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誘引與嫌惡的氣味哲學──論瘂弦〈巴黎〉
2006/09/30 08:44:42瀏覽2527|回應0|推薦0

瘂弦與張默、洛夫等人籌設創世紀詩社,澆灌台灣詩壇,影響至今;更以一本《瘂弦詩集》[1]流傳於世,而〈深淵〉能夠激起壯闊的迴響,〈如歌的行板〉更是流利的詩韻令人昂揚。瘂弦的豐名與佳評,堪稱是台灣詩壇獨特且驚怪的現象。

早有論者指出,瘂弦的詩極具戲劇性結構的特色,如張默在《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中,論定瘂弦的詩作具有「戲劇性」、「思想性」、「鄉土性」與「世界性」,[2]將瘂弦詩歌廣闊的指涉、深厚的底蘊、超拔的視域,提出公允的評述。然而,更重要的是瘂弦詩作中內在於戲劇性的「荒謬性格」,頗有荒謬劇的味道,是對存在形式的荒謬指涉,將存在與命運統攝在人生的荒謬上,以為人生經驗的鑑照,在現實中感受存在的荒謬,展現強烈的主觀評判與批駁。 

然而,從文學作品談人生的存在形式,不免觸及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對文學與人生的影響與顯發。

十九世紀中,存在主義初萌於丹麥,一次、二次大戰後,在德國、法國、美國漸次發展。祈克果(Soren Aabye Kierkegaard, 18131855)、雅士培(Karl Jaspers, 18831969)、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馬賽爾(Gabriel Marcel, 18891973)、沙特(Jean-Paul Sartre, 19051980)、卡謬(Albert Camus, 19131960)等人的思想,完備存在主義的基本理念。

祈克果要求透過反省,召回迷失的心靈;雅士培訴諸仁愛的實踐,貢獻自己的力量;海德格從本體論進入個人存在的價值,實現自己,顯耀自身;馬賽爾認為存在不是佔有,強調人的尊嚴;沙特總是看見荒謬人生,醜陋人生;卡謬也認為這個世界是荒謬的,但是其珍視生命的價值,反對消極逃避。 

存在主義的哲學當然是要切入人生,為人生獻策,探視生命的孤獨與空虛,實現個體自我,特重自我(個體)的實存性;強調個人的獨特性及不可取代性,追求個人的自由、自覺與抉擇,是對生命意義的追尋,進而深入存在的本質,展現自我察覺的能力,達成自我的超越與實現。

存在與焦慮是依存關係,焦慮來自於對價值意識的不確定感,產生內耗性的寂寞、空乏、孤獨和疏離等等,這些無意義(meaninglessness)的思索,導致人生空洞與罪惡、虛無與荒謬的存在。

存在主義將個人的責任、選擇、與選擇後的結果鍵結一起,以此加強自我的認同,探視內心的深廣意識,賦予自己生命的意義,不為外力主宰。而存在主義的意識,在《瘂弦詩集》中早已獲致「存在」:

詩,有時比生活美好,有時比生活更為不幸,在我,大半的情形屬於後者。而詩人的全部工作似乎就在於「搜集不幸」的努力上。當自己真實地感覺自己的不幸,緊緊的握住自己的不幸,於是便得到了存在。[3]

瘂弦搜集不幸,寫不幸之詩,不幸是其創作的動力論;因為不幸,生命於焉感受「存在」,存在才能感受時代的不幸,顯發為「生命的獨語」、「存在之言說」。[4]因此,不幸與存在互為表裡,勾勒出瘂弦詩界∕世界的美學與圖像。

對於僅僅一首詩,我常常作著它本身原本無法承載的容量;要說出生存期間的一切,世界終極學,愛與死,追求與幻滅,生命的全部悸動、焦慮、空洞和悲哀!總之,要鯨吞一切感覺的錯綜性和複雜性。[5]

