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5/12 17:14:24瀏覽6670|回應5|推薦99 | |
經常有朋友問,你為何不寫布魯克納第五號交響曲的文章?其他八首不是都寫了,難道是不喜歡第五?當然不是,第五號其實是我的第一首布魯克納交響曲,當年一聽就愛上了,也是讓我成為布魯克納迷的契機,我一直小心翼翼保存初戀的感覺,只專心聆聽,不願分析。直到今年,"不小心"打開了日本大指揮家朝比奈隆1996年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的影片,他那時已近九十歲了,還能指揮這麼長的曲子,堅持站在台上,他說:「因為這樣才是在工作」,其沉穩與高貴氣度如同天皇(這是真的),也能導引出第五號交響曲中的能量,當年芝加哥交響樂團不愧為天團,弦樂管樂音色都讓人著迷,此後我的「第五號禁令」才解除,當然也可以寫文章了。
當年布魯克納寫這曲子時,先著手的是慢板樂章(1875年2月14日),前一天,他在寫給朋友的信中,相當後悔從林茲搬來維也納住,因為物價高很多,又沒得到穩定的職位,導致入不敷出,只能借貸,"這恐怕是我最終的宿命",絕望的氣氛因此佈滿著整個第二樂章的開頭... 此後他於1876年5月16日完成初稿,再到訪首屆拜魯特音樂節,聽完華格納的"指環"四部作後,將第五號交響曲改寫,加了初稿沒有的低音號聲部,可能要增加恢弘莊嚴的感覺,到1878年完成,之後他就未再回顧這首交響曲了。 在主要動機後是古老的掛留音對位,每個音都拉的很長,我們好像回到文藝復興時代,進入沉思,最後到降B音的屬和弦--F,A,C(1:51),特別注意這是從開頭降B音到C的推移,是上升了一個全音,這樣的情況在全曲屢見不鮮。隨後由管弦樂齊奏出C的增四度音~升F,相當唐突(1:55),但也強調了前面說的衝突關係,這是個爆發音形。隨後銅管吹出的聖詠相當莊嚴,基本上都是大調和弦,並回到本位降B大調再來一次,卻錯愕地停在最不該出現的E和弦上(2:57),由此,樂章產生了一陣風暴,E音要確定它的地位,降B大調暫時放棄了,先屈居為小調,經過了長長的序奏,第一主題終於現身(4:11),但再度出現了E音(4:15)~所以這其實是主要動機的變體,這個音又放在強拍,進行到悲壯的高潮,形成一種機械推進的奇特感,這不和諧的E音在總奏時更為強大(5:07),好像推進中的摩擦力,冒出火花,注意第七號交響曲第二樂章的開頭主題也有類似的手法。 第二主題在弦樂的撥奏中展開(5:56),暫時回到開頭的平靜,從降b小調推移到c小調,這也是這首曲子的特色~逐步推移,但開始有些虛弱,特別是有些交叉節奏,也有這首交響曲的另一特色~原形與反向型同時出現(8:09),這也是在多聲部音樂中常到用的,第二主題回到剛開始的c小調,是沒什麼進展,但至少也是沒後退的平靜。 發展部主要動機由C音開始(12:58),符合從降B音推移一個全音的原則,並且爆發在C大調,但在這樂章絕對是不該出現的調性,很快就轉到小調,主要動機又出現(13:40),淒風苦雨掩面而來,並靠著增六和弦,推移至降b小調,第一主題趁機出現(14:27),並帶著其反向型,如前所說這是本曲特色,隨後爆發音形與之結合,也有正向與反向型的組合,低音部分則是第一主題,多聲部進行讓曲子更為激烈,好像在互相呼應,總算能圓滿抵達降B大調(15:19),並推移至再現部。 聖詠又響起,這次以降E大調和弦結束,總算在正確的位置,也有自信多了(17:42),第一主題還是由降b小調開始(18:18),但很快就離開,不像呈示部那樣勾勾纏,第二主題依照推移法則到d小調(19:03,因為呈示部是c小調),但在結尾轉到D大調,又靠著三度轉調法,終於到達樂章主調降B大調(21:33,相較呈示部的降A大調來說也是推移),正確開展第三主題,縱然尾聲又強調了第一主題(22:44),又與爆發主題組合(23:23),然後兩者又反向展示一次(23:30),就進入快速的尾聲,主要動機又出現,此時已是肯定的降B大調模式,卻故意忽略了正確的降E音不演奏,在漂亮的結束中埋藏著隱憂。 剛開始又是弦樂撥奏(快變成撥奏的交響曲了),拍子是二二拍,但節拍是兩組三連音(六個音符),當雙簧管以二二拍子進來時(25:18,四個音符),有種交叉節奏的效果,導致這第一主題跌跌撞撞,因為弦樂撥奏部分與其不太搭,這主題先下後上的模式,無疑也是主要動機的變體,注意其美麗憂鬱的七度下降(25:28),在樂章中會不斷出現,然後的樂句是為了第二主題做準備(雖然下降七度還是一堆),結尾轉到關係調F大調感覺是麻木的... 