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3/22 12:31:32瀏覽7632|回應4|推薦104 | |
布魯克納的心靈故鄉:聖弗洛理安修道院 布魯克納「f小調彌撒曲」是他的最後一部彌撒曲,也是西方音樂最後一首偉大的彌撒曲,此後雖然仍有作曲家進行創作,但再也沒有如此宏偉,宗教意境兼備的巨作了。 「彌撒曲」是極為重要的曲式,巴哈的「b小調彌撒曲」是他聲樂的集大成之作,甚至被評為是西方最偉大的音樂,貝多芬晚期的「莊嚴彌撒曲」也是他認為自己最完美的,與「第九號交響曲」比肩。
有沒看過原始民族,面對神奇或不可知的事物時,那種驚恐,那種被神秘所震懾的樣子?「彌撒」是天主教重要的儀式,也有祭祀神的意涵,其中會提到天主的大能,耶穌基督的受難與神蹟,這些都是讓信眾頌讚與驚奇之處,而布魯克納的「f小調彌撒曲」,在描寫這方面來說,常給人有原始民族的感覺,讓人覺得新鮮活潑,這樣的體驗其實是很難得的。 大約於完成f小調彌撒曲初稿時的布魯克納 布魯克納為什麼會寫出如此特別的曲子?除了他本身純然的農民性格,以及對華格納的崇拜外,還有對於古代中世紀音樂的嫻熟,使他能以原始的表達方式,讓信仰取回真實的狂熱,而不是在教堂裡的古董。而寫成初稿時的1868年,正處於他的生涯轉換期,那年因為恩師塞希特逝世(塞希特是何許人?就是舒伯特在死前才去上課的名師),維也納的宮廷樂長賀貝克(Herbeck)希望布魯克納去接替他音樂教授的位置,因為他一向佩服布魯克納音樂才能,又是塞希特最得意的學生。 而在林茲大教堂當管風琴師的布魯克納相當猶豫,因為在林茲他生活安穩,經濟無虞,地位崇高,離他的心靈故鄉~聖弗洛理安修道院也近。到維也納雖然可獲得他長久以來所希望的音樂教授職位,但薪水低,那裏的物價又高,大都市的生活也讓他覺得不安。我們知道,他還是到了維也納,並終老於此,但也因生活的不適應及工作壓力,得了精神衰弱,這首彌撒曲就是他藉著信仰的力量,努力克服心理障礙而寫作的,對神的敬畏與拜服,衝破黑暗的強大精神力量,都毫不保留的反映在曲子裡。
開始是連三次的呼求:「上主,上主,上主,請垂憐。」(1:38),而且一次比一次高昂,用的也是下行音階。隨後又再呼了三次到達高點(2:10),可以看出又往上走了(2:42),而且是以半音上升的方式。伴奏用了非常華麗的小提琴音型(2:54),預告了「基督,請垂憐(3:15)」的部分,這就是B段。 我有觀察到,很多作曲家包括莫札特與貝多芬,都會在「基督,請垂憐」這段歌詞安排獨唱,一方面與合唱做為對比,一方面獨唱比較能比表達個人的感情,畢竟耶穌基督是「自己人」,都是降生在這世間的人,布魯克納還安排了獨奏小提琴,讓這種感情更柔,小提琴的音浪不斷升起與退潮(3:34),好似祈禱人心中的洶湧澎湃,正為了悔過而翻騰不已,獨唱與合唱交錯(5:01),像是信徒的反覆祈禱。 又回到了剛開始的「上主,請垂憐」,A段再現,剛開始也是下行音階(5:40),但後來卻突然上行(6:10),調性更加眼花撩亂,連E大調聽來都在搖晃(6:25),其後獨唱與合唱交織(7:25),即使木管,小提琴,以及大提琴低音都有相當堅定的音型反覆(8:06),但如此洶湧的動態早已超出一般對垂憐經應該「安靜肅穆」的印象,也別再相信什麼布魯克納音樂都是「安篤沉穩」的胡說八道了…安靜下來後,升了降E音為還原E(8:25),還一度讓人以為要以C大調作結,但這都是假象,還原E是為了主調f小調用的(9:12),這才讓人恍然大悟,就此返回了主調結束。