瘂弦的世界終極學」在感受「離散的萎頓主體」中體驗與赴行;「愛與死,追求與幻滅」在體察「荒謬與冷澀的存在眾相」中獲致驗證;「生命的全部悸動、焦慮、空洞和悲哀」在展現「歷史意識的發揚」中起伏顛行,因此呈現出一個「死亡、神秘、荒蕪」的荒謬文本與世界。

離散(diaspora)(主動與被動)是全球化的趨勢與運動,也因而引發認同與歸屬的論爭,更會被挑升成群裔的對抗迷思,以此鑑別文化的邊緣與中央的論述標準。離散常常是主體認同失焦所致,陷入認同困境,離散也成為內在心靈的「漂泊意象」,刻印成創傷的標記。

對於離散者,在原鄉與新鄉之間,形塑成選擇的兩難,顛沛於「離境」(原鄉)與「入境」(新鄉)的心情。

從中國入於台灣,從「大敘述」的環境入於「試圖脫離大敘述」的環境,作為離散的主體,不免感到時空的荒謬,人事的蒸騰。在「境外離散」的經驗,換得多元存在的感受;對於「境內離散」的所見所聞,看到離散主體的萎頓(自我與他者),周旋於認同與被認同之間,二者交融成瘂弦所欲關懷的對象。

是以我喜歡諦聽那一切的崩潰之聲,那連同我自己也在內的崩潰之聲。[6]

「諦聽」是詩人的天職,「崩潰」是人間的宿命。對於瘂弦而言,自我與他者都是苦難的階層,都是於存在中消磨心志。藉著詩歌的書寫,試圖展現生存的莫名際遇,或如論者所言:「『我所寫的恐怖,不是德國的,而是靈魂的。』對於一向被誤認為「異國情調」的標榜者的瘂弦,愛倫坡的話成了他最好的辯釋。」[7]在瘂弦詩中,很容易可以看到靈魂困頓於時代的猥瑣、高尚、無奈、悲涼、孤絕‧‧‧‧‧‧

從副題「關於床我將對你說甚麼呢?」所流露的詩思,瘂弦〈巴黎〉[8]的詩境將是纏繞在城市∕巴黎的譎麗、魅惑、慾望與感官的奇繁存在經驗,可以望、聞、問、切,感受波特萊爾《惡之華》巴黎的氣味與哲學;除了詩中的美學效應,也可以「啟示」人生。

妳唇間軟軟的絲絨鞋

踐踏過我的眼睛。在黃昏,黃昏六點鐘

當一顆殞星把我擊昏,巴黎便進入

一個猥瑣的屬於床笫的年代

在晚報與星空之間

有人濺血在草上

在屋頂與露水之間

迷迭香於子宮中開放

你是一個谷

你是一朵看起來很好的山花

你是一枚餡餅,顫抖於病鼠色

膽小而窸窣的偷嚼間

首段前二句就可產生「岐解」:一是如鞋的雙唇,俯身吻過雙眼;一是雙唇間投射出誘惑的、性感的密語,如舞躍般吸引雙眼。從「軟軟」到「踐踏」則是說明了柔嫩輕巧也有剽悍迅捷的破壞力。「六點鐘」幾乎是世界各地公認進入歡樂時光的起點,「殞星把我擊昏」是夜晚的降臨,是要進入魔幻、癲狂的懵昧狀態;「殞星」也開始宣告晚夜的不完美,是曖昧流蕩的燈光。「猥瑣的屬於床笫的年代」不僅是屬於巴黎的,更是屬於世界所有的城市,「猥瑣」、「床笫」極具意識上色欲橫流的展延與糾纏。

二段中,「在晚報與星空之間」空間拔昇極高,視野驟然廣張,從方整壓縮的「晚報」世界到玄秘遼穹的「星空」極境,是兩個視域的鍵結,然後才看見濺血的、或許是革命的代價。「屋頂」以外是極大的空間,「露水」之內是水中大千,一是向外投射,一是向內瑟縮,視域相對成凝視的狀態。「迷迭香於子宮中開放」看見本能的解放、愉悅與墮落。

