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拉赫曼尼諾夫:第一號交響曲/慘敗與末日重現 (Rachmaninov Symphony No.1)  
2017/02/08 19:53:09瀏覽9945|回應4|推薦84

每次只要看拉赫曼尼諾夫生平的記載,常都會提到他因為1897年「第一號交響曲」首演慘敗,而陷入人生低潮,好幾年時間幾乎成了作曲上的「植物人」,直到後來的名作「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誕生,才一躍到達生涯的高峰,接下來就去講「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去了,說這首曲子有多棒多成功,那麼「第一號交響曲」呢?還是別提了吧...尷尬

但初演的那些酷評反而是讓我感興趣的原因,有名的俄羅斯五人組的音樂家居伊(Cesarius-Benjaminus Cui),可說是拉赫曼尼諾夫的長輩,他對「第一號交響曲」的評論是:「如果地獄有音樂學校,那這首曲子可說是優等生拉赫曼尼諾夫為聖經中十災為題材所寫的。他高明的完成了作品,讓地獄裡的人欣喜萬分。但對我們地上的人來說,這曲子給的邪惡觀感有:寫的鳥鳥的旋律,莫名其妙的形式...低音寫得亂七八糟...全部的和聲都寫的病態...不單純不自然...還有,交響曲的主題在哪裡?...

這實在是很毒辣的批評,可以想見當時拉赫曼尼諾夫所受的打擊之重,甚至還有人說他像布拉姆斯~奇怪,像布拉姆斯有什麼不好嗎?但想到他的偶像柴可夫斯基曾經酷評過布拉姆斯,就知道這也不會讓他高興。自此後他有想要修改,但後來卻決定封存,其實只要聽過第一號交響曲或看看總譜,就知道僅二十出頭的他,當年為了譜寫這首龐大的交響曲花了多大心力,抱持了多大的期待,一敗塗地確實是難以承受之重...

年輕時的拉赫曼尼諾夫(右)

而1917年,俄國爆發了無產階級革命,皇室搖搖欲墜,屬於「有產階級」的他可能因為覺得危險,而永遠離開了俄國,慌亂中竟然忘了把第一號交響曲的樂譜帶走,自此行蹤不明,現存的樂譜是在他死後兩年,才以初演時的樂團分譜形式在列寧格勒國立圖書館被發現,由此重新組合復原總譜,並在他曾逃離的俄國舉行復活後的初演,大獲成功,只可惜他已經看不到了...

時至今日,第一號交響曲還是他比較不著名的作品,遠不如他的第二號交響曲,或是第二第三號鋼琴協奏曲,這些作品抒情美妙,旋律動人,但就是缺乏了第一號交響曲那樣的魄力及大膽的創意。想想~若不是這首交響曲被完全否定,他可能就會朝馬勒式的規模寫曲,從而誕生更多壯麗的作品,也許就不會有接下來的那些名作了,是好是壞真的很難判定,歷史有時就是這麼弔詭。



見以上影片,這是由俄國指揮Valeriy Platonov指揮Perm Opera and Ballet Theatre, MusicAeterna Orchestra的現場版本,弦樂管樂打擊樂都大膽揮灑,相當過癮。第一樂章剛開始緩慢沉重的序奏,就勾勒出一幅末日的場景,在猛刺般的上行音階後(0:25,上行動機),弦樂演奏的旋律有人說與葛利果聖歌的「末日經」有關(0:29),說的是神在末日降臨的情景(歌詞:這一天,神怒之日,天地將燃燒成灰燼...),拉赫曼尼諾夫很愛這個主題,在其他的作品也有,這是一個音型反覆的旋律。

這個主題重複強調後,好像到達了G大調三和絃,但隨著第三音B降半音(0:54),反而像是g小調,整個黯淡下來,但事實上d小調才是真命天子,剛剛不過是個橋段而已,中提琴奏出「上行動機」(0:57),豎笛由此開始了d小調的第一主題(1:01),旋律型也與「末日經」高度相關,但聽來卻有一種民族風,由前面的「反覆音型」(1:04),與後面「決定似的音型」(1:06)等兩個動機組成:

比起開始的驚天動地,現在反而像是沉靜下來,第一主題繼續漠然的重複(1:13),隨後中提琴與大提琴開始先大幅度上升(1:23)後下降,作為過門,也預示了第二主題的旋律,第一主題裡的反覆動機開始以大提琴在低音處翻滾,法國號(1:34)及雙簧管(1:46)等也在其上加強此動機,第一主題再現,由雙簧管及低音管接力(1:56),然後開始漸漸升騰,上升動機由小號加強(2:24),「決定似的音型」由長號強調兩次(2:33),引起了強大的向下壓力,弦樂以反覆動機漸漸平靜,小號仍固執吹著「決定似的音型」,這裡的感覺有點像是他偶像柴可夫斯基「第六號悲愴交響曲」的第一樂章。