第二主題在屬調C大調上展開(27:16),這無疑是交響曲主調降B大調的推移模式,有了進展,得到了些許安慰,可是敵人E音在這個調可是主角之一,降B音其實在裡面的深淵浮沉,主題的開展是以多聲部方式進行,聲部間互相模仿,甚至有原型與倒影的組合,就像是一首無言的經文歌,主要動機鬼魅般的偷偷現身(28:48),沒解決的它在暗自垂淚...第二主題又來安慰著(29:06),第一主題就輕鬆回歸了,再次開展,音符被細分化,由之前的三連音變成六連音(30:38),不過兩組三連音還在,還是跌跌撞撞走不出去,就像優雅的淚水滲出,布魯克納展示出與其外表不相稱的文青氣質與內心的深度擔憂,用七度下降的方式描繪,直到反向的七度上升才停止。 第二主題以D大調開始(33:11),符合推移原則,我們另起爐灶,低音與之前的不同,開始撥奏,注意主要動機在低音部分出現,又是討厭的E大調(35:00),還在強拍!也出現了第一主題的熱情進行(35:19),並進行了反向處理,音樂轉以管樂為主,其他樂器則以七度下行與其反向相呼應,再度暗自垂淚,並引發了第一主題回歸(37:19),這次與剛開始不同的是,由於使用四個六連音(也就是24個十六分音符),可應對該主題的二二拍子,兩組三連音也遠離了,所以不再跌跌撞撞,我們終於可讓~淚水潰堤了... 上行音階直接到主音d的增四度音升g是極度險惡的(38:00),在這高峰上底下暗流洶湧,也暗示著主要動機的增四度關係,只能用下行七度的優美化解,這是布魯克納寫過最美的音樂之一,暗潮似乎變成細水奔流,又匯聚成大海,這次不再那麼陰暗,下行七度終於退去其美麗的外衣(38:37),莊嚴的加入抵抗,但也有其反向的上行與其呼應,尤其使用銅管時相當驚人,這是把七度從旋律變成和聲的結果,其急迫性不言可喻,當初悲哀的第一主題成了哀痛,最後再用七度下行回到a音,那些劇烈的不和諧音,與正向反向的密集呼應,又用響亮的銅管奏出(例如法國號上行,小號下行的對抗),根本會讓人懼怕好嗎?艱難抵達A大調後,樂章以第三音升C直接升半音到D大調結束,至此開頭憂鬱的d小調,竟然靜靜地轉為D大調,我們也靜靜地克服了。 第三樂章的詼諧曲是3/4拍子,開頭的音樂(42:09)~跟第二樂章開頭的那些撥奏的旋律一模一樣,只是用的是拉奏。但這裡是三拍子,那就不過是把第二樂章的三連音拿來做為三拍子,而調性是F大調,是上樂章的關係調並不奇怪,但對上樂章結尾的D大調就有點奇怪,第一個音是D音,感覺又沒那麼奇怪,我自己都有點昏了@@
好啦,讓我們放棄分析吧,這詼諧曲甚至是作為上個樂章淚水的反諷(而不是安慰與鼓勵@@),好像走過第二樂章幽暗,潮濕的地道,終於光明再現,天打開了,帶著裝模作樣卻又土氣的主要主題奏響(42:27),一個世外桃源般的鄉村突然在眼前,剛剛第二樂章的第一主題被詼諧的反諷,根本就不需要那樣大驚小怪或那麼悲哀,我不認識那些純樸的村民,他們也不認識我,舞蹈的節奏與其說是這些鄉民在跳舞,不如說是他們的生活律動與節拍,時而奮發時而偷懶,相當生動,也會有些重複,就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第一與第二小提琴還有種延遲的感覺,好像想跟舞步又跟不上。有趣的是最後以第二樂章相同的D大調結束,就像回到原點,一切皆是幻影。 中段最有趣的是把D大調第三音升F直接變成降G(48:12),由法國號獨奏吹出,主要動機又出現了(48:29),雖轉調但保持原型,在由此音的第三音降b,讓降B大調出現,也不會太難吧?布魯克納就這麼做了,結尾還在降B大調,有沒回到第一樂章結尾燦爛的溫暖感覺呢?有沒想家呢? 但詼諧曲主部又重複了(50:20),把這些都打破,還是以D大調結束,村民都消失了,我們還是停留在原點... 第四樂章又與第一樂章開始一樣是個慢板,而且主要動機的撥奏又來了(57:08),並回到原調~降B,在突然結束時,一個豎笛獨奏的八度跳躍向下,又八度跳上升的怪異旋律出現(57:47),中間是半音進行,不用說還是主要動機的變體,但在這就好像疑問句一樣,問說:這樣好嗎?然後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竟用原調出來了(57:58,好久不見了),這好像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的最後樂章一樣,還帶有剛剛的八度下降,這短小動機又出現了一次,好像又問一次,原調的第二樂章第一主題也出來了(58:22),但這短小的動機似乎還是不滿意的說:我還是自己來好吧! 