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布魯克納:第四號交響曲「浪漫」的故事(Bruckner Symphopny 4 )
2015/10/29 12:14:50瀏覽9547|回應6|推薦100

剪影:漢斯李希特指揮第四號交響曲初演大獲成功,布魯克納在台下為之喝采

記得在二十年前我剛聽古典音樂時,若在唱片行看到布魯克納,與他連在一起的都是「第四號交響曲」,彷彿這是他唯一成功的代表作,這交響曲還有一個很引人入勝的副題:「浪漫」,我也因此去聽看看,卻覺得太過華麗,與巴哈貝多芬舒伯特這些人全不相同,雖然新鮮但聽不怎麼懂~最主要的原因是太長了,合奏的地方又太多了,只好丟到一邊去了,但也留下深刻的印象。

後來看了傳記,知道第四號交響曲不過是比較通俗,第七號才應該是他的代表作,只好跑去台北的淘兒找,終於買到第七號交響曲的唱片,才終於讓我從這首比較沒那麼多「合奏」的曲子裡,喜歡上了布魯克納,然後才回來聽第四號交響曲,卻仍是無感,不曉得當時是不是因為年少輕狂,覺得第四號太祥和與平靜,不如第七號那樣有個悲劇性的第二樂章那麼壯烈,也不像第九號那麼不和諧。

直到幾年後Celibidache指揮慕尼黑愛樂的現場版本出來後,我才有些欣賞到這曲子的美妙之處,也開始懂得聽音樂不是只有聽「爽」的,那種整體的和諧與美感也非常重要,但到此時我只是開始會欣賞而已,還遠遠稱不上喜歡~總覺得這是布魯克納九首交響曲中的「異數」,不是說它是長得最奇怪的~而是說因為其他八首都很怪,這首最正常的放在其中,反而成為最怪的...大笑..若有人和我說布魯克納的交響曲聽來都差不多,我想根本就是胡說八道。

波蘭大作曲家&指揮家Skrowaczewski,九十二歲仍活躍在指揮台上

至於真正喜歡第四號,那完全是今年的事了(二十年了耶...),原因是聽到一位不是很出名,但卻極受專業人士好評的老指揮Skrowaczewski,指揮加利西亞交響樂團的現場演奏影片,他在日本很受歡迎,台灣則很少人提及,他已經九十二歲了,他的指揮相當細膩,對細節極為注重,而且歌唱性十足,對布魯克納非常擅長,之前也灌錄過全集,但並沒被一般愛樂者重視,可能是因為知名度問題。至於我喜歡的原因主要是在慢板樂章上~這其實是「第四號」的阿基里斯腱,因為到目前為止的的每個版本都讓我覺得這樂章又冗長又無聊,只有這版本不會,原因就是在於其歌唱性與柔軟性,終於讓這慢板樂章變的可愛了...其他的樂章更是水準之上,第四號其實是他的交響曲中最重視音響效果的,非常適合Skrowaczewski的細膩指揮手法。

然後我又再聽了這交響曲其他的唱片,也找來了手稿與各版本的總譜來看,如今才算是真的喜歡上了,第四號交響曲「浪漫」其實本身就是一個故事性很濃的作品,也反映出了很多音樂史的現象,相當有趣。「浪漫」這標題就寫在總譜的封面上,不過歷來的解釋不少,布魯克納本人曾說過:

浪漫,就是執著至忘我的境界,以亢奮的感情,昂揚於森林中。

我雖不太懂他的意思,但這首交響曲確實經常給人在森林裡的感覺,旋律也會給人浪漫多情的感想。更重要的是,曲子那剛健的銅管聲與銳利的弦樂聲,給人的感覺就是穿戴盔甲,騎馬矯健,用劍快速的騎士,這無疑是一種騎士的浪漫,為了愛情與信念拼鬥,而布魯克納也曾經把第一樂章的開頭比擬為騎士出城,證明了這一點。

一八七八年大改裝之後的第四號交響曲封面,仍有「浪漫」這標題的存在

第四號交響曲在一八七四年一月二日開始動筆,僅僅是在完成第三號交響曲初稿的兩天後,可見他當時的勤奮與靈感豐沛,在十一月就已完成,這應該是他所有交響曲裡寫作速度最快的~奇怪的是布魯克納似乎從未想要快點上演,大概他本人也覺得這是個不太成熟的作品,這應該是他九首交響曲唯一一首剛問世就被作曲家本人貼上失敗作標籤的,布魯克納隨後在一八七八年進行大規模的修改。

