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聆聽:法朗克/弦樂四重奏(Franck String Quartet)
2022/11/14 22:35:01瀏覽2422|回應1|推薦80



這首四重奏,我偏好1933年美藝四重奏的版本,有種法朗克就在身旁的感觸

法朗克的弦樂四重奏寫於晚年的1889年,歷時約一年,於1890年1月完成,是他一系列室內樂傑作的最後一首,緊接在著名的"小提琴奏鳴曲"後。他後來雖然想再寫一首小提琴奏鳴曲,但可惜因為逝世,而沒有實現。但據其忠實弟子丹第的記述,他早在1870年代左右,就已有了弦樂四重奏的構想,當時他想為法國室內樂創作更多作品,不然當時的法國都是歌劇~歌劇~再歌劇...尷尬

只是法朗克之前的作品首演大多以失敗告終,即使著名的"d小調交響曲"也不例外,更別提那些連上演都沒機會的歌劇了。但這首弦樂四重奏在1890年4月19日的首演卻是大成功,聽眾喝采不斷,可能是法朗克一生唯一一次,法朗克欣喜的認為:聽眾已開始了解他了!這對一位作曲達五十年以上的老大師來說,是多麼輝煌的時刻(唉...縱然七個多月後他就去世了)

對我來說,這首四重奏是生命的良伴,我喜歡它甚於法朗克的另外兩首室內樂傑作(小提琴奏鳴曲&鋼琴五重奏),尤其前兩樂章。主要是因為有更優美如歌的旋律,還有更大的動態對比,第一樂章歌謠曲附帶奏鳴曲的形式甚至有些接近馬勒,音色也更燦爛輝煌,還帶有某種即將逝世的預感,更令人玩味再三。



第一樂章
有點慢,4/4拍子,D大調。這樂章我看過的解釋大多認為是一個很長的序奏,加上兩個主題的呈示部。但我寧願把序奏當成是呈示部第一主題~也就是,沒有序奏,再外加一個快板的第二主題。但這只是我個人的聆聽心得,當作參考而已。

開始就出現強力的第一主題,也是全曲最重要的"循環主題",在其他樂章也會出現,豐滿的D大調和聲散發出和諧又莊嚴的音響,實在是個成功開始,此曲的錄音好壞,從這第一個音就完全決定了...接下來卻轉為所謂的第四級和聲~還不是第四級,是升第四級(0:10),好轉到接下來的第五級屬和弦,這種細微的半音變化讓和聲更微妙,甚至從持續音過來的降半音,還讓人有種"觸電而痙攣"的奇妙感尷尬...接下來這方正優美的主題本身也開始了變化(0:23),好不斷轉調,擴展整個旋律的表現,也因此帶來了一絲絲憂鬱的色彩~因為不再是那麼和諧。

在主題轉回原調後,變成大提琴的低音聲部(0:53),小提琴的高音聲部則進行其反向作為裝飾,副主題旋律更為優美(1:27),滿像一首台灣民謠(六月茉莉),讓人覺得可親,並轉到屬調的A大調,但注意~這裡由於把第七級音G還原(1:29),所以是個Mixo-lydian混合利底亞調式),帶有些古味,也是特色,並以此轉到e小調,及其他調性,整個就是個如錦織一般的複雜調性組織,當然低音部分還不斷出現第一主題...對於這個我們不用了解太多~只要知道他是用曲曲折折的方式,像是通過迷宮,再回到主調(2:13),就神采飛揚起來就對了~

這裡還加了第二小提琴激烈的三連音,好像有甚麼大事要發生了... 副主題這次以第一主題的D大調出現(3:00),有點落寞,因為失去了獨立性,變成第一主題的附屬品了...

第二主題轉到快板(4:19),終於出現了小調~關係調d小調,音樂開始律動起來,回到原調後,透露出一個更低沉的副主題(4:55),雖是法朗克典型的熱情憂鬱風格,但仍然是律動的,很快就轉到了降E大調(5:06),光明出現了!~但這調性不對,慘遭其他的音樂淹沒,好像被捲入了漩渦....

呈示部結束在F大調(6:45),突然暗下來變f小調,發展部開始,第一主題以賦格的方式展開,節奏卻變得有點切分音,斷斷續續,尤其在別的聲部加進來時更是明顯(7:00),但這是為了要慢慢蓄積力量,突然減七和弦出現(8:21),第一小提琴轉回D大調,激烈的的三連音伴奏又來了,終於爆發~第二主題以g小調出現(8:29),這裡也可看成再現部的開始,只是第二主題先出現有點奇怪,這裡值得特別一聽的是三連音在高音部分了(8:37),更加激烈,還配上低音的副主題...