然後合唱平靜的齊唱「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10:28),弦樂卻在興奮的跳舞,是這首彌撒曲很大的特徵,「我們讚美袮、稱頌袮」用的又是「天主在天受光榮」的高揚旋律(10:37),「朝拜袮、顯揚袮(10:50)」又是齊唱,管樂則浮現剛剛「主愛的人在世享平安」的旋律,安排巧妙,等於好像是把交響曲的第一主題換個樣子重複一樣。「我們讚美袮」又重複了一次(10:58),但配樂有法國號小號長號合奏,加上定音鼓,相當具震撼力,弦樂則奏出級進向上又向下的音階(11:10)。 女高音獨唱「感謝袮。我們為了袮無上的光榮」(11:19),則是一個向下又向上的音階,算是從剛剛弦樂的動態而來,C大調開始暗示a小調(11:29,有升g),但很快被排除,合唱繼續頌讚「主,天主,天上的君王,全能的天主聖父」(12:02),直到降E大調的「天主的羔羊,聖父之子」出現明顯下降(13:11),才讓這激烈的動態停止,這「聖父之子」就是耶穌基督,第一段就此結束。 再來則是樂章的第二段,這段的歌詞為:「除免世罪者,求祢垂憐我們。 除免世罪者,求祢俯聽我們的祈禱」這段從前面強力讚美的氣氛一變,成為內省的祈禱,「除免世罪者」也是指耶穌基督,因為他為我們的罪而被釘在十字架上。在此他轉到遠系調d小調,先唱「除免世罪者」(13:28),然後合唱以卡農唱出「求祢垂憐我們」(13:52),後來又以卡農唱出「求祢俯聽我們的祈禱」,後來還是又以卡農唱「求祢垂憐我們」(14:49),然後是以同節奏唱:「坐在聖父之右者」(15:13),並由各聲部唱「垂憐我們(15:26)…垂憐我們…垂憐我們…」模仿出信徒們認罪後要求寬恕的急切心情,相當逼真,甚至有戲劇性。 當速度回復到樂章剛開始時,第三段開始了,女高音唱「因為只有袮是聖的」(16:30),用了第一段「感謝袮。我們為了袮無上的光榮」的旋律,合唱則一再強調:「只有祢是...」一樣暗示著a小調(16:40,有升g),然後又怪異的轉往E大調,女高音唱:「因為只有祢是聖的」,合唱也應和,並加唱一句:「只有祢是至高無上的(17:10)」並低語著:「耶穌基督(17:18)」。音波再起,眾人齊聲呼喊:「袮和聖神,同享天主聖父的光榮(17:34)」,此即為天主,耶穌基督,聖神三位一體之奧義,「聖神」其實就是聖靈,天主藉著聖靈而使我們獲得指引,保護我們,弦樂奏出開頭那向下卻又蜿蜒向上的旋律,但因突然降了a(17:55),聽來有些驚恐,我想布魯克納認為這是人們看到這近似不可解奧義的自然反應吧。 然後男高音唱著第一主題:「同享天主聖父的光榮」(18:27),女高音唱著第二主題:「阿們(18:29)」,形成二重賦格合唱,正式展現此「三位一體之奧義」,成為整首彌撒曲的壓軸,無論巴哈,莫札特,貝多芬皆然,這幾乎是讓彌撒曲成為不朽的一個印記了...