直到長號吹出兩聲d斷然結束(3:08),引出了第二主題,這也是先大幅向上再往下的旋律,往下的旋律中特別降了降B大調的第六級音G(3:32),聽起來還真像是阿拉伯音樂,這樣的搞怪難怪在初演時會不被欣賞,但如今聽來真的是大膽而有創意:


後來轉到關係調g小調(4:26),但還是降第六音,由雙簧管吹聽來更像是阿拉伯音樂了…待第二主題以弦樂總奏盛大來臨時(4:57),又轉回降B大調,但這樣的盛大為時很短,又把主調降B第二音C降了半音(5:35),聽來非常陰暗,隨後上升音型急促的返回(5:43),好像惡魔現形,發展部開始,第一主題開始了小賦格曲(5:45),以反覆音型為主,反反覆覆纏繞在一起,第一主題的反覆動機又以法國號的低音區在e小調出現(6:31),真的很像送葬音樂,然後鈸聲響起(6:45),開始連續性的,像是偷襲式的下降。

第一主題以震音痛苦的扭曲著(7:02),第二主題看似呼之欲出(7:12),卻被反覆動機打亂,b小調的號角聲響起(7:27),在尖銳的短笛引導下,就像鬼火閃爍,第一主題以b小調再現(7:33),進行一系列轉調,後來的降E大調號角振奮人心(8:04),到達高潮後漸漸向下(8:25),轉回g小調,發展部結束,再現部剛開始第一主題回來,以小提琴尖銳的奏出 (8:46),中提琴則奏出險峻的「上升動機」,不斷攀升,兩者結合:


過門段落仍然是先上後下的大幅旋律(9:08),但這次加上了長笛的上行動機,以及豎笛的上升動機(9:21),然後是第二主題的再現(9:43),這次像是用D大調,卻還是降了第六音,雖然調性又開始有點猶疑,但後來弦樂總奏時明確宣示了D大調(10:54),然而最後又是把第二音E降半音(12:29)…果然上升動機又尖銳的出現(12:38),開始了尾聲,先是過門動機的大幅度上升級下降(12:52),第一主題的反覆動機由豎笛奏出 (13:13),還配合了悲慘的半音階下降(14:03),像是崩塌一樣,末日的感覺再現,最後以齊奏d小調的主音d結束(14:26),這樣的感覺在全曲最後,會以更「慘烈」的方式表達的。



第二樂章是活潑的快板,這樂章的靈巧程度也讓人想到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是一個A-B-A-C-A-B-A-尾聲的輪旋曲形式,但這樣的活潑卻讓人覺得不穩定,好像在風雨中飄搖。剛開始仍是上升動機(14:50),由中提琴以弱音器奏出,出現了由小提琴大提琴裝了弱音器的F大調A段主題(14:57),給人溫文高雅的感受,但其反覆的音型可看出仍是來自第一樂章的「末日經主題」,算是大幅度的改頭換面,也可看出拉赫曼尼諾夫手法的絕妙。然後是半音階的下降(15:02),大三度的號聲動機(15:04),節奏是兩短一長,隨後弦樂又以三連音像流水似的飄了回去(15:06)。


隨後把A段主題給倒了過來(15:11),很有意思,低音部分也重複了號聲動機(15:22),A段主題再度出現(15:26),這次沒用弱音器,「號聲動機」在長笛處出現(16:02),開始了B段,伴隨著弦樂清澈的震音,以及流水般的三連音,引發了長笛的顫音(16:12),好像在風雨中被打擊,直到弦樂又開始半音階大幅下降,號聲動機由長號吹出(16:37),長笛與豎笛接力吹出的音型,不就正是上一樂章第一主題決定似的音型(16:45)?奇特而神秘的鈸聲響起(16:56),好像在警告風雨仍未歇,又回到了A段(17:02)。

A段被大幅度縮減,直到豎笛吹出剛開始的上升動機(17:52),開始了C段,長笛也奏出了活潑的音型(18:08),是C段主題,這還是兩短一長的節奏,與號聲動機相同,但旋律是上一樂章第一主題決定似的音型。連流水式的三連音也加了進來更加精采(18:33),接下來的樂段大致上是上升動機與這個節奏型的交替(18:39),然而三連音卻越來越快,好像成了「亂流」(18:58),號聲動機又由銅管奏出加以”警告”(19:01),然後弦樂又用撥奏奏出C段主題(19:05),獨奏小提琴在其上恣意的飛舞著,是極為精彩,但也充滿不祥怪誕意味的段落。

