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李贄「童心說」
2010/07/29 23:17:52瀏覽2431|回應0|推薦4

李贄「童心說」

 

李贄1527-1602),明朝晉江(福建泉州)人。始姓,名載贄;後姓李,名,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在〈自贊〉一文中剖析自己:「其性偏急,其色矜高,其詞鄙俗,其心狂痴,其行率易,其交寡而面見親熱。」見其高蹈任我,不拘禮俗,又適如鄰家小子,天趣橫生

有明一代詩學,李孟陽、何景明等前後七子宗法復古,取徑盛唐;袁宏道等公安派刻求獨創,標目性靈;二派流蔽遂見,前者膚熟,後者俚僻。鍾惺等竟陵派乃起而欲矯二者之失,意欲於古人詩中探求精神,然而取徑更狹。而李贄具有有獨到眼光關注民間文學,能夠感受民間意向,令人激賞。

在〈童心說〉(《焚書》第3卷)中有言:「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於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則道理不行,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人不文,無一樣創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降而為六朝,變而為近體,又變而為傳奇,變而為院本,為雜劇,為《西廂曲》,為《水滸傳》,為今之舉子業,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時勢先後論也。」李贄「童心說」以「童」為真,而能統攝「天下之至文」,亦即立童心存真心,以此為文學創作之本,能成至文,童心為創作之始,存真而出,言真意,抒真情;真能入於「趣」,是為「真趣」,乃天賦自然之本性,非以學而來;「真」又能獨抒性靈,為創作之法器,故民歌、戲曲、小說亦多「真聲」,民間聲音為「真」。

李贄以為學問義理若是成為童心之障礙與翳蔽,則學問亦是為假;後來公安派承襲李贄,並且論定性靈真心以破除矯偽,以此冀矯當時詩壇之弊。明朝中葉之後,文學的偏執益重,宗唐尊宋之爭日烈,李贄以童心說於前人偏頑不靈處加以匡正論述。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ger287&aid=4273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