第一主題以音程怪異,充滿神秘感為特徵(18:37),弦樂則常演奏著C大調和絃,確保在這怪異的賦格曲中,能維持調性之沉穩莊嚴,隨後第一主題的相反形出現(19:13,女中音),並與男低音的原形糾纏,「阿們」則以新的十六分音符對題加入(19:31),直到男高音聲部又唱著第一主題原形,賦格才稍稍安靜(19:51),然後又以第一主題輪唱作為卡農,曲子開始緊迫起來,隨後又與第二主題的「阿們」對唱(20:19),緊接著卡農又出現(20:25),小號出現了華麗的顫音(20:31),第一主題衝破神秘迷霧,好似終於理解了奧義,回歸C大調(21:09),達到壯麗的高潮,這賦格曲應該是他最偉大的對位法傑作,剛開始的下降又蜿蜒向上音階在伴奏出現(21:21),以「阿們」盛大的結束了這個樂章。
旋律又回到剛開始,「祂為了我們人類(23:50),並為了我們的得救,從天降下。」這裡毫不意外,用了弦樂的下降音階(24:06),但還是有顫音,直到結束,這裡是第一段。第二段開始速度變慢,男高音以優美的旋律唱著:「祂因聖神由童貞瑪利亞取得肉軀,而成為人(24:21)」,伴奏是一把小提琴與一把中提琴(24:25),兩者交織出的音樂效果綺麗,再加上木管漂浮的顫音,這毫無疑問是屬於一位女性的音樂,這就是聖母瑪利亞,她雖是處女,但因受聖神感應而懷孕,生下耶穌,這又是天主教的奧義之一,音樂描繪出這美妙的奇蹟,後來合唱加入(25:03),弦樂開始拉出頭尾短,中間長的節奏(25:32),這特殊的節奏在他的第零號,第三號交響曲也有使用,有興趣者可以比較聽聽。
這節奏不停繁衍,是否代表耶穌的成長呢?後來即使是唱到「祂在般雀比拉多執政時(26:58),為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受難而被埋葬」的段落,這弦樂的節奏仍在持續(27:05),生死在此,似乎已經是同一的了…布魯克納用合唱與男低音獨唱的對比寫出悲歌(27:54),不斷強調「受難」兩字(28:20,passus),法國號與長號等奏出安息的聖詠(30:11),這段可說是布魯克納寫的「受難曲」,比起巴哈,也沒遜色吧~第二段就此結束。 提香的「復活」多聯畫 信經最後一句:「我期待來世的生命。阿們」,就是指在末日審判後得以升入天堂,獲得永生,布魯克納一如貝多芬的「莊嚴彌撒曲」,寫成了二重賦格,但這是一首很不符合傳統的二重賦格,不僅剛開始時第二主題是由小提琴演奏(37:57)。第一主題是女高音唱的「我期待來世的生命」,而且合唱還隨後高叫:「我信!我信!(38:02)」,不僅不合彌撒曲的傳統,更不符合賦格曲的傳統,但如果要符合傳統,就不會是布魯克納了…
男低音再唱出:「我期待來世的生命」(38:07),女高音這次以「阿們」唱出了第二主題,這是一個充滿半音色彩變化,能讓人憧憬來世天堂生活的旋律,合唱又再度高叫:「我信!我信!(38:12)」隨後二重賦格開始發展(38:36),時而激昂,時而低語,布魯克納的對位法一下剛強,一下柔軟,已臻化境。後來合唱以第一主題安靜唱出「我期待來世的生命」,雙簧管以對位法交織另一優美旋律(39:48),女高音唱著拉長的「阿們(39:56)」,象徵曲勢緩和,最後再以穩定信念的「我信!我信!阿們(40:08)」結束此壯麗的信經樂章。 突然轉到C大調,爆發了莊重的讚美歌「上主,萬有的天主(41:24)」,再輕聲的讚美:「聖」,弦樂顫音一轉,合唱著:「你的光榮充滿天地(41:49)」,最後一句「歡呼之聲響徹雲霄」是由女高音獨唱的(42:01),突然轉到D大調,感覺有點「脫序演出」,但這正是描繪著群眾歡欣鼓舞,忘其所以的樣子,這也就是布魯克納表現「原始的狂喜」。合唱應和著獨唱者們,長笛做出有點詼諧的音響(42:14),表現著「狂喜」。
這首彌撒曲的降福經一樣美妙脫俗,充滿降福的「幸福感」,有人以為這是他後來交響曲那些偉大慢板樂章的先聲。剛開始小提琴就奏出樂團的第一主題(42:54),而合唱的主題則由大提琴奏出(42:57),兩個主題剛開始就形成精采的對位,樂團的第一主題後來更變成了美麗的花邊(43:50)。三個聲部以合唱的主題輪唱著:「奉主名而來的當受讚美(44:09)」,男低音則與合唱搭配,合唱的主題又復歸(44:54),聲部更加緊湊。
f小調彌撒曲手稿的扉頁,寫著:彌撒曲第三號
文/總譜註解:夏爾克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