這個「一八七四年初稿」自此就被掩沒,極少人演奏,看來好像與第三號的初稿命運差不多~但其實差很多~第四號「浪漫」是他第一首大調的交響曲,氣氛的基調是在森林裡的祥和,甚至是有點天真爛漫的,與第三號這首充滿刺激與衝突性的小調交響曲差異很大,而且第三號他當時是極認真寫作的,要獻給華格納的「華格納交響曲」,第四號相形之下就顯得匆促而散漫。不過這個初稿近年來還是引起了許多指揮家的興趣,漢堡愛樂的總監女指揮Simone Young就錄了一個很棒的版本,這初稿的天真爛漫與女性的特質出乎意料的符合,只可惜Youtube沒有,在此以Harding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版本為例,這也是很有趣的演出,聽了後可發現第一和第二樂章與我們常聽到的差距不大,尤其是第二樂章很像,但第三和第四樂章就完全不同了,原因是後來被他大幅修改掉了,這版本的價值就在像一陣颶風的第三樂章,相當有創意,至於其他樂章嘛...只能說:改的好!


這些修改是在完成第五號交響曲的一八七八年一月開始的,到十一月才結束,整體水準可謂大幅提升,成為巨匠級的作品,這應該就是我們的現行版本了...啊不~還沒有,因為後來布魯克納又覺得前三樂章已經OK,但第四樂章寫得還不夠好,又於一八八0年完成了一個新的第四樂章,才完全結束了修改,我們現在最常聽到的第四號交響曲就此誕生,所以這版本常被稱為一八七八/一八八0年版,在當年首演時可是極受歡迎,成為布魯克納第一首大獲成功的交響曲,而後來在出版時,隨著編輯者的不同又分為哈斯版和諾瓦克版。

以下就以Skrowaczewski指揮加利西亞交響樂團影片為例,他用的是諾瓦克版,開始是弦樂輕柔的顫音,第一法國號輕輕獨奏出絕妙的第一主題(降E大調,以下影片0:49處),這是全曲最重要的旋律,聽來很像軍中的起床號,但是是很輕柔的,反而有一種魔力。隨後號角的聲音越來越近,弦樂的顫音也隨之激烈起來,人們終於起床,開始了工作,世間萬物也隨之華麗炫爛的登場,這裡相當於推移部分,布魯克納的二連音+三連音節奏剛健雄渾(2:30),有人說這段音樂就好像驗證神,甚至是科學的存在~因為一切是如此井井有條。

第二主題是小提琴用跳弓演奏的短-短-長節奏的可愛旋律(以上影片3:16處),調性是降D大調有點不合傳統,隨後每個聲部都像受到感染,紛紛承接這旋律,形成大規模如賦格曲的結構,轉調更是讓人玲瑯滿目,像是百花盛開,第一版的第一樂章其實更有這種感覺(見1874年版影片2:34處)。第三主題其實是那二+三節奏的再現(4:46),不過轉到了降B大調,背景的弦樂音階像踩著天梯上上下下,有一種空間的開闊感,後來第二主題精靈般的再現(6:28),結束了呈示部。

發展部又是以法國號的召喚開始(8:14),第一主題與其推移部(9:17)激烈的進行,最後第一主題平靜的在光輝裡顯現(10:44),這裡的音響很值得探究:

可看到兩支小號與長號、低音號等齊奏出四個相隔八度的降E音,另一支小號與長號則與之成為大三和絃,如此莊嚴厚實,又兼具和諧的燦爛音響,讓我聯想到森林的參天巨木,上面則是陽光普照。隨後突然平靜下來,像是在樹下乘涼,第二主題開始發展(11:44),直到再現部開始。第一主題的法國號又輕輕的召喚(12:59),還伴著清澈高揚的長笛,推移部分(14:41)、第二主題(15:29)、第三主題(17:04)等分別再現,尾聲原本很平靜的轉回開頭的降E大調,但後來主音降E的第六級音C突然降了半音(19:08),造成一陣和聲的緊張與風暴(第一版是不可能有如此像是天氣變化般微妙氣氛的),最後才以凌厲無比的氣勢,彷彿正義獲得聲張般的轉回降E大調(19:25),以法國號強力的召喚結束,全樂團此時都退下讓它獨自表演。

