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紀念史克里亞賓逝世一百周年/交響曲「狂喜之詩」(Scriabin The Poem of Ecstasy)
2015/01/22 21:18:40瀏覽6060|回應4|推薦81

今年是俄國作曲家史克里亞賓逝世一百周年,他信奉神祕主義,相信人可以透過直觀的方式與神溝通,甚至與整個宇宙溝通,就可以與神或宇宙合一,這時就會產生「神祕體驗」,還有他認為性高潮,其實也是「神祕體驗」的其中一種呢~因為那是與別人身心靈上的「合一」,這使他在音樂史上爭議很大。而這位怪異而才氣極高的作曲家,卻不幸在1915年,因敗血症以43歲英年早逝。

在1905年,他曾經寫了一首很長的詩,叫做「狂歡之詩」,裡面充滿了沉醉於性愛的暗示,他後來將這首詩的感覺與氣氛(不是歌詞喔)入樂,直到三年後的1908年,才完成了一首為大型管弦樂團所作的交響曲,只是名字已不是「狂歡之詩」,而是「狂喜之詩」,聽起來就比較沒那麼放蕩了,這詩的一些片段很值得引述,至少可看出史克里亞賓是用什麼樣的「感覺」,來構築這首單樂章交響曲的:

心靈,帶著渴望生活的翅膀,展翅飛翔,到達虛無的頂點。

在夢想光芒的照射下,浮現了一座魔幻世界。那是如天堂般的感覺,心靈在嬉戲,心靈在渴望,

用夢幻來創造世界,沉浸於愛的幸福之中。

在創造力不斷上升的途中,從靈感的最高處,進入慵懶~然後召喚他們去花叢裡吧...

一起陶然大醉,忘掉一切。

但突然...黑暗節奏的預感顫抖著,它粗暴的進入這迷人的世界,

還好神聖意志的光輝,很快就掃除了這令人恐懼的幻影。

 

這是什麼啊?或許光看這些詩句,會覺得這是哪個精神失常者,或是過份熱情者所寫的,但其實這是描寫著他個人的狂喜狀態,而且還「亂中有序」喔:因為這裡有個典型的模式:那就是先是上升到狂喜之境,然後進入慵懶般的精神恍惚,最後遺忘一切,永遠沉浸在「愛」的喜悅裡,與愛人,或是和宇宙合而為一。

了解這層意義後,一向被視為困難作品的「狂喜之詩」,就簡單多了。這裡有不斷向上升騰,達到壯麗顛峰的管弦樂,也有立刻變得慵懶的段落,兩者反差很大,也是這部作品的精彩之處。又為了表達「合而為一」的境界,他使用了變奏方式,幾個動機與主題不斷變奏,從序奏直到最後,確保整首曲子都用相同的要素組成,所以不要看這曲子好像只是自由的狂想,其實結構是非常嚴密的,史克里亞賓的音樂都有這個特色,指揮家、鋼琴家阿胥肯納吉稱他的作品是「非常完美的」。

那和聲呢?史克里亞賓曾說:旋律與和聲,完全是一體的兩面,而他在這部作品中所用的和聲,可說是由全音音階組成的,和聲中的組成音之間有相隔全音的關係,讓那麼多音同時演奏,這當然也是表達「合而為一」的方式。

以上是由大指揮家 Salonen,在英國BBC音樂節,指揮愛樂管弦樂團演出「狂喜之詩」的影片,但目前已被刪除,保留時間標記。一開始(影片0:07處)就出現了上述所謂的全音和絃,見下圖紅框處:

組成音分別是降D降EFG,剛好都隔一個全音,這樣的和聲顯得混濁混沌,與半音階和聲的不和諧有所不同,長笛後來吹出了「序奏的第一動機」(影片0:11處),然後曲子轉為C大調和聲,原本混濁混沌的氣氛似乎得到緩解,這時小號吹出了「序奏的第二動機」(0:47,如下圖),這個動機非常重要,在後面會大大的開展:

再來就是曲子的第一主題了(1:05),由豎笛吹出,是個標準的半音階式的主題,迂迴往上,表達出無限的憧憬,基本上是無調性,但到1:56分時,又聽到了雙簧管吹奏的「序奏的第一動機」,與這第一主題結合在一起,這是第一次的「合而為一」。

然後「序奏的第一動機」開始變奏(2:11),豎笛與第一小提琴加入了裝飾的音型(2:14),然後獨奏小提琴又奏出了第一主題的變奏,到後來長笛又吹出「序奏的第二動機」的變奏(3:42),這裡有增五度音程的旋律,我發現史克里亞賓很喜歡這個音程,在他的作品中多有出現,尤其是在充滿色彩感的第四號鋼琴奏鳴曲裡:

然後如進行曲的法國號聲音響起(3:46),這裡又是「序奏的第二動機」的變奏,然後小號吹出第一主題的變奏(4:00),雖然這聽起來很像一個新的主題,但確實是第一主題的變奏無誤,當然「序奏的第二動機」也不時會進來插插花(4:13),這次是用第一第二小提琴,到了4:34,連「序奏的第一動機」都進來插花(4:34),這算是第二次的「合而為一」。

這時長笛開始「發作」,不斷向上升騰又向下(6:29),興奮到達頂點,然後又落入沉靜,再來又是小號吹出第一主題的變奏...等等,就是這幾個主題動機而已嗎?沒錯,就是這樣。

由這些主題動機等引來的高潮一波接著一波,短笛的聲音不但尖銳,而且音符繁多,炫人耳目,如同光芒閃爍(9:43),讓人想起史克里亞賓說:我的狂喜之詩必須向著太陽來聽...