隨著第一主題在低音出現(9:11),氣氛漸漸變得清明起來,好像雨過天晴,這裡是動人時刻。轉回呈示部的d小調(9:51),並為D大調第一主題的再現做準備(11:40),之前那種糾結痙攣的感覺不再,並以平靜和諧的主調和弦做結。整個樂章結構宏大,變化多端,還好旋律優美,讓人聽了能有深刻感受。



我二十年前買的唱片,當時可能是台灣的唯一版本(找好久)

第二樂章屬於詼諧曲性質,形式是A-B-A-B,是用比較少見的升f小調,好像是把上樂章結束的D大調主和弦 D,F,A直接升了半音,成為升f,有點緊急之感(13:55),速度也加快,3/8拍子。我聽的感覺是好像有許多蜜蜂在鑽動,用色大膽,卻多少有些恐怖,帶著不祥的意味,與狂放的西班牙風格,甚至可說是"卡門式"的,這是靠弦樂的快速六個十六分音符音型,還斷奏所造成的,後面這種感覺更強烈(14:40)...

速度轉慢後,開始B段,卻變得有點自怨自艾,音樂再次流動,第一樂章第一主題以原調D大調回來了(16:12),不過是隱藏在大提琴聲部,不用說~這又是個"循環主題"的手法。隨後A段又出現(16:40),加了撥奏(16:43),隨後在中提琴又加了許多陪襯的音符,蜜蜂萬頭鑽動的情況更嚴重,色彩更為大膽甚至野蠻,速度慢下來又到B段,卻很快以撥奏結束,讓人錯愕。


第三樂章是慢板樂章,轉到有些奇怪的B大調,其實只是把第一樂章主調的D當成第三級音,卻與上樂章一樣是三拍子,並標明是"如歌的",還是有相當的流動性,和聲更是充滿半音進行。剛開始的主要主題不用說是來自第一樂章第一主題(18:20),只是把音程縮小,原本的方正坦率,變成了深情款款而已。注意一樣是把第七級音A降半音(18:32),與第一樂章副主題情況相似,兩者有遙遠的對應。

經過纏綿的小調又回來後,副主題由第一小提琴低弦,更纏綿開始(20:01),但只是為了主要主題的回歸(22:06),眼看一切將平靜時, 突然激烈起來(23:56),還把所有升降記號還原,第一小提琴成為下降音型。注意第一樂章第一主題,與此樂章主要主題其實都是有些下降態勢,只是比較含蓄,這裡就直接降下來,也用了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升第四級和聲,也就是~含蓄至此以沒必要了,造成一舉發洩出來的效果,第二小提琴與中提琴激烈搖晃,弄得調性不清,這是法朗克作品中,可能是最不和諧的部分,半音掙扎著向上(24:38),不是奮鬥,而是身陷其中無法爬出的苦悶...

在比較平靜下來後,主要主題又以原調出現(26:05),但還是有那些激烈的三連音,並未真正平靜下來,果然不和諧的段落又出現了一次,這次很快就回到平靜了,結束這個樂章。



我的總譜(Eulenburg出版)

第四樂章 非常快,2/2拍子。剛開始的弦樂齊奏讓人想到宣敘調(28:10),果然~就是一個模仿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最後樂章的段落,第一(28:10),第二樂章(28:46)主題依序重現,但第三樂章~這個音型不太像(29:12),遭到了溫柔的拒絕,然後就轉到和諧的大調,第一樂章就回歸了(這該不會是一種終極的"循環曲式"吧大笑)。本樂章第一主題也以此氣氛出現(29:31),帶有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要素。

彷彿宣敘調的音樂又出現了(29:49),像第一樂章第一主題的樂句也來了(30:10),做為尾聲,當神秘爬高,被吊在空中降不下來時,宣敘調又來了(30:55),發展部開始,與剛剛尾聲的主題交錯,非常激烈,由此引出第一主題(33:44),是說調性已經走得很遠了,當我們再聽到第一樂章第一主題以f小調的形態出現時(34:52),主題才穩定下來,再一次,法朗克用半音流動,就"流回了真正的主調"D大調(35:24),再現部開始,這次是在此調性的卵翼下,到了尾聲(38:36),由第二樂章那樣不祥的音樂又悄悄響起(38:36),第一樂章第一主題則試圖平穩其情緒,但還是讓傷感的第三樂章主要主題出現(39:01,縱然在前面是加以溫柔拒絕避免的),其實...這段是法朗克在最後樂章常用的大團圓手法,d小調交響曲他不是也這樣來了一段?可能他覺得不這樣寫,就無法統一這所有樂章吧...最後就以宣敘調唐突的結束。

由此樂章布局來看,確實是相當新穎(你能想像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最後樂章用剛開始的宣敘調結束嗎?)作為法朗克最後的大規模奏鳴曲式樂章,更加讓人痛惜若他沒突然逝世的話,想必會創作出更有創意的作品...但我們已擁有了法朗克最珍貴,最美好的遺產了。


文/夏爾克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tsubery&aid=177455850

 回應文章

夏爾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11/21 14:12

北藝大慶祝法朗克200周年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