在如此漂亮的第一樂章後,第二樂章卻好像突然踩在流沙裡...學者弗羅倫斯說這樂章是「夜間朝聖者的進行曲」,其實還滿貼切,我倒覺得這些朝聖者大概是在沙漠裡行進,步步艱難,這似乎象徵著大自然對人的試煉,與第一樂章其實有相同的因素在,就是都與自然界有關,這也是布魯克納作品裡唯一有「中東」味道的。首先是輕輕嘆息般的帶有弱音器的弦樂(20:27),c小調的第一主題由大提琴緩緩奏出(20:34),像是個受難的進行曲,後半部分的短-更短-長的節奏很重要(20:58)。然後管樂再把這主題複述一遍(21:13),四支法國號一支一支的以短-更短-長的節奏接應(21:45),彷彿是回聲,讓人聯想到是在沙漠這類開闊的地方。接下來又是一堆回聲,音響漸漸寂靜。然後在弦樂撥奏下,第二主題出現(23:44),又是個有夜晚氣息的有氣無力旋律,漫無目的的轉調,猶如漫遊,短-更短-長的節奏再度回應(25:45),然後突然以強奏方式出現。

我寫錯了啦~應該是低音大提琴。

然後第一主題竟然由長笛在高音部分奏出,還轉到了A大調(27:06),音樂也激動起來,以為是看到了希望的火光,可惜只有一下下而已。隨後第一主題再度出現(28:43),這次又回到原來的c小調,然後又是回聲,又是陰暗的第二主題(30:20)...這些似乎考驗著人類的耐力。但別忘了這樂章是「近於稍快板的行板」,絕不可流於完全的寂靜與沉悶。最後第一主題彷彿在流沙與風寒中出現(32:40),但這次突然有了希望~先是第一主題由小號在B大調燦爛的奏出(33:07),隨後很快就轉為C大調的凱旋(34:19),終於看到綠洲了~這也是整首交響曲令人最感動的時刻,最後定音鼓PP的連打(34:53),以及中提琴的顫音E(36:04),雖然讓曲子漸漸平靜下來,但也確立了曲子將在C大調結束,一切苦難都過去了。

第三樂章是詼諧曲,但一般被稱之為「狩獵的進行曲」,似乎是為了犒賞歷經第二樂章苦難的人們,也是布魯克納最通俗易懂的樂章,管弦樂如精靈般伶俐多變,那些老是喜歡說布魯克納的作品凝重沉緩的人看來都錯得離譜...這裡如第一樂章一樣是由法國號的呼喚開始(降B大調,37:09),用的正是布魯克納喜歡的二+三節奏,但這次不是呼喚大家起來,而是呼喚大家去打獵~密集的管樂具有軍樂風格,在二四拍子的曲子裡用二+三節奏,極具速度與機動性,開頭的法國號旋律以各種型態出現,難怪有人說這像是德國軍隊的閃擊戰呢。

詼諧曲的開頭,圈圈內是布魯克納節奏

中段的音樂布魯克納稱為「陪襯狩獵饗宴的舞曲」,這極為傳神,聽起來就像在郊外烤肉一樣,這是降G大調三拍子的蘭得勒舞曲(41:41),充滿濃濃的奧地利鄉土味,可是哈斯及諾瓦克編輯的樂譜在這段有明顯差異~哈斯在伴奏部分用的是長笛,但諾瓦克用的是雙簧管。最後看手稿,:

發現是雙簧管,諾瓦克獲勝 大笑

我也覺得這段用雙簧管伴奏比較好聽。然後法國號的呼喚再現(43:31),詼諧曲又回來了~結束此一樂章。

第四樂章是整首交響曲的總結,由布魯克納先後為其寫過四個版本以上,就知道這任務有多麼艱難了...其內容也是相當複雜多變,還好大致都相當好聽悅耳,最後部分精彩萬分,讓人對這首交響曲留下紀念碑一般的偉大印象。第一主題先是一個八度下行,再加上一個半音(48:21)~造成和聲緊張及懸疑的效果,接下來猶如天雷勾動地火一般,直到第一主題用全體樂團齊奏,極為壯觀,所有的弦樂器還加了裝飾音(49:33),讓這八度向下的壓力更大,好像有千斤萬斤:

來是第二主題嗎?不還沒有,因為這第一主題的調性錯誤,完全不是主調降E大調,壓力反而更為增加,弦樂奏出了好像彈簧般的音型(49:50),然後是一連串激烈的半音階(49:58),又出現了與第一樂章推移部相同的二+三節奏(50:27),終於把調性導正,這時出現了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50:45),威風凜凜,給人大神再度降臨的感覺...這版原本是沒有鈸聲的,但Skrowaczewski以身為作曲家和指揮家的想法加了上去,後來法國號的音型聽起來像是餘震(50:58),直到平靜。

然後是弦樂憂鬱多情的c小調旋律(51:16),以此導出平靜優美的C大調第二主題(51:48),這其實是有點布拉姆斯風格的,與前面震撼的音響成為對比,有效的穩住了這個樂章。後來的第三主題雖然是以前面那彈簧般的音型為主(53:54),但無法再干擾平靜的基調,果然呈示部就在讓人聯想到第二主題的平靜中結束(54:54)。