這動機以降B音開始,終於全部現身,直接墜落下來,回到原點,這就是樂章的第一主題(58:50),但很難聽出調性,頂多只能說是一種半音進行而已,並由此開始一首賦格曲,主題就是由降B-降E-降B-F-降B的循環,直到降B大調的出現(59:32),音階也開始興奮的往上,第一主題在低音處開始了一種半音向上的模進,但又退回了前面的F大調,形成巨大的弧形。 休止符後展開快速的第二主題(1:00:24),由弦樂合奏,讓人想到上個樂章的主要主題,都同樣有六度的大跳: 第一小提琴與第二小提琴一樣有種延遲的效果,低音則有點詼諧的撥奏向上,讓人想起前幾個樂章,調性剛開始是怪到不行的降D大調,我覺得跟第一主題不相干,正如上個樂章那樣的世外桃源,並在進行途中突然模進到E大調(這裡真是夠大膽),就展開了第二段,弦樂加上了低音提琴,更為綿密,還用了主題的反向型與之配合(1:01:04),這完全就是多聲部音樂的方式,並轉到其他調性,安靜下來後突然第一主題的變形爆發了(1:03:04),並由F音推移至G音(這是前面常出現的),整個又是個先上升後下降的大弧形,還是有八度下降音跳進的裝飾,又再度陷入平靜,這時突然奏出聖詠(1:04:27)~這是莊嚴的銅管合奏,以降C大調,卻停在第七級降B(這是主音,也是伏筆),由於第七級是導音,通常都要解決到主音,所以會給人滿滿的期待感,而且低音部分是第一主題的變體: 音樂神秘推移著(由降C-降D-降E-F),到達F大調作結(1:05:38),並由上升一個半音的降G大調開始賦格曲(1:07:11),由此可聽出與第二樂章第二主題的關聯,與之搭配的對旋律來自第二主題,當主題的緊急段出現(1:08:38),就好像把主題當葉子一樣分割開來,不斷上揚又退後,好像以為是快速,其實是慢動作(很神奇),回到聖詠開始時的降C大調,並以推移到第七級的方式,把樂章主調降B給引出來,第一主題就這樣出現(1:09:30),與聖詠形成雙重賦格: 兩主題配合無間,所有聲部幾乎都走過了一次,隨後此二主題又分別變成反向(1:11:52),並互相連結,並把每次主題出來的地方都加重音,其他音則否,再加上力度變弱,反而導致一種歪歪倒倒的效果,這部分在Schalk版被全面刪除,是很可惜,也印證其難度,最後還是來到了高潮時降C大調的模式(1:12:55&1:13:49)結束賦格,雖歷經大起大落,還是以呈示部相同的方式,升高音到達F大調(1:14:56,由降C-降D-降E-F,注意是用弱的大提琴),出現了第二主題,原先因為調性部分顯得不相關,現在可說是完全相關了,終於把這如桃花源一樣的音樂融入到了整體,這裡有說不出來的暢快,好像神遊太虛,景物皆美,但也到了該尾聲的時候了,究竟要如何結束這首交響曲呢? 我們聽到第一主題又出現(1:17:38),而且是降B音,顯然暗示要用降B大調結束這首交響曲,甚至連第一樂章第一主題也出現了(1:17:46)~但由於是原樣,因此還是降b小調,前述的E音仍是無法克服,只好再由第二主題來一次(1:18:43),此時第一主題與之結合(真是對位絕技),再用降B大調,又再次引出第一樂章第一主題(1:19:06),但降b小調沒要改變的意思,但布魯克納又將之與本樂章第一主題結合(19:39),顯然,問句已經有了答案,有人說這是象徵古代教會與現代教會的結合。 高潮部分是由怪異的第一主題從降b音開始的(1:21:01),還是經過模進,到達聖詠輝煌奏出的高潮(1:21:45)~一樣是降C大調,並以推移到第七級的方式,把樂章主調降B給引出來,隨後又以降G大調重述聖詠的的方式,把F大調引出來(1:22:14),直到一個由屬音轉主音的巨大推移,F大調終於歸位於降B大調,聖詠的往下五度,也從降B音到降E音(1:22:56),解決了第一樂章開頭的增四度E音問題,用小號吹完全是一種宣示,並把所有的半音去除,我們恍然大悟這聖詠的五度音,就是為了解決曲子開頭的增四度問題而來的,只是之前沒那麼明確: 而低音莊嚴的下行,一度到造成麻煩的E音(1:22:59),但這次是弱拍就一下被克服,將結尾推到更燦爛之境,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終於願意以降B大調出現(1:23:16),配合的本樂章第一主題也去除所有半音恢復本來面貌,以絕對的勝利結束整首交響曲。 歡迎來我的臉書看看: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