然後又聽到了序奏的第二動機,這回以原樣重現(10:20),我們等於回到了曲子剛開始的時候,第一主題也依序重現(10:41),然後這些動機與主題又開始變奏,進行曲的法國號聲音又響起(15:12),小號又吹出第一主題的變奏(15:48)...正當要進入高潮時,曲子卻意外慵懶下來(16:00),這就是我所說的:是先是上升到狂喜之境,然後進入慵懶般的精神恍惚。

然後開始是大量長笛的顫音,表現出恍惚、痙攣的狀態,序奏的第一動機第一主題紛紛在管樂器、弦樂器上出現,速度明顯加快,然後序奏的第二動機由小號吹出(18:17),曲子終於進入了尾聲。尾聲是由這小號吹的序奏的第二動機,與八隻法國號齊奏第一主題的變奏(18:38)共同組成的,其中加了管風琴鐘琴鐵琴等樂器,木管樂器大多都在顫音或震音,還越來越高亢,最後「序奏的第一動機」也改變節奏加了進來(19:26,小提琴聲部),這算是第三次的「合而為一」,這是曲子最壯麗的部分,完全是一片欣喜若狂,還好管風琴與鐘琴的加入讓曲子有了些宗教氣氛,不然真的會令人聯想到他原本的設定~那就是表現「性高潮」的狀態... 天啊

但此時又突然中止(19:49),再度表現「先上升到狂喜之境,然後進入慵懶般的精神恍惚」的情境,最後由短笛、雙簧管、小提琴等齊奏出「序奏的第一動機」的變奏(20:14),讓此曲頭尾得以相連,最後樂團奏出明朗的C大調大三和絃,燦爛光輝的結束,這樣的尾聲非常激勵人心~但此曲1908年紐約的首演並不成功,在二十世紀早期,其手法與思想也太驚世駭俗了,讓當時的聽眾與評論家都是一頭霧水,甚至還有人說:像看到一堆綠色猴子在天空中跳舞(這想像力也太豐富了吧),這曲子瘋狂,敗德,難解的印象就揮之不去,還好後人慢慢已經接受,反而覺得作風大膽,新鮮有趣,現在被評為是史克里亞賓管弦樂曲的最高傑作,「狂喜之詩」終於憑著其本身在狂想與嚴謹之間的平衡,得到了遲來的肯定。

 

文/總譜截圖:夏爾克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tsubery&aid=20214791

 回應文章

Bianca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1/24 19:45

對於史克里亞賓的音樂我真的很陌生,但是透過您精彩而生動的文字介紹,許多較冷門的音樂總能引起我想要一探究竟的興趣來!

謝謝夏爾克用心整理及分享!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01-25 14:41 回覆:
Bianca午安啊~妳說中了我的想法,我很喜歡介紹一些冷門的經典作品,當然也是自己先有興趣聽,再慢慢把心得記錄下來,期望對未來想要了解的人有幫助,這些都是毫無爭議的經典,只是不那麼通俗,價值卻可能更高,算是大作曲家的代表作。

詹于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1/24 10:17
他應可以稱為流行文化「聲光效果表演」的始祖

對於史克里亞賓的褒貶不一,認為他~非一般常人

神秘和弦.聲音邏輯.認為聲音裡有顏色

但是瑀璇比較喜歡他的鋼琴練習曲.

可能裏頭融合一些他的偶像蕭邦的風格吧

謝謝夏爾克專業的分享~祝福假期愉快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01-25 14:26 回覆:
瑀璇假日愉快~他的音樂是典型的整體藝術,除了音樂外還包含了各種聲光因素,狂喜之詩尚不明顯,他下一部作品就很明顯了,這些作品總是讓人困惑,歷來爭議就極大,不過都是對於其理念,至於音樂本身,恐怕很難不承認這些都是完美且具獨創性的作品。他的練習曲我也很喜歡,他們以其蕭邦式的風格而受到喜愛,這也再次證明了史克里亞賓音樂感性技巧完美,有爭議的只是其理念問題。

小雞饅頭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1/24 00:38
好可怕的狂喜…完全想像不到他到底是怎樣的人啊....../w\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01-25 14:19 回覆:
小雞饅頭:這樣的狂喜其實就是他所謂的「與萬物合一」的狀態~只是這真的太神祕,一般人大概難以了解,但其中有一些原則,歸納出來後就沒什麼難解了,而他下一部交響曲,也是最後一部才真的難以理解,我目前還在嘗試理解它~

浮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1/23 20:58

有些音樂故事或音樂理念

若無專業導讀與解說

常人是無法一窺堂奧之妙

等到脈絡有所釐清

自然容易通曉了

再次謝謝您的認真圖文整理與解說

很有收獲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5-01-25 14:14 回覆:
浮生大哥午安~這些聽音樂的心得,若能對你有幫助就太好了,古典音樂是藝術的極致之一,只是給人難解的印象,但這只是表面而已,了解一些基本的構成方式,就一點都不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