發展部剛開始布魯克納將第一主題作轉位(56:01),結果氣氛一變,成為淒風苦雨,帶有憂鬱的文藝氣息,這種微妙的改變如同天氣一樣耐人尋味,也是第四號交響曲中最謎樣的段落...但第二主題很快由法國號奏出(57:04),陽光再次降臨,並開始發展。第一主題此時帶著第三主題如彈簧般的音型出現(59:16),也開始大規模的發展~第一主題最後再度被轉位(1:01:09),謎樣的音響再次讓人沉思,然後進入再現部,第一主題再度由全樂團齊奏(1:02:16),聽起來像是一番掙扎...

但第二主題又出來穩住局面(1:03:56),布魯克納將之轉位並變奏後(1:04:35),可說是艷光照人,弦樂的音型與顫音讓人想到第一樂章第二主題,那種天真爛漫猶如百花盛開,像在天國一般,後面又加入彈簧般的音型順便讓第三主題重現(1:04:57)。若是馬勒可能就會讓交響曲在這裡結束了,但布魯克納不行,他一定首尾要相呼應才行。

尾聲是可能是所有布魯克納交響曲中最精彩的,一開始由本樂章的第一主題弱奏開始(1:05:53),彷彿從地底開始升起,布魯克納用盡一切管弦樂手法,最後將曲子推向主調降E大調的最高峰,第一樂章第一主題再度神降臨(1:08:06),召喚著人們進入那永恆的美麗世界,曲子就在如此的振奮感動中結束。其實在一八八0年的原譜,最後此一主題並未照原樣回來,布魯克納是在一八八六年的修改後才變成這樣,這事情直到一九四0年才被發現,諾瓦克將之加入自己編輯的樂譜之中,確實讓尾聲更加出色。

|

不過有一個漏網之魚~那就是一八七八年修改過,但後來又被棄置的第四樂章,布魯克納給了一個標題「Volksfest」(人民慶典),這個樂章雖有出版,但卻極少人錄音,我只聽過Tintner指揮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演奏的,每次都把它當成一首交響詩來聽,反正布魯克納不認為它仍屬於第四號交響曲,它與我們現在常聽到的第四樂章已經比較接近,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都是相同,不過第三主題那彈簧似的音型就沒有了,最值得一聽的地方是在以上影片0:49處第一主題再現時的定音鼓滾奏,我不記得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哪裡還有兩小節的定音鼓強音獨奏,聽來真的不像他的作品,最後法國號倒是很明確的響出了第一樂章第一主題(以上影片9:02),可見布魯克納曾經這樣做過,只是到一八八0年又改變心意了...「Volksfest」的樂譜是我見過布魯克納寫得最工整的,這是結尾部分:

但故事還沒結束,布魯克納在完成了一八七八/一八八0年版後,在一八八一年首演大獲成功,卻仍沒有將其出版,這反映出他對自己信心不夠,以及當時樂界的環境嚴苛,於是在一八八七和一八八八年他和弟子勒維等人研究如何修改作品,後來產生了一八八八年版,反而成為這首交響曲最早出版的樂譜,但布魯克納卻未在樂譜署名,是否代表他不承認這最終的修改呢?

這版本直到一九三六年哈斯版上市前,都是第四號交響曲唯一的出版譜,許多早期的指揮大師因而都留下了關於此版的錄音,如福特萬格勒和克納佩茲布許,所以聽到的機會很多,當然在哈斯版之後,這個版本就被懷疑不是布魯克納本人的作品而被棄置。其實若沒細聽,會覺得與一八七八/一八八0年版差別不大,只是在管絃樂方面強弱變化更多,第三樂章詼諧曲的結尾也有特別安排,而不是完全重複第一段,第四樂章也在高潮處加了鈸,說實在的這些都不是布魯克納的風格,所以被人懷疑也是正常。但福特萬格勒覺得勒維有些修改是很好的,在演奏上比較有效果,所以樂意演奏勒維改編的這個版本,尤其是第一樂章第三主題的漸弱,和第三樂章詼諧曲第一段的結尾,個人更認為克納佩茲布許與維也納的版本是絕品,簡直把第四號演奏成一個盛大,又令人感動的慶典了

