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蕭頌:D大調協奏曲的故事,給小提琴、鋼琴和弦樂四重奏/(Chausson: Concerto in D, Op. 21)
2022/11/21 11:53:00瀏覽3173|回應1|推薦76



我一向很喜歡法國作曲家蕭頌
(Ernest Chausson)的作品,因為他是法朗克最出名的弟子,兩人的風格也有些相近,先前已寫過他的"詩曲"(Poeme),與"愛與海洋之詩"(Le Poème de lamour et de la mer ),分別是他協奏曲與藝術歌曲方面的代表作。

他出生於巴黎的一個富裕家庭,最初從事法律職業是為了滿足父母的願望,但他的作曲才能被馬斯奈發現,並於1879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時年25歲。在馬斯奈的鼓勵下,在1881年挑戰羅馬大獎,但沒有成功。

他在音樂院跟隨法朗克學作曲(雖然法朗克是教管風琴的尷尬),並學習其藝術理念,受到強烈影響,也寫了幾首室內樂,為法國的純器樂曲而努力,其中代表作就是小提琴、鋼琴和弦樂四重奏的D大調協奏曲,創作於1889年至1891年間,首演於1892年3月4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由易沙意(Eugène Ysaÿe)演奏小提琴,這位可是當代最重要的小提琴家之一(老師法朗克著名的小提琴奏鳴曲也是為他而寫),Auguste Pieret演奏鋼琴。儘管蕭頌在日記中寫道「建立自信是我畢生的志業」,因為他過去作品難以被大眾認可,但這首曲子的首演卻獲得了現場觀眾的熱烈掌聲。他說:「我不由得相信我的音樂是專為比利時人創作的。我以前從未經歷過這樣的成功...多年未感到這樣暈眩般的喜悅...我認為未來能更有信心地工作。

這部作品雖然被作曲家稱為協奏曲,但實際的樂器卻是小提琴、鋼琴和弦樂四重奏組成的六重奏,被歸類為室內樂。但若仔細聽,會發現小提琴是第一主角,鋼琴與弦樂四重奏是第二主角,編制相當特殊,事實證明了這總共要用三把小提琴的曲子--音色輝煌不同凡響。

還有曲子是四個樂章,首樂章與終樂章都是奏鳴曲式,第二樂章為舞曲,第三樂章是慢板,反而是交響曲形式。而他唯一的交響曲作品(寫作時間幾乎與這曲子重疊),卻是三樂章,與恩師法朗克的d小調交響曲類似,這倒是相當有趣。

初聽這首作品,難免覺得困惑~怎麼這麼長?比一般的協奏曲多了一個樂章,演奏時間也約要四十分鐘,裡面的音樂起伏甚大,常常漫無邊際的游移,若是這樣,我很肯定你聽到的演奏並不太適合這首曲子,也有可能是不適合你,為什麼知道?因為我也有類似的經驗。

看過我文章的朋友,可能覺得我對樂曲本身的重視,高過演奏版本,其實不然,是要看音樂來決定的,而且我也不太希望說哪個版本的好壞,因為每個人的選擇都不一樣,好像同樣是米飯,有不同料理方式,有人愛吃白飯,有人愛吃炒飯,有人愛吃滷肉飯,有人愛吃茶泡飯,我也不喜歡左右他人的胃口,當然就很少聊唱片,都以記錄自己對樂曲的聆賞心得為主了。

但對蕭頌這首曲子,我就想打破自己的慣例~因為這首曲子若沒有一個好的演奏版本,斷難聽出其美妙之處,主因是很重視音色,尤其是主奏小提琴,鋼琴其次,當然也不是說弦樂四重奏的部分不重要,他們也擔負起潤色整首曲子的任務。蕭頌這位作曲家一般的評價是很官能性,重視純粹音響的美感,這點與他的老師法朗克很接近,甚至還超過,這首曲子更是其中代表。



個人相當推薦Bruno Monteiro擔任小提琴,Joao Paulo Santos鋼琴,與Lopes-Graca四重奏奏團的版本(CENTAUR),這是全葡萄牙人的組合,靈魂就在於Bruno Monteiro的小提琴,音色優美而具感官性,高音部分常細膩如絲,好像會被扯斷的感覺,相當符合蕭頌音樂的美學(笑),也就是"
最美麗的花,是長在懸崖邊"的道理。簡單說,這位年輕小提琴家給人熱情敏銳,甚至有點入魔的感覺,比許多名家更適合此曲,我第一個版本就是極有名的小提琴家主奏,但卻演奏的像高高在上的聖女一樣...


