性被要求偉岸身影,外型剽悍,不輕易流露虛弱,心事暗藏,要能叱咤一時,開創事業,甚者成就千古功績;而女性要伴陪於懷側,要是美麗、柔順、溫婉,令人心生憐惜。女性身體的經濟價值,是能夠生育,享受性愛,並且綑綁女性的是家庭與婚姻。而在愛情與婚姻的主體性與主導地位還是男性為主,只有男性從文本中退位與軟化,女性擁有身體的自主權才能更隨心所欲。身為「無根」的女性,最終流落於「有根」的地方,她們的故事,就是身體的故事,就是軀體開展的故事。女性角色成為輝映男性而存在的客體,桃樂珊、露嘉西雅和依莉等等東南亞菲律賓熱帶女性,朦朧綽約的紗籠輕繫在柔胸,浸浴於河中,是很尋常的的原鄉習慣;但是在高若民、陳宏和葉雲濤等人情色與原欲俱全的肉眼意淫下,濕濕涔的黑髮、原欲氣息的裸身、側臉羞眉的姿態,都是性愛的的符徵。

女性,不見得是尤物,卻可以是性慾的替身。(女性的)異國風情與(男性的)主體想像,斷定了「她們」屬於「他們」,主體與客體的性質被確立,是屬於「他們的」性質,而因此被物化、性化。

 

 參考資料

林春美〈女身境地━論九十年代潘雨桐小說的「女」「性」〉《國文天地》151期(1997.12)。

林春美〈男性注視下的女性幻象━從靜水到野店說潘雨桐〉(陳大為、鍾怡雯、胡金倫主編《馬華文學讀本Ⅱ:赤道回聲》)。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

陳大為〈寂靜的浮雕━論潘雨桐的自然寫作〉(《詮釋的差異:當代馬華文學論集》)。台北: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2004

張光達〈小說文體∕男性政體∕女性身體:書寫∕誤寫 VS 解讀∕誤讀潘雨桐小說評論的評論〉《人文雜誌》第13期(2001.1)。

黃錦樹〈新∕後移民:漂泊經驗、族群關係與閨閣美感━論潘雨桐的小說〉(《馬華文學:內在中國、語言與文學史》)。吉隆坡:華社資料研究中心,1996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ger287&aid=47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