    繼而,是從內涵、外象與實境出發。 「谷」是象徵巴黎虛涵萬容的內在,「山花」是華美光豔的外表,「餡餅」、「顫抖」、「膽小」、「窸窣」、「偷嚼」等詞,表徵著顫慄、焦慮、困頓、醜陋等等的動向與處境,具有歇斯底里的時代病發症。

一莖草能負載多少真理?上帝

當眼睛習慣於午夜的罌粟

以及鞋底的絲質天空;當血管如菟絲子

從你膝間向南方纏繞

去年的雪可曾記得那些粗暴的腳印?上帝

當一個嬰兒用渺茫的淒啼詛咒臍帶

當明年他蒙著臉穿過聖母院

向那並不給他甚麼的,猥瑣的,牀笫的年代

此後,從自然界開始扣問上帝,探詢真理的義界與內蘊;擺盪於麻醉如罌粟的夜晚,然後踏著輕軟的天空,任憑血液四處奔竄淌流。「草」、「眼睛」、「鞋底」、「血管」經營出跳接式快速轉換的鏡頭,而且具有流動、覆載(原罪?)的本質。下則再次扣問上帝,呈現荒蕪、詛咒、晦澀、癲狂的氛圍;「雪」、「嬰兒」、「他」(修女?!)面對環境的操弄,成為「粗暴」、「淒啼」、「蒙著臉」的野蠻現代處境,隱現對荒謬存在的批判。

你是一條河

你是一莖草

你是任何腳印都不記得的,去年的雪

你是芬芳,芬芳的鞋子

在塞納河與推理之間

誰在選擇死亡

在絕望與巴黎之間

唯鐵塔支持天堂

之後,「你」直陳的對象不明(或許仍是巴黎),「河」、「草」、「雪」、「鞋」都呈現本質的素樸樣貌。最後,試圖拔昇與超脫:「唯鐵塔支持天堂」--鐵塔默默無語,鐵塔「被迫」堅毅地支持天堂。

此詩以「在晚報與星空之間」、「在屋頂與露水之間」、「膽小而窸窣的偷嚼間」、「在塞納河與推理之間」、「在絕望與巴黎之間」等句讓空間流轉迅速;再則,音韻、節奏濃重,呈現沈淪、陰鬱的生活態度,以「鐘」、「放」、「亡」、「堂」等為腳韻,具有圓潤的哀哀情韻。

全詩的構成,有祥和靜謐、巨闊拔昇的背景;有陰森詭譎、焦點凝聚的動線,穿梭於自然書寫、夢境流蕩與畸態城市之中。

而可惜的是,瘂弦就僅此一本「換名」、「增補」、「重刊」的詩集,就以此成為代表瘂弦的「永恆經典」,未免可惜;其豐名與佳評俱在一本詩集上論斷,堪稱是台灣詩壇獨特且驚怪的現象,未來或許將會面臨質疑與挑釁。



[1] 瘂弦,《瘂弦詩集》。台北:洪範,1998年,六印。

[2] 張默,《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台北:源成,1977年,頁261

[3] 瘂弦,〈現代詩短札〉。見《中國新詩研究》,台北:洪範,1981年,頁49

[4] 沈奇,〈對存在的開放和對語言的再造〉。見《台灣詩人散論》,台北:爾雅,1996年,頁86

[5] 瘂弦,〈現代詩短札〉。見《中國新詩研究》,台北:洪範,1981年,頁49

[6] 瘂弦,〈現代詩短札〉。見《中國新詩研究》,台北:洪範,1981年,頁49

[7] ?撰、張默、瘂弦編,《六十年代詩選》。高雄:大業,1961年,頁176

[8] 瘂弦,《瘂弦詩集》。台北:洪範,1998年,六印,頁114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ger287&aid=47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