以下大略介紹曲子一下,範例正是前述的唱片版本。

第一樂章 D大調 Décidé(堅決的) 2/2拍 奏鳴曲形式。一開始,鋼琴就強烈的奏出三個音的動機D,A,E,讓人想到貝多芬的最後弦樂四重奏OP135第一樂章,那著名的Es muss sein ! (一定要這樣的)三音動機,將成為統一全曲的要素(也就是循環主題):

隨後出現的,是華格納著名的"崔斯坦和弦"結構(0:36),不和諧而難以解決,蕭頌受到華格納的浪漫主義與半音和聲很大的影響,但經過鋼琴的穿針引線,我們從其中走出,回到2/2拍,在鋼琴清朗如豎琴的琶音撥奏中,主角-獨奏小提琴終於出現了,演奏著第一主題(1:21),原來前面只是為其進場做準備,調性是穩固的D大調,這旋律脫胎自那三音動機,更重要的是有五聲音階風格~蕭頌特別喜歡這樣,也帶來陣陣的異國風與古樸味。而前面是低聲域,一直到後來的高聲域,可以欣賞到小提琴各音域的音色,也是其特徵。

這主題的進行用了許多半音,擴展的相當寬廣,慢下來後經過幾個半音上升,產生新的旋律,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準備,就跟第一主題出現前一樣,來到同樣是小提琴獨奏的B大調第二主題(4:41),結尾又轉回D大調,又出現三音動機(5:51),發展部開始,從大提琴又演奏第一主題,看似很平穩,卻突然把第六級音B降了半音(6:21),這是蕭頌的拿手好戲,可以直接轉到遠系調上,然後第二主題突然出現(7:13,中提琴聲部),並往上挑戰情感的高峰,這裡幾乎讓人覺得危險顫抖,到達高處後又一躍而下,好像從瀑布下來一樣,被變的清澈的三音動機洗禮(8:09),接下來竟連第二主題都轉到主調D大調了(8:39)~但且慢,這只是剛開始的錯覺,很快又到d小調,然後又到C大調….這種變個不停的方式,像只是找個舒服的姿勢躺下一樣,反而有讓曲子疲軟的效果,配合大提琴粗魯的三音動機催促,小提琴只好像個少女掙扎爬到高處,然後倒了下來。

此時光環出現(9:58),第一主題又無比清朗的來了,好像王子在拯救她,再現部開始,配合中提琴與大提琴的向上音階灑花,毫無畏懼的奔向情感的另一個頂峰,連第二主題也回到了D大調(11:49),還配合兩支小提琴與中提琴強力的顫音裝飾,曲子進入最後高潮,然後三音動機又出現(12:55),反而讓曲子更混沌,結束雖是在D大調,但卻是一個減和弦移過去的,給人很勉強之感,還是滿擔憂的,因為隨著小提琴高音D的消逝,王子似乎也消失無蹤了…



第二樂章
是西西里舞曲,6/8拍子,不快的,轉到a小調,將剛剛結尾的d音,直接升一個全音到e音,做為a小調的第五音,曲子就這樣順勢開始,第一樂章的三音動機D,A,E被拉長,卻仍然存在(有意思)。這是有名的樂章,與佛瑞著名的”西西里舞曲”齊名,好像表現少女的孤獨與急切,盼著王子再出現,弦樂四重奏的大提琴與中提琴的接力裝飾,也讓曲子更充滿了情感的起伏,也是好聽的地方。