然後慢慢接回了由兩支雙簧管吹奏的A段主題(19:52),這次是小提琴奏出反向(20:32),再來是B段(21:19),都大致上重複了一次,A段又以反向旋律型的方式出現了一次(22:09),但不是很完整就接到了尾聲,三連音如流水般的音型一再出現,還是飄無定所的感覺,最後雖然回到了F大調主和弦,但卻是以兩聲很輕的弦樂撥奏結束(23:20),並不是很明確的樣子...整個樂章讓聽眾成了無根的浮萍,或是飄零的落花。


第三樂章是甚緩板,但聽到的演奏都不會過慢。剛開始又是上升動機(23:50),很快就定在降B大調,豎笛吹出第一主題(24:03),剛開始也是一個上聲音階,後來就一直上升,中提琴也趁勢演奏一堆上升動機(24:31),第一小提琴開始演奏第一主題(24:54),卻突然轉成d小調,變得憂鬱,雙簧管也接著小調(25:32),但卻弄出了一個像是阿拉伯的音階~這不就是那鍋詭異的第一樂章第二主題嗎?第二小提琴隨後奏出很漂亮得像花邊一樣的裝飾音型(25:49),注意重音都放在比較低的音部分,讓高音,也是整個花邊更加柔美,這是我們熟悉的拉赫曼尼諾夫的浪漫嗎?

這樣可愛又帶點憂鬱的音樂再重複後 (26:31),裝了弱音器的法國號陰暗的吹出帶著切分節奏的同音(27:38),帶有若隱若現的威脅性,已經貫穿前兩樂章的上升動機伺機而起(27:47),構成了樂章的第二主題,應該算是無調的音樂,我看之所以交響曲被評論家稱之為「地獄」,就是因為有如此讓人覺得不和諧的詭異段落,但與剛剛可愛的第一主題比較起來,難道不是很棒的對比? 所以當剛剛花邊式的旋律由豎笛吹出(29:49),再由獨奏小提琴導回降B大調的第一主題時(30:14),聽起來是多麼可人?好像暴風雨後的一絲陽光。然而獨奏大提琴卻指示要加弱音器(30:45),並與第一小提琴卡農似的接力演奏,高低應和非常動人,還有第二小提琴則以撥奏的方式做出花邊,已經很美了啦…

但還早,隨後出現的根本就是第一樂章第二主題的變奏嘛(31:32),豎笛還在其上奏出了第一主題,誰說拉赫曼尼諾夫只有美妙旋律,人家的對位法也夠精妙的了,這往上升再往下的旋律如今已無阿拉伯風,倒是成為拜占庭風了...後來攀升到主調降B後像是銀泉浪花般的潺潺往下(32:24)~第二小提琴的花編織的更高更細膩,這樣的段落除了說是浪漫與秀麗外,我也很難再找到別的形容詞了...第二小提琴獨奏出第一主題(33:29),長笛(33:45)與豎笛(33:53)吹出最後的花邊,牽腸掛肚到寧靜的結束。只是樂章的第二主題呢?哪有只出現一次的道理? 那放在下一個樂章可以嗎?

沒錯~第四樂章他就真的這麼幹了…剛開始就出現了這個由上升動機組成的旋律(35:19),因為前幾個樂章也都有這動機,由此可知這個動機有多麼重要了,但這動機實在沒有很穩定的調性,而且還很尖銳像會刺人,此處更加上了一堆打擊樂器如三角鐵,小鼓大鼓鈴鼓等(35:22),好像一副要興風作浪的樣子…

果然三支小號開始吹出琶音構成的信號曲(35:31),配合三角鐵的敲打,末日經主題在D大調由弦樂大聲奏出(35:36),這就是第一主題,其他的打擊樂器像鈸,大鼓小鼓等也依次加進來,效果相當吵雜,中間還有一度躊躇暗示b小調,鈴鼓也配合(36:11),但很快又被D大調肯定的聲調掩蓋,這個樂段將末日般的旋律用如此喜慶甚至是慶典的方式演奏,我聽來是覺得反諷意味十足:


果然上升動機又出現(36:24),這裡應該是做為過門,像會扎人的法國號阻塞音與之應合(36:27),奏出的是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決定動機」,兩者交替了幾次(像是先刺人再扎人 天啊),並由雙簧管接替(37:11),鈴鼓的伴奏聽來滿有民族風,並以模進方式推高,直到第二主題(37:29)。

