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2/25 10:11:18瀏覽2835|回應5|推薦76 | |
第一版樂譜封面(UNIVERSITY) 晚年的1931年,他大幅度修改曲子,尤其把第二與第三樂章一些複雜的樂段刪除,使曲子的演奏時間盡量壓縮在二十分鐘之內,這樣是簡潔許多,但後人看法兩極,鋼琴家也分成兩派,各有所好,以我個人而言,我偏愛1913年原版,因為比較淋漓盡致,技巧更艱難,演奏效果也更好。 這首曲子有個很著名的現場影片,就是由鋼琴家霍洛維茲(Vladimir Horowitz)演奏的,他是拉赫極信任的鋼琴家,由於拉赫認為此曲或許未盡完美,甚至授權讓他修改演奏他自己滿意的版本。影片剛開始他就展現了對比鮮明,動態強大的演奏,加重的低音與輕巧的跳躍交錯,手一下像是大扇子拍掉困難音階,一下又像是愛撫琴鍵,簡直是無所不能。
第一樂章 降b小調,激動的快板,4/4拍子。剛開始下降音階是小調,但如他作品常出現的鐘聲那樣,出現兩個"強音",一下頑強的站上大調(24:31),這兩個音相距三度音程: 當改變拍子時,左手彈出半音下降音階(24:35),呼應樂章剛開始,但這次是弱起拍,這兩個因素~擊打的鐘聲與半音下降音階,將是全曲的主要因素,其他兩個樂章也都有。而這半音下降手法,在他有名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已展示其美麗憂鬱之處了… 這裡就是第一主題了,在重覆後,半音下降轉為右手的高音(25:00),並轉換調性,鐘聲也不再那麼強烈,三度消融於糾纏的音階中(25:15)。。通過搖曳的低音(幾乎有種爵士樂效果),第一主題再出現(25:34),卻更加激烈,鐘聲開始連打,半音下降幅度也更寬廣(25:38),這雖是右手,但左手也有這個半音下降(隱藏在內聲部中),到速度轉慢,拍子轉為12/8,半音下降帶出了第二主題(26:10),沒意外是個大調(關係調降D大調),此拍子讓每小節分為3-3-3-3的四個部分(總共12拍),重點放在第二拍,溫柔而較無主見性,注意竟然夾了一個C大調主和弦(26:11),這意義何在呢? 剛開始還有遲疑,反覆一次確認後,才高唱起來(26:52),也是個下降音階。主音突然在很高的地方出現(27:12),又以半音下降無力形式摔了下來...此時12拍這樣的長形態已該結束,轉為比較輕巧的6/8拍,鐘聲從抵抗到高亢(27:28),最是難忘。 在交錯節奏的半音向下後(27:36),發展部開始也是一堆半音下降(28:05),而且是右手與左手在高低音依序下降,第二主題也出現(28:44),先是降E大調,然後是小調(28:53),可聽到鐘聲的三度動機,在回降E大調後(29:28),更顯得神秘,這裡是兩個要素-半音下降與鐘聲的結合,最後由降B音的下壓最精彩(30:03),由半音下降,轉為自然音階下降了。 再現部開始,就是降b小調的第一主題(30:17),拍子也回到4/4拍,第二主題卻由降G大調開始(31:22),是呈示部的屬調,但這只是轉調的開始,很快到降E大調(31:43),聽到的不再是半音下降,而是上升(32:12)!憂鬱的氣氛被蒸發了,眼看曲子似乎要光輝的結束,卻又從高點而下,半音下降回到降b小調(32:23),半音下降+鐘聲連打,就這樣激烈結束,注意其結尾句的和聲結構與第二主題相似,尤其是暗示C大調和弦的第二個音(33:30),與呈示部是一樣的,連速度標示也是"較慢" 。 第一樂章到第二樂章是不間斷,開頭是一個屬七和弦(33:45),但不太具有解決的和聲功能,目的竟然也是為了…要把半音下降的元素拉進來: 這就是樂章的主旋律,也和第一樂章第二主題一樣,都是12/8拍子,暗示了兩者的關聯。另外旋律有很多下降的三度音(34:17)(34:22)(34:27)(34:37)…與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鐘聲”有關。另外,在他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中,這也是個慣用的手法,拉赫有許多美麗旋律都是這樣的模式。然後轉到關係調G大調(34:58),拍子也轉為4/4,但這只是一個過渡,又回到小調旋律(35:48),高音加了一些裝飾(36:29)(36:33),也修飾的更美音符更繁多,注意到高點也出現兩個強音,與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鐘聲相同。 然後又回到序奏時的半音下降(37:06)。 此段落聽來耳熟(37:13)…其實就是第一樂章開始時的半音下降,拍子也同樣是4/4拍,可聽到此起彼落的下降,拉赫的旋律美感在此發揮無遺,而在有三行譜表,需要雙手交叉的段落,左手彈著高音的三度下降(38:16),當然還是鐘聲的延伸,注意拉赫是如何安排音符讓左手可以既彈低音,又彈高音(不然真的要三隻手才行了):
最後有”attacca subito”字樣,明顯告訴我們,要繼續演奏不要停頓,就這樣到第三樂章。
從E大調的三級音升G,降到九度音下的G,但注意左手也有一個延遲一小節的半音連續下降,從降B到七度音下的C,這兩者與主音E組成了C大調和弦(40:48),而不再是E大調,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布局終於實現了,拍子也轉到3/4,意味著活潑終曲的到來,這裡有一種滿足感。 只是在”很快的快板”開始後,用強音奏出的(40:55),並非C大調,而是一連串的減和弦,意圖把C大調主和弦的C-E-G,轉為降B大調的降B-D-F(40:57),兩者只相差一個全音,然後連打此和弦,如此粗暴的轉調法也是滿特別的~至於為何一定要降B大調?因為第一樂章是降b小調啊,這裡一定要獲勝一下,從黑暗到光明! 隨後可聽到第一樂章的要素”鐘聲”(41:07),左手低音是半音下降,仍是第一樂章的兩個要素,只是當時小調,現在大調,這個第一主題夠有"誠意"了吧?第二主題(42:23)是個典型的”飛升旋律”,雖然也有他招牌的三度下降,與半音下降,但明確保證此曲可以光輝燦爛結束…這是他有名的第二&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的共通手法。 他讓曲子先到下屬調降E大調,才回降B大調,這可以讓此二主題至少不像是用同個調性(此為奏鳴曲式的忌諱)。隨後進入發展部(43:29),還是那兩個因素在作怪,不過技巧困難,音域寬廣相當精彩,有些地方感覺要三隻手才能彈。再現部第一主題(45:20)剛開始差不多,後面卻一反半音下降的元素,改為半音上升(45:32),然後就迎接第二主題的勝利吧(46:04)!就這樣讓人振奮的到終點。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