開頭的旋律不斷重複或加以變奏,其他五件樂器也都有演奏到的機會,可讓曲子擴展,但小提琴獨奏仍然極為重要,若沒能表現出那種幾乎快斷線崩潰的高亢思念(2:54),曲子就會變得有些俗氣,這個錄音是做到了,最後轉到同系調A大調結束,代表這急切憂慮,是一種正常而樂觀的思念,也是整首曲子半音用的最少,最自然的樂章。



第三樂章,緩慢的,3/4拍,剛開始出現c音,這是把剛剛樂章結尾的A大調和弦第三級音升c直接降了半音,很快就進入了黑夜裡(這種轉調法真是大膽),樂觀轉為悲觀,鋼琴開始低沉的半音行進,好像一股暗流,小提琴則在其上開始了半音下降的歎息(0:09),與上個樂章的孤獨與急切不同,但那三音動機
D,A,E,細聽下仍然存在尷尬...第二段是把第一段擴大,但和聲發生了微妙的轉變,內聲部向上與外聲部相反 (0:44),外聲部到了f小調的導音e,而且都是轉位和弦,這是蕭頌和聲變化的顯例,值得欣賞,直到抵達f小調的本位和弦才停止(1:40)。


然後暗流變的更低(2:21),還變成了銳利的附點節奏,開始轉調了!當開頭的暗流轉成鋼琴的高音部分(注意是個不和諧的增和弦,4:30),讓人以為這是個新的主題,又將小提琴與其他樂器拆開,像是在對話(5:26),f小調復歸後(6:08),沒有平靜反而變的更加激烈,這裡小提琴的動態是值得一聽的,開頭的歎息旋律成了上下搖動的瘋狂,直到第一段在高音復歸(高了兩個八度!7:02)暗流也更加兇猛,但也無可奈何….只好慢慢回到平靜。



第四樂章,很活潑的,6/8拍子,剛開始鋼琴就奏出主要的主題,6/8拍子耶~可想見充滿了八分音符,甚至更細的十六分音符的流動,引人注目的是那西班牙式的狂放切分節奏,帶有點憂鬱的d小調,企盼的王子還沒出現,但是不遠了~d小調當然是為了後面的D大調,也就是第一樂章回歸做準備,這主題其實也隱藏了第一樂章主要的三音動機:D,A,E,真是四個樂章都有,陰魂不散啊



隨著活潑的律動,曲式漸趨明朗,轉到大調,也有一度到企盼的D大調,卻很快被其他調性取代,但還是很愉快的撥奏,小結尾還是回到了這調性(1:51),此時有說不出來的清澈澄明,副主題出現,基本形態是先上後下,但重要的是這個增四度下降(2:15),還是有小調的因素,真是好事多磨

這種下降音階後面還是都可聽到(3:14),然後主要主題又以原調出現了(3:55),並與副主題共同發展,到高潮又出現變形的三音動機結構(6:09),以此接到主要主題的再現,卻還是d小調(6:47)~有點失望,還好只有一下下,副主題就正確的以D大調出現了(8:00),現在只剩下第一主題也到D大調,王子就回來了,這也終於實現了(9:41),並與少女愉快的合舞,連三音動機也歸位於D大調(10:51)一同慶祝,在圓滿的氣氛中,結束全曲。

這曲子被我這樣一講,似乎很適合拿來結婚時使用吧!其實不管以故事性或純音樂來看,這都是一首悅耳動聽的傑作,雖歷經許多曲折(如同那些繁不勝數的轉調),快樂痛苦皆有,但不忘初衷(開始的三音動機不斷出現,象徵著決心),最終達到了一直企盼的,幸福美滿的結局。



文/夏爾克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tsubery&aid=177526707

 回應文章

夏爾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2/11/22 11:13
有朋友在問崔斯坦和弦,確實蕭頌很愛用,他的詩曲,鋼琴四重奏,以及這首協奏曲都用了,想知道此和弦的效果,可聽「音樂家的無聊人生」中,精彩的說明:https://youtu.be/80V6gPZuqfo