這主題燦爛的以A大調出現,音域寬廣,就像大鵬展翅,絢麗豪壯,還置入了第三樂章第一主題的元素(37:39),有這樣的主題實在為這首交響曲初演的失敗感到不值,拉赫曼尼諾夫的旋律才能無庸置疑,而且小號及長笛還演奏出剛剛的「決定動機」與之對位(37:37),然後為了使這個主題更精彩,他更將之衝到更高音域(37:52),並加添許多半音讓調性更多采多姿,然後又是模進(38:15),可以明顯聽到開頭那些銅管樂器及打擊樂器也跟著回來了,然後半音階大幅下降(38:42),三連音連續奏出(38:45),管樂被引發出顫音,這聽起來好像還好,但這不是第二樂章的元素嗎?這是拉赫曼尼諾夫的巧妙安排,但最後還是在A大調結束呈示部,之後的精采已可以預期了。

發展部果然他又出怪招,剛開始用了第一樂章第二主題第三樂章第二主題的阿拉伯式音階(39:10),弦樂以第二樂章的大三度號聲動機撥奏應和(39:17),這動機又由法國號吹出(39:43),三連音像流水般行進,這讓人整個回到第二樂章,後來連那樂章的第一主題也回來了(40:24),然後大提琴又在低音奏出第三樂章第一主題(40:41),反正作曲家就是要努力的把四個樂章在此合而為一就對了… 可看出他的企圖心。

然後上升音階短促出現(41:06),第一樂章的阿拉伯式音階又出現(看吧!又來了~),發展成很優美而且神祕的段落,說第一交響曲的微妙之處都來自於此一點也不誇張,這個先小二度再大三度的音程我只能說太出彩了啦。然後上升動機再出現(42:40),又配合那法國號…但這次沒阻塞音了啦(42:41),所以不會扎人了,這是屬於呈示部的過門,在這裡則是再現部。上升動機又出現(43:13),然後也是把用「決定動機」模進接到第二主題(43:41),第二主題在此則用了有點跳躍的方式(44:00),與呈示部的大鵬展翅節奏有很大的不同,也強調出第一樂章第一主題末日經主題中的反覆動機,但目標則是一樣,都是那用了許多鼓號,尖銳的上升動機(44:50),直到鑼聲用力一響(45:21)…



尾聲則是以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題末日經(45:27),以及大提琴演奏的上升動機為主(45:29),調性是d小調,之間還故佈疑陣一下是原來的第六音降b(45:48),一下是暗示大調的還原B(45:57),在大小調間猶疑不決,大家似乎都會比較喜歡由d小調到D大調的「邁向光明」式的結束,還好是有的~D大調主和弦在最高處出現(46:25),然後開始半音階大幅度下降,木管樂器都奏出顫音,長號則反而拔高(46:26),這是不是世界末日「萬物傾頹,號聲高響」的情景呢?

後來第三音F又還原(47:00),讓人覺得小調是不是又要來干擾,而交響曲最重要的上升動機要來主宰一切了(47:06),鑼聲大響(47:20),許多人認為這是死亡的象徵,但此時反而f音升
半音,D大調現身,只是討厭的第二音E仍然降半音(47:25),造成不和諧,加上鑼聲,最後就以末日般的情景結束,若是初演成功的話,真的很難想像他未來會順著這個風格,到達什麼樣的境界...



文/總譜註解:夏爾克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tsubery&aid=91260643

 回應文章

漢堡
2022/12/05 21:42
我最近要做拉赫曼尼諾夫的報告,
看完這篇文章真的對我有很大的幫助!(sg5mz@hlc.edu.tw)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22-12-07 23:41 回覆:
很開心對你有幫助,這是寫文最快樂的事。

雲大少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能從首演失敗中浴火重生
2017/02/18 23:33

足見才華與毅力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7-02-20 13:01 回覆:
偉大作曲家當如是,所以第一號交響曲也值得後人翻案喔。

羅希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2/11 05:33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7-02-12 10:32 回覆:
謝謝羅兄!

安妮帝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2/09 10:57

夏爾克大哥的音樂饗宴

真的是讚!

讚啦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7-02-12 10:31 回覆:

謝謝安妮帝亞小姐的稱讚,我也很喜歡看妳寫的日劇文章,對看句很有幫助,今年也要努力認真寫文喔。

夏爾克(ratsubery) 於 2017-02-12 10:31 回覆:
對看劇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