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9/30 08:47:51瀏覽2778|回應0|推薦1 | |
本文擬從「自然書寫」與「存在形式」的依存關係,辯證羅青《吃西瓜的方法》的指涉性。 自然書寫是自然與人文的對談,即是藉自然以詠懷,以外景描繪內情,主要的訴求還是人文關懷。而自然書寫更重要的是以反思為書寫動機,強調回歸原趣與田野情懷,從中體悟存在的多樣形式。 一九七二年,羅青出版了《吃西瓜的方法》。余光中在〈新現代詩的起點--羅青的《吃西瓜的方法》讀後〉一文中,稱羅青的詩作為「新現代詩」,引起廣泛的討論。 羅青《吃西瓜的方法》一書,以自然為發聲器,對文明與存在提出批駁與辯證。其自然書寫並不刻意「警示」人生,而是「啟示」人生,以軟性的美學效應與訴求,揭露冥漠中存在的經驗,勾勒存在的樣貌,進而省思存在的意義與價值。我們可以從「存在的面相」、「懷情與懷思」、「古典的驚悸」與「自我的投射」為切入點,探究本書。 壹、存在的面相 首先書名《吃西瓜的方法》立即予人無頭無緒;如此外諧內莊,莊諧並陳,構築本書豐厚的內涵。雖然詩題為「吃西瓜的方法」,但是並未「啟示」如何吃,而且方法也只有五種,第五種尚且排列在前,第一種留後,而且第一種還是「吃了再說」,是一種很果決、草莽的作態。 羅青詩中指涉的媒材,將簡樸的自然單品,或是只存在於思維的想像,描繪成繁複的風景,探究存在的多種面相。曲江流水邊的〈蘭〉,展現自我成為世界中心;亦或是多情多嬌的〈臉〉譜展,鑑照人類苦難堅毅的刻痕;還是靜默的野花幻化成星子的〈許願〉,這樣的願望是何等的晶瑩無暇;〈發表〉中的黑與白、日與夜的流轉,延伸成「向所有暗中流浪受苦的鞋子∕發出信號互助,表示安慰關注」的溫暖情意;而具有童趣的〈雞鴨的哲學〉,思索特立獨行者的處世哲學;〈吃西瓜的六種方法〉出入於西瓜、地球與星星的謬思與巧論;而「柿子的綜合研究」一輯中,辯證生與死,幻與真,世界與革命,呈現冷靜、超越的洞悉力。 貳、懷情與懷思 而探究存在的面相,不免顧盼於多元社會的現實處境,緬想孤絕人生的心靈遙寄,懷情懷思處處可見。〈春訊〉中對春神的仰望,「隱約聞見的是∕誰的足音,正一瓣一瓣的∕破花題而來哪?」;而沈痛的〈心祭--紀念英師千里〉記憶永恆的身影,誌念萬恩師教之誼;〈故土‧故土〉中「請到我眼睛的畫廊裡∕舉辦您五千年的回顧大展」山河之思溢於紙上;〈329號的月亮〉朗現時代悲情與青春記事。 參、古典的驚悸 羅青自然書寫的題材與筆法,不僅寓目於現實人生,更採擷歷史典故,經營故舊氛圍,給人古典的驚悸之感。如〈玉山引十首〉之「懸案」中的「傳西村之柳,詢南村之堤∕套問東江細吐曲折的口供」;或者是〈橫貫公路八首〉之「長春祠」的「披雲的斗蓬,弦弦的月∕推山開谷,飛岩走樹∕刀客般,吹熄了一盞∕搖曳在枯木尖的黃昏」;但也因此落入現代詩的困境,如〈橫貫公路八首〉之「遊橫貫至花蓮見日出」中僵化的詩詞形式。「月亮‧月亮」一輯中,融古典與現代為一爐,展現傳統質地、現代風貌。 肆、自我的投射 在迅速切換的生活中,焦慮、疏離、孤獨、冷漠、憂鬱、荒謬、虛無、絕望,構成存在的不安與不確定性,羅青不免在詩中投射自我個體存在的經驗,將自我轉化成自然,扣問存在的意義。如〈輓歌〉、〈同學會〉、〈聽風者〉、〈貝殼家族〉、〈夜班〉、〈睡神〉、〈給草〉等等,不僅有宏觀的視野,也有微觀的想像,顯發存在的妙諦;在〈泥土的軼事〉、〈茶杯定理〉、〈三段論法〉等詩中,詩人還是有無能為力的,只能發為無奈的扣問。 羅青在《八十年代詩選》中提及:「對自己的一首詩來說,追求的是完整,對自己所有的詩來說,追求的是多變。」「完整」與「多變」在本書中已下了精確的詮釋;而其中環複的詩趣,在自然書寫與存在形式的疊合中,獲致對應與觀照。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