這種如今看來,好像是不尊重原典的行為,其實都有其道理~因為當時的音樂觀是自由的,認為只要為演奏效果好,不認為非得依照作曲家的原譜演奏,指揮可以自行改編,孟德爾頌不就是這樣改編了馬太受難曲?馬勒不就是這樣改編了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然而在我們現在這時代,古典音樂早已成了廟堂以上的東西了,也成了學術研究的禁臠,一切要求精確,一切要求嚴格,最後只是讓一切的表演變得太過嚴肅,事實上我覺得只要寫明是改編,怎樣演奏音樂應該都是自由的。而在二00四年,經過學者M.Korstvedt的研究,證明了這一八八八年版當年應該也是有經過布魯克納的首肯,國際布魯克納學會終於正式重新出版了此一樂譜,我樂觀其成,因為這個版本說不定,才是所有版本最精采的呢~虛即是實,實即是虛,布魯克納第四號的故事,未來仍會繼續。

 

文/總譜註解:夏爾克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tsubery&aid=34058065

 回應文章

當代迷你倉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1/13 09:30
到處走走,增長見聞。

Bianc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0/31 23:17

音樂說起來是極度感性的東西,但若未能透過足夠的知性媒介,我們恐無法一窺堂奧。

就像夏爾克,若非鍥而不捨一再鑽研,怎能重拾對於布魯克納第四號交響曲的喜愛。

而門外漢的我們,有幸在你的引導之下,聆賞了一首原本可能錯過的樂曲。

謝謝夏爾克的深入導聆!得意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11-01 12:32 回覆:

Bianca午安~以前我真的稱自己某些文章為導聆,但我現在覺得,或許文章當作聽音樂的感想會更好,因為音樂中就是拿來聽的,文字的解說雖能讓大家更了解曲子,但若太過也可能影響到聽者的想像空間,所以分寸很難拿捏~但如果只是心得分享就沒這些問題了。

第四號交響曲其實很有讓人聯想的空間,我的文字大概就是我自己的想法,當然都是以布魯克納自己對樂曲的解釋,以及和聲與曲式的推演為基礎,所以還是有些客觀理性的東西在,應該多少有參考價值啦。


Oskar--耶和華是我牧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0/30 18:57

夏爾克似乎真有逐一介紹在後期浪漫時代,曲風華麗、配器壯闊、篇幅長度、想像空間、氣勢恢弘等程度,都跟另一位同樣使用德語的猶太裔作曲家:馬勒先生有得比的布魯克納十首交響曲的雄心壯志讚啦

雖然沒有閱讀總譜的能力,當然也不曉得怎樣演奏樂器,但夏爾克的精闢解說還是要捧場的啦!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11-01 12:23 回覆:

Oskar午安~其實你猜中了,我真的有打算寫他的十首交響曲,目前是已經完成七首,其他三首就留待他日完成了,這次是先到第四號為止了,因為一直寫布魯克納大家會很煩吧,何況月底有一個音樂盛宴值得關注~其實就是與馬勒有關。

不會看總譜不會演奏樂器聽音樂反而有更多想像空間,而且不受譜面或手指的限制,也不是壞事喔。


詹于萱(瑀璇~一生為你沏茶的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0/30 10:23

欣賞夏爾克寫文章的分析

當然音樂的部分有個人喜好的觀點

對於他的交響曲不斷地進步

第七首有很強烈的感召力

這首似乎很多改編版本

而改編只要不要距離主題太遠

不至於失去原味,加上註明改編 就可以了

謝謝夏爾克分享~祝福小周末愉快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11-01 12:17 回覆:
瑀璇午安~他的交響曲算是不斷進步,精益求精,不過在後人看來,早期的版本似乎原創性較高,所以也漸漸受到歡迎,結果是又更多讓我們聽他交響曲的樂趣~可以比較許多版本,無論是樂譜還是錄音。

浮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10/29 16:32
多元又豐富就是我喜歡udn的原因
熱誠用心如您者的精采分享
讓我們可以一窺古典音樂堂奧之妙
果然是優迪園無誤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10-29 19:23 回覆:
謝謝浮生大哥~只是些個人的感想,為自己聽音樂時做一個紀錄,我也很喜歡這裡,但願大家一起努力,為這園地增添更多美景。

Bifröst Kærlighed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awesome
2015/10/29 14:15
what a great attitude to listen to the music.. bravo!
Boston Kindergarten wish to be the wind beneath your wings

☆﹒﹒☆★‧*°∴°*﹒﹒☆﹒﹒☆★*°﹒*﹒﹒☆

A teacher
Takes a hand
Opens a mind
Touches a heart
Shapes the future
☆﹒﹒☆★‧*°∴°*﹒﹒☆﹒﹒☆★*°☆*﹒﹒☆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10-29 19:25 回覆:
謝謝你啦~藉部落格紀錄一些個人聽音樂的